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这片海湾的树桩7000多岁了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以海底古森林遗迹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距今70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同一片海滩上还有9000—25000多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

【海洋文化看泉州·瞰看泉州湾——走读泉州湾⑦ 】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这片海湾的树桩7000多岁了

这是我国唯一以海底古森林遗迹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距今70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遗迹;

同一片海滩上还有9000—25000多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

一个陆生,一个水生,出现在同一潮间带,距离相近,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下文简称“保护区”)内这一奇观,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海滩主人:古树桩与古牡蛎礁

视频加载中...

9月11日下午,科研人员对裸露在潮间带的古树桩开展科研监测工作。

树桩黝黑,形状奇特,当潮水退到低潮位时,人们才能看到它们的容颜。

“受台风‘杜苏芮’和‘海葵’影响,深沪湾海滩淤泥增厚,一些古树桩被埋进沙堆底下。我们正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轻海浪对古树桩的冲蚀。”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洪少雄告诉记者,深沪湾古树桩遗迹如此稀有,不可再生,科研和保护工作在国内没有经验可循。

讲解员张汝媚是土生土长的深沪人,从小就听渔民说,捕鱼的时候发现渔网被树桩缠住,下海看却什么也没有。1986年,广东省地震局研究员徐起浩在福建沿海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偶然在深沪湾发现古树桩,经过取样、化验,根据鉴定,古树桩为裸子植物松科油杉属油杉为主,距今7000多年。油杉是一种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福建、广东、广西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边缘,通常生长在海拔1000至1200米的山地,也可分布在海拔300至500米低山丘陵地带,在低海拔的沙滩甚至海水之下,分布这么多油杉树桩,让地质学家敏锐地观察到它们的科学价值。

裸露在海滩的古树桩(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裸露在海滩的古树桩

与古森林共存一片海滩的古牡蛎礁

与古森林共存一片海滩的古牡蛎礁(管理处供图)

而深沪湾还有另一样宝贝,非同寻常——礁石布满牡蛎。

牡蛎是常见的海鲜食品,凭什么让深沪湾与众不同呢?

据介绍,除去表面新近生长的牡蛎,深沪湾牡蛎礁多半由远古时的牡蛎残留下的牡蛎壳组成,它们最年轻的有9355年,有些牡蛎壳已经有25000年的历史,礁上牡蛎壳形完整,壳体较脆,物种主要为近江牡蛎、长牡蛎和僧帽牡蛎。相比古森林,它们是这里更早的主人。

海湾之神:妈祖与树王公

视频加载中...

古树桩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当地还形成一种民间信仰:树神信仰。

树王公,后排居中红脸神灵(镇海宫董事会供图)

毗邻海底古森林遗迹,晋江市华峰镇海宫原名“树王公宫”,始建于元末明初。镇海宫董事会施纯博介绍,古时深沪湾海边是百姓往来深沪与泉州的主要通道。传说人们经过海滩附近,夜里常常看到树桩发出光亮,当地民众认为是海底树头变化显灵,于是用树头制作一尊树王神像,在海边建庙奉祀,名曰“树王公宫”。

清道光年间,深沪湾海上漂来一艘送王船,被乡民发现,船上王爷神像被乡民寄于树王公宫奉祀。后庙宇得到扩建,易名“镇海宫”。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民俗文化活动“送王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海宫是该项目申报文本代表之一。

镇海宫

镇海宫送王船

古代刺桐港有“三湾十二港”之称,深沪湾为“三湾”之一,深沪湾的永宁港、深沪港在“十二港”之列。深沪沙岗寮还有一座深林宫,奉祀海上女神妈祖。1991年深沪湾海底古森林被确认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晋江市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人和经费保障,保护区管理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

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人文环境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护区以保护海底古森林遗迹为核心,范围包括海湾内的古牡蛎礁和海岸自然地质地貌、名胜古迹、防护林带等。保护区及周边名胜古迹众多,如施琅博物馆、“深林宫”、“镇海宫”、“百公庙”、“崇真殿”、“宝泉庵”、壁山栈道、烟墩山峰火台、狮峰石刻等。

深沪湾还有蜂窝状海蚀穴等自然地貌

海湾生物:飞鸟天堂

视频加载中...

保护海底古森林,就得保护它周围的自然环境。除了依托专业团队对保护对象开展科学研究,管理处还对保护区内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测。据介绍,近三年监测结果均显示,保护区海洋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沉积物质量良好。

管理处还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对人类活动变化遥感开展监测,清退超出养殖规划的部分海上养殖,为符合规划的养殖督促业主办理相关养殖手续,同时对海漂垃圾未及时清理、部分管护设施损坏、违规捕捞设施等事项进行分工整改。

科普教育、生态修复、种植沿海防护林、加强执法……一系列保护举措取得实打实的成效,海底古森林遗迹受到人为破坏的风险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

深沪湾生态保护成果显著,鸟类资源丰富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黑嘴鸥 (吴轲朝/摄)

保护古森林的生长环境,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显著作用。2022年,管理处委托泉州市观鸟学会开展为期一年的湾内鸟类资源调查。2023年4月,保护区首次鸟类资源调查完成并对外公布。监测调查表明,保护区是冬季水鸟重要的迁徙停息地,适宜保留鸟类的生态环境。据悉,经过一年多的监测调查,深沪湾保护区记录到鸟类15目35科106种,约占全国鸟类总科目数的57.69%,占全国鸟类种数的7.18%,占泉州市鸟类种数的34.53%。从保护级别来看,保护区观察到黑嘴鸥、遗鸥、黄嘴白鹭等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凤头燕鸥、白琵鹭、翻石鹬、大滨鹬、阔嘴鹬、黑翅鸢等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重点保护一、二级鸟类占总监测到鸟类22.11%。按居留型分析,保护区留鸟 36 种,占33.96%;夏候鸟 14 种,占13.21%;冬候鸟45 种,占 42.45%。同时还首次在泉州沿海区域范围内记录到10多只的大凤头燕鸥在保护区过夏。

陆生古森林遗迹与海生古牡蛎礁遗迹出现在同一潮间带现象,乃自然界一大奇观,对研究该地区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海平面变化和地壳运动都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生态环境关乎民生福祉,多年生态修复保护取得成果,鸟和人的安全距离缩小,在这里从容生活。保护绿水青山,保护区见证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共生、共赢、共荣。

文字 黄艺芬

摄像 陈晓坤 苏维斯

海报 吴煊

责任编辑:黄冬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树桩   福建   自然保护区   妈祖   遗迹   海底   树王   森林   泉州   牡蛎   鸟类   保护区   管理处   海湾   海滩   多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