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教始祖-宗喀巴《一》

#佛教#​#佛教[超话]#​#佛教常识#​#弘扬佛教文化#​

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佛学大师,本名罗桑扎巴,藏族,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人。

7岁时,宗喀巴至青海化隆县甲琼寺出家,从噶当派高僧顿珠仁钦学习显密经典,精心研究藏文、显教经论、密法等。后前往卫藏继续深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

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建了格鲁派,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又称黄教。黄教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影响极深,逐渐成为势力最大的教派。

永乐七年(1409年),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权支持下,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举办大型祈愿法会。会后,在拉萨东修建甘丹寺,并创立了严密的寺院组织。

永乐十三年(1415年),宗喀巴应明成祖邀请,派弟子释迦也失赴明都朝谒。永乐十七年(1419年),授意释迦也失主持兴建色拉寺。同年,在甘丹寺圆寂。他的两大弟子继承他的事业,分别被后世称为“一世达赖”和“—世班禅”。


西藏佛教复兴后,一些鼎盛时期的教派日益腐化,戒律废弛,渐失人心;名僧顿珠仁钦看中了聪明伶俐的宗喀巴,苦心教授十年,又送他到西藏去求学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中重要的一支,主要在藏族地区形成、流传和发展,因此又称藏语系佛教。它与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即小乘佛教,多以巴利语流传)共同构成佛教整体。

藏传佛教属大乘佛教,流布地区为我国西藏和蒙古、土、羌、裕固等民族区域,以及蒙古、苏联西伯利亚、印度北方一带。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教是藏语音译,意即汉语“上师”或“和尚”,是对僧侣的尊称。

藏传佛教是在佛教由印度传入西藏之后,与西藏原始宗教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而发展起来的产物,它与印度佛教以及中国汉地佛教有很大不同。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既包括显教,也包括密教,其中密教尤为兴盛,在佛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吸收了笨教的一些神祗和仪式,形成了显密共修、先显后密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通常分为两个时期,自公元七世纪佛教在西藏兴起,至达玛(836-841年在位)灭佛,称为“前弘期”。此后佛教发展中断,约过百年,公元10世纪末,佛教又在西藏复兴,以后的发展,称为“后弘期”。

“前弘期”开始于**干布时代,前后约经二百年。

公元6世纪时,西藏地区已进入奴隶社会。7世纪,山南的雅南部落领袖**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建立起以拉萨为中心的统一的吐蕃王朝。**干布是一位在西藏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性尚武,多英略,军事上颇具才干,内政方面亦多有建树,藏文就是他派命臣下创制的。

在他统治期间,对邻国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方法,对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弱国,以武力兼并,对当时工艺技术较为先进的尼泊尔和政治经济冠绝一时的唐王朝,则联姻修好,以促进吐蕃自身的发展。因此,先后娶尼泊尔国王之女墀尊公主和唐太宗的宗室之女**公主为妃。为迎接**公主到来,**干布还在拉萨专门修建了布达拉宫。

墀尊公主和**公主皆笃信佛教,入藏之时,带了不少佛经、佛像、法物和若干名僧人。以后,二位公主还分别请来尼泊尔工匠和内地工匠,建造了在西藏佛教史上颇有影响的大昭寺和小昭寺(昭是藏文“佛”字音译,意即大佛寺和小佛寺,当时是为供养二位公主带去的佛像而建)。**干布又组织力量,开始进行佛经翻译。由于王室兴佛,佛教开始在藏族地区流传。



但佛教的发展受到笨教的强烈抵制,尤其是引起一些信奉笨教的权臣贵族的反对。笨教是古代藏族的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土石、草木、水泽、禽兽之类,重祭祀、跳神、占卜等仪式。佛、笨二教长期相互较量,至赤祖德赞(815-836年在位)时,佛教完全压倒笨教,开始参与吐蕃上层朝政。但赤祖德赞极度崇佛,也使笨教势力孤注一掷,836年,笨教贵族乘赤祖德赞酒醉,缢而杀之,并拥立信奉笨教的达玛上台执政。

达玛在位五年,大肆灭佛,使佛教遭受沉重打击,几乎灭绝。西藏佛教“前弘期”结束。

达玛由于禁佛,不久被一名僧人杀死。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争夺王位,交相混战。同时,西藏地区连年风霜成灾,水旱交作,瘟疫蔓延,奴隶和平民大起义连续爆发,局势纷乱,吐蕃王朝崩溃。

10世纪末叶,佛教又分别从上路(阿里)和下路(多康)传回卫藏地区。西藏佛教再度复兴,进入“后弘期”。

由于当时西藏文化十分落后,笨教的活动主要是崇拜、祭祀之类,而佛教的不少僧人则掌握了较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和文学、历史、医药等方面知识,这些学者在与笨教的公开较量(如辩论)中常易获胜,统治者不能不表示尊重。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西藏社会并无其他知识来源,统治者要使子弟受教育,在思想认识方面受训练,也只有以佛教僧人为师,因此佛教有其先天优势。但在以后的发展中,由于各教派传承世系、修行方式以及和笨教相互影响、渗透程度的不同,彼此各树一帜,随着其逐渐形成体系,日益完善,各种成熟的西藏佛教宗派就相继出现了。

各种宗派中,最主要的有宁玛派(特点是不重戒律,专持密咒,弘法以密教为主;由于僧人戴红帽,习惯上又称红教)、噶当派(后融入黄教)、萨迦派(因常在寺庙围墙上涂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条纹,习惯上又称为花教)、噶举派(因僧人仿印度习惯穿白色衣裙,习惯上又称白教)等。

至15世纪初,西藏佛教中又崛起最后一个教派,也是最大、最有实权和影响最为深远的教派——格鲁派(黄教)。

当时,萨迦、噶举等派都已达到权势鼎盛的阶段。教派中上层僧人掌握政治权力,直接参与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享有很大特权,可以免税免差。不少高层喇嘛积敛财富,追利逐禄,日夜饮酒作乐,欺压百姓,蹂躏妇女,横行不法。各教派之间为争夺权力地位,经常争斗,扰乱社会。尤其到14世纪后期,各教派多已戒律弛废,僧人腐化,佛教呈现颓废萎靡之相。占据统治地位的教派渐渐丧失民心,走向衰落,不再有号召力量,因此也就失去了统治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西藏上层各界亟需一个具有号召力的、能巩固其政教合一体制、有利于统治社会的新教派,来代替那些颓废没落的旧教派。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今青海省西宁市附近湟中县塔尔寺所在地,当时元朝的一个有实力的地方官“达鲁花赤”(官名)鲁布木格(人名)家中,出生了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创立了西藏佛教格鲁派的一代奇僧——宗喀巴。

他的名字本来叫做罗桑扎巴(以后宗喀巴在著作中也常用这个名字署名)。西宁、湟中一带自唐代吐蕃时期开始就被藏人称为“宗喀”,意思是“宗水(即今湟水)的岸边”,宗喀巴成名之后,藏族人民为表示尊崇,不愿直呼其本名罗桑扎巴,而尊称他为“宗喀巴”,意思是“宗喀上人”。这种称呼,和古代汉人以地望称人的习惯相同(如称刘邦为“沛公”,称苏轼为“苏东坡”)。此外,也有人尊称宗喀巴为“杰仁波且”,这是藏文音译,意思是“宝贝佛爷”。

宗喀巴3岁时,西藏佛教噶举派黑帽系活佛、法王迦玛巴游戏金刚,应元顺帝的召请,前去北京传授密法,途经青海,为宗喀巴授了“居士五戒”(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并赐号“庆喜藏”。这是宗喀巴首次与西藏佛教发生直接联系。

当时,在西宁正南偏西,黄河北岸,宗啜巴家的附近,有位出名的喇嘛,名叫顿珠仁钦。

顿珠仁钦在传承上属西藏佛教噶当派,他不但在西宁一带有名,即使在卫藏,也享有一定声望。十多年前,他在这里建造了甲琼寺,自任堪布(藏语音译,即授戒仪式上的首席喇嘛),因门下一直没有什么出色的弟子,甚感失望。

鲁布木格是当地兼管军政的地方官,并且一家笃信佛教。顿珠仁钦十分喜爱他家的小孩宗喀巴。他送给鲁布木格许多马羊等财物,请求将这小孩送给他,最后得到鲁布木格的应允。顿珠仁钦即给宗喀巴作密教灌顶,并赐密号“不空金刚”。

宗喀巴7岁时,已经跟着顿珠仁钦学了不少经论。这一年,他正式出家,住进甲琼寺,顿珠仁钦为他授了沙弥戒。

从此,宗喀巴刻苦读书,学习藏文和佛经,一晃就是十年。

这十年中,无论在藏文还是在显教教义或密教仪轨诸方面,他都打下了扎实基础。由于顿珠仁钦弘传的是藏传佛教噶当派,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宗喀巴以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他整个思想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年之后,顿珠仁钦觉得宗喀巴已经打下较好基础,但要成就大事业,尚远远不够,因此鼓励宗喀巴入藏求学,进一步广参名师,博览显密经论,以求深造。

临别之时,顿珠仁钦嘱咐道:“今后,你须把握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无论学习什么,都应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跟从名师听讲;其次是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自己的思辨去掌握各种经论的深义;最后,还必须按经论所说,作修行实证。”

宗喀巴应道:“我一定按照您的指示去做。”

这样,宗喀巴不但在学术思想上与噶当派一脉相承,而且在方法上也与噶当派同属一路,显密双融,先显后密,注重实修,并强调教理系统化和修持规范化。

宗喀巴辞别老师,向广表辽阔的西藏进发。(待续)


下一篇

黄教始祖--宗喀巴(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黄教   湟中县   松赞干布   藏文   吐蕃   尼泊尔   藏族   西宁   拉萨   格鲁派   佛教   教派   西藏   始祖   僧人   公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