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警惕“中国版”雅科夫列夫,他比戈尔巴乔夫的危害还要大很多!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并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观点。让我们一起纵观天下大事,品读社会人生


苏联解体已过去30多年,但克里姆林宫上空红色的带有镰刀锤子图案的苏联国旗悄然落下的那令人叹息的一幕,却仿佛永远定格在眼帘。

从列宁1918年在莫斯科米赫尔松工厂被刺杀时,莫斯科百姓关切的围堵在医院门口询问病情,到1991年,当苏共宣布关闭苏共中央大楼时,人们纷纷朝着走出大楼的工作人员身上吐口水。

转瞬70年,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让苏联人民的思维经历了这样大的转变?

回顾苏联解体的历史,特别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反思,我们发现,只需要一两个人在历史节点中起到作用,红色大厦就可能轰然倒塌。

雅科夫列夫,就是其中这么一个人,他的一系列操作,不仅成功让苏联人放弃了红色思想,也开启了俄罗斯近现代的痛苦,他的存在,远比戈尔巴乔夫更可怕。

苏联英雄

雅科夫列夫

雅科夫列夫出生于苏联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卫国战争期间作战英勇,在沃尔霍夫方面军海军陆战队第6旅担任排长,作为苏联英雄,战后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当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报告中控诉斯大林的罪行时,让年仅30出头的雅科夫列夫心底里最深信不疑的东西动摇了,他曾经守护的共产主义理想开始幻灭。

此时的他,如当时苏联的所有领导人一样,正一步一步从基层走到中央。

从底层的指导员开始,一直到处长,再在1969年升至代理部长,苏联对这位“战争英雄”的栽培不可谓不重视。

然而,这个本该有美好政治前途的年轻人,却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被驱离了中央。

雅科夫列夫

1972年,雅科夫列夫在报纸上发表了题为《反对反历史主义》的文章,批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

看到此文章后的苏共党内大为惊惧,作为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国家,苏共内部非常重视这个问题,雅科夫列夫随即被“发配”去了加拿大当驻苏大使,他在那里一呆就是10年,虽然远离了政治核心,但却进一步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不过,如果没有那个贵人到来,或许他将会一直被边缘化并沉寂下去。

知遇之恩

1983年5月,当时还是农业部长的戈尔巴乔夫出访了加拿大,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学习加拿大的农业经验。

雅科夫列夫和戈尔巴乔夫

而在此期间,戈尔巴乔夫遇到了雅科夫列夫,两人经过了一番交谈,从起初试探性地问候,一直到开始讨论苏联自由化的前景,两人可谓一见如故。

对于这次相遇,雅科夫列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我们的三小时对话中,几乎就像我们的思想互相碰撞一样,我们把一切都倾吐了出来。

在戈尔巴乔夫登上苏联权力最高层后,他也没有忘记这位和自己有着共同政治抱负的故友,于是,在他推行改革期间,便把雅科夫列夫召了回来,担任他的改革顾问。

这种类似甄嬛传一样的邂逅,彻底改变了雅科夫列夫的后半生,而雅科夫列夫也如同走出静安寺的甄嬛一样,政治生涯扶摇直上。

1985年,雅科夫列夫被委任为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两年后,他获提名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仅仅五个月后,便急速晋升为政治局委员,正式负责苏联的国家意识形态管理。

从此,苏联的意识形态彻底走向了混乱化。

混乱之源

雅科夫列夫改革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惮细微,不究意义,把西方那套“公开化”、“民主制”、“全面化”、“多党制”的鞋,生搬硬套地套用在苏联的脚上。

首先,他鼓吹所谓“公开化”,造成了大量不实报道。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重大事故,雅科夫列夫敏锐的发现,这正能为自己的改革创造契机。

当时苏联的报纸和电视索然无味,虽然充斥着官僚话术,但贵在考据严谨,报道真实,只是这些乏味的内容,根本吸引不了苏联民众的注意。

雅科夫列夫希望借机通过切尔诺贝利事故,把某些新鲜血液注入死气沉沉的苏联新闻媒体中。

当放射性尘埃飘散在切尔诺贝利上空时,雅科夫列夫为当时的官媒,如《莫斯科新闻周刊》、《文学报》、《消息报》以及《新世界》和《旗帜》等新换了一批犀利独到的负责人。

如《文学报》的新负责人科罗季奇,他文笔犀利,擅长讽刺时政又爱添油加醋;

《旗帜》的新负责人格里高利•巴克拉诺夫更是位有名的小说作家。

他们在此后的救灾报道中倾向于采取夸张、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更是纷纷把矛头直指苏联政府,批评政府未将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于是乎,新闻报纸虽然更畅销了,苏联政府却在他们最需要群众信任的时候失去了它,大量的虚假事实让苏联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

其次,他吹捧美式民主,鼓励批评政府,“言必称美国”。

苏联院士格奥尔吉·斯米尔诺夫在回忆录中称:在一次谈话过程中雅科夫列夫就我的报告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按照美国人的做法,创建多党制或者最好是两党制是摆脱困境的出路,仅仅是两党之间的相互批评以及二者在政权中的彼此斗争就可以使我们改正许多毛病。

因此,在“改革”年代,一大批自诩时政评论员,如切尔尼钦科、科斯季科夫、布尔拉茨基等一齐涌向了媒体行业,可谓群魔乱舞,他们发表大量所谓的“时政评论”,从各个不同方面抨击社会主义。

第三,他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提出要“全面地”认识过去,造成大规模民族矛盾和流血事件。

雅科夫列夫

在1989年纪念法国大革命两百周年的大会上,雅科夫列夫公开批判过去的领导人:“今天,我们扪心自问,这个国家与列宁一手创立的政党,为什么居然会接受平庸之徒实行独裁,更纵容斯大林的滥权,让无辜人士血流成河,这确实令人痛彻心扉。”

雅科夫列夫把矛头指向了十月革命的那些先烈,否定他们的功绩。

然而,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它是人民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基础,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意识的衰退,必定伴随着分裂意识的崛起。

在苏联的最后几年,每个民族反对每个民族,乌兹别克人和梅斯赫蒂人,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与乌兹别克人,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都相继爆发了流血冲突。

第四,他推崇多党制,彻底否定苏联制度。

雅科夫列夫在他的著作《共产主义黑皮书》中毫不避讳的承认,他就是要摧毁过去成就苏联的一切主义。

“以列宁的权威打击斯大林主义。如果成功,就与普列汉诺夫和社会民主党一起打击列宁,然后,用自由主义打击一般的革命主义……苏联极权主义政权只能通过公开和极权主义的党纪来摧毁。”

随着苏联越来越多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雅科夫列夫的立场变得越加脆弱。

到1990年,他已成为党内强硬派攻击的焦点。

亚历山大·列别德

在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上,脾气火爆的亚历山大·列别德抨击雅科夫列夫:“尼古拉耶维奇......你有多少张脸?”

尴尬的雅科夫列夫只好充耳不闻并继续会议,但在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他就辞去了政治局的职务。

1991年5月,他受到了他曾经的学生根纳季·久加诺夫的激烈抨击。

雅科夫列夫

在1991年八月政变,也就是著名的八一九事件前两天,他羞愧的辞去了苏共所有党内职务,宣布退党。

一种正确的思想会使人民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伟大卫国战争正是因此胜利。而混乱的思想则会让人民困惑,沦为一盘散沙。

在雅科夫列夫的“改革”下,大批苏共党员抛弃苏联意识形态退党。

1991年7月,苏共中央全会报告称,在一年间,共有420万党员退党。

信仰崩塌,民族矛盾,人民背弃…这就是雅科夫列夫为苏联带来的“改革成果”。

最终,在内忧外患下,苏联轰然垮台。

解体下的苏联

“达契亚”轿车

在1990年的苏联,你可以花9000卢布买到一辆“达契亚”轿车,而到了1994年苏联解体后,同一辆汽车的价格是2200万。

仅在1992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就达到了2500%。

卢布

苏联时期,最高的币值是100卢布,而到了苏联解体后,币值最高增加到了50000卢布,这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他们的毕生积蓄,而现在,仅仅能买到四箱啤酒,很多人因为接受不了而悲愤自尽。

甚至还有年迈的卫国战争英雄,在街头兜售自己曾经的卫国勋章,只为换取一顿饱饭。

雅科夫列夫言必称的美式民主,并没有给俄罗斯人带来幸福,与之相反,俄罗斯的人均寿命也随着苏联的倒台一跌再跌。

这和雅科夫列夫口中的“完美社会”大相径庭。

警惕身边的雅科夫列夫

苏联解体已过去30多年了,但克里姆林宫的阴魂,却仍飘荡在我们周围,那些“雅科夫列夫”们,仍然在媒体上大肆宣扬西式的民主自由,并鼓动人们肆无忌惮地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成果。

而每当中华民族遇到灾难时,也总会出现他们讥笑的身影。

2021年,郑州突遭百年一遇的强降雨,5小时内降雨量突破1000毫米,大水漫灌到地铁之中,街上一片狼藉。

但我们也看到,在强力的集体主义面前,郑州64支救援队伍迅速出动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互联网那些洋奴公知,不乏把矛头指向城市排水设施和救援的失利,但在同年,德国西部包括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受到洪水侵袭,此次洪灾,至少造成157人丧生,670人受伤。

其中,受灾最严重的阿尔维勒地区110人遇难。

纵使德国、荷兰、比利时都是发达国家,天灾面前,众生平等,在需要人力救灾的现实世界,发达国家的表现与“雅科夫列夫”们想象的相距甚远。

龙应台总爱说,我不要大国崛起 我只要小民尊严。但国越大,意味着能调度更多的人力物力来面对未知的风险,这是大国的气魄,也是小国的悲哀。

国家安全无小事

中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让它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了美国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开放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和平演变”的声音,试图扰乱我们的思维。

每当中美之间出现冲突或分歧时,我们总会看到一些言论,这些言论试图美化美国,引导国内民众产生偏颇的思维,混淆正常的认知。我们应该警惕这些言论。

随着全球的日益开放,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也增加了我们受虚假、歪曲事实言论影响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守阵地,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才能守护住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和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戈尔巴乔夫   卫国战争   克里姆林宫   乌兹别克   斯大林   多党制   莫斯科   苏联   加拿大   俄罗斯   列宁   意识形态   中国   民族   思想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