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熙修-知人知面不知心

1937年4月,《新民报》临时得到消息,有个女子学术研究会在中山陵纪念堂举行。可当天所有的记者都出去了,报社派不出人手去现场。

陈铭德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正一筹莫展之际,眼角余光扫到了门口路过的俏丽身影,顿时大喜。“就你了,赶快去中山陵纪念堂做个采访。”

这个被临危任命人就是浦熙修,她原本并不是记者,只是在《新民报》做发行和广告工作,却阴差阳错被派出去“救场”。

这原本也是陈铭德的无奈之举,并没有抱什么希望,只想着做个普通的公共事件报道就行。却没想到,他这随手的一指,就指出了《新民报》的第一位女记者。

浦熙修有很强的采访能力,且她的文笔精炼流畅,稿子一刊登出来就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同行前辈们的大力赞扬。于是,浦熙修被从广告部调到了编辑部,开启了她长达几十年的记者生涯。

“天窗记者”浦熙修

南京沦陷后,《新民报》撤到重庆。

1938年浦熙修也辗转来到重庆,继续执笔仗剑,在《新民报》大展身手。和她娇小的外形大相径庭,新闻界的浦熙修素来以“胆大妄为”闻名。

有一次,国民党召开军事会议,这种会议历来都是不允许记者参加的。而浦熙修为了获取一手新闻,竟然不惜以身试险。她买通了工作人员,事先躲在了会议室的屏风后面,悄悄地做了全程的记录。

当然,浦熙修也不是有勇无谋的,虽然经常不畏强权的铤而走险,但更多时候,她为了能将社会内幕报道出来,很是懂得“灵活变通”的道理。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朝不保夕,大批国民党高官以及当地豪族纷纷举家逃往重庆避难。一时间,香港飞往重庆的机票一票难求。

浦熙修和《大公报》的彭子冈,这两个新闻界“无法无天”的女记者,都有着对新闻的敏锐性,预料在最后时刻定有重要人物抵达。因此,两人不约而同地预先赶到机场,准备捕捉一手新闻。

果不其然,当最后一架从香港飞抵重庆的飞机平稳落地,待舱门大开,贵气逼人的宋蔼龄从上面缓步而下。而后面,并没有其他的乘客,只有工作人员一箱箱往下抬着行李,更离奇的是后面还有几只宠物狗被随行人员抱了出来。

这与同框下,前来机场准备迎接妻子,却沮丧而回的王云五,形成了鲜明对比。

浦熙修和彭子冈回来后都将此事撰写成稿,可当时国民党对新闻舆论严加管控,只允许刊登亲国民党的和消遣、娱乐性的文章。

因此,浦熙修和彭子冈写的两篇文章,不出意料地被新闻检察官判了“死刑”。当天的《大公报》更是“开天窗”,表示抗议。

浦熙修见此情形,知道自己写的新闻绝无刊登的可能,灵机一动将稿子一分为三,改为了三条简讯分别送检。

第一条:孙、孔夫人飞抵重庆。

第二条:王云五先生机场接家眷却失望而归。

第三条:重庆街头出现了喝牛奶的洋狗。

在新闻管制的“高压”之下,浦熙修影视“躲”过了严格审查,隐晦委婉地把事情的始末公开发表出去。

香港沦陷在即,像王云五这样,一次次满怀希望“往机场接眷”,然而却不见亲友从香港平安返还的大有人在。被触到痛点,人们自然异常愤怒。而这条新闻,也立即在全国引发了轩然大波。

同时,浦熙修的名字也就此在新闻审查官那里挂上了号。但凡是她的文章,审查的都会格外严格,只要是审查官认为不妥的文字,就会直接进行删减。因此,她的被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经常会出现“……”,这种也被俗称为“开天窗”。

也因此,浦熙修“天窗记者”这个名号,不胫而走。

为新闻事业舍弃家庭

浦熙修一直对政治新闻负有高度的敏感和热情,篇篇文章都直指实事,揭发国民党高层的腐败不堪。

1945年,中共重庆办事处组织记者代表团访问延安,《新民报》特别给她留了一个名额。浦熙修激动不已,但遭到丈夫袁子英的强烈反对。

和浦熙修不同,袁子英思想较为传统,他并不热衷政治,更渴望娱妻弄子的平淡安稳日子,同时也希望妻子能将家庭放在第一位。

可很明显,浦熙修是个典型的事业型女性。她将自己的全部热情,都投入到她所热爱的新闻事业中,并为了追求新闻的真实性,不惜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这显然与袁子英心目中,贤妻良母的形象大相径庭。

夫妻两人因为去延安报道的工作安排,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浦熙修终是没有去成,但也因为此事,两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

浦熙修开始正视自己和丈夫之间的问题,他们当时结婚仓促,对对方的了解并不透彻。这件事后,双方因为观念不同,志向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被摆上了台面。

压下心中的遗憾,浦熙修将精力更多地投入了工作之中。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在此之前,《新民报》南京版已经开始重新刊载文章,而浦熙修也从重庆被派回南京,继续担任采访主任。

再次踏上南京的土地,浦熙修已经从一个职场菜鸟,拼杀为知名记者。她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灵活机智的采访,经常能拿到独家新闻,在新闻圈内名声渐盛。

正是因为如此,报社将采访国共和谈事宜的工作交给了她。

会议开幕前一个多月,浦熙修凭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精心策划了一组系列报道,选定了38位政协代表逐个专访,然后一天一篇报道刊登在《新民报》上。

其中,就有民盟的宣传部部长罗隆基。

当时的罗隆基,是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的常客,他谴责国民党破坏和谈的言论,出镜率极高。罗隆基谈吐文雅,留美回来的他,身上混合了中式的典雅,以及西式的精致,这些都很容易获得女性的好感。

再加上罗隆基靠近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反对内战,反对压迫,并为争取和平做了大量工作。他的思想让浦熙修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交谈中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渐渐让她倾心不已。

风流才子罗隆基

1947年,浦熙修和袁子英离婚了,原因是志向不合。另一方面,她和志向相投的罗隆基关系紧密,越走越近。

中共代表团撤离南京后,浦熙修感觉身边能一起畅谈理想的人都走了,精神上感觉十分苦闷。恰在这时,罗隆基走进了她的生活。

罗隆基素有“神童”之称,当年“五四”运动的闯将。留美归来后先后任清华、光华、南开、西南联大教授,又任《新月》杂志主编、北京《晨报》社社长、天津《益世报》主笔等职。

这样的经历,完全符合浦熙修心目中“男神”的定位。

再说罗隆基,他离婚已久又没有孩子,心底对有思想有能力的浦熙修,也有着一些别样的想法。那年的他虽已五十有余,但仍风度翩翩,且思维敏锐出口成章。当他下定决心地去讨好一个女孩子,没有不成功的。

和他相处,让浦熙修心底的空缺慢慢被填补。久而久之,两人的感情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48年7月,南京《新民报》被勒令永久停刊,浦熙修转投《文汇报》旗下继续以笔发声,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和人民的贫困生活,作了深刻透析的描述。

但这也惹恼了国民党政府。

1948年11月16日深夜,浦熙修正在家中写稿,突然特务破门而入,不由分说地将她关押至南京首都卫戍司令部。经各方营救,至1949年1月,罗隆基拿着李宗仁的名片,才将整整坐牢70天的浦熙修保释出狱。

开国大典上,周总理将她介绍给毛主席,主席脱口而出:“你是那个坐过班房的记者。”这也成了浦熙修至高无上的荣誉。

说回罗隆基,他凭着独特的立论,犀利的笔锋,在政坛上大放异彩。同样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层出不穷的情史。两段婚姻,十几个女友,浦熙修也只是其中之一。

众人以为这两人终会走进婚姻的殿堂,却不想他们最后却形同陌路。

在浦熙修的自传中,她回忆起这段往事也是感慨连连。两人曾谈婚论嫁,但大环境不允许,加之罗隆基因肺病住院疗养,这件事就一度被搁浅了。

本以为好事多磨,谁想到命运却出其不意一击,让两人由情侣变成了敌人,最后分道扬镳。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我娘浦熙修

2.中国青年报-浦熙修:"天窗"记者

3.光明网-浦熙修与罗隆基

4.嘉定报-一代名记者——浦熙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中山陵   延安   知人知面不知心   南京   重庆   香港   天窗   志向   国民党   采访   机场   记者   政治   工作   文章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