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造高铁站却等着荒废,多少地方政府正沉迷无效基建?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在当中国的高铁被誉为"中国速度"的象征的年代,一座高铁站似乎成了地方政府政绩的标志,一种可以提升周边房价的手段。然而,如今,这些建设在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高铁站却逐渐变成了累赘。海南省儋州市的海头站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尽管在2015年时,西环线已开始运营,而海头站也耗资超过4000万进行了建设,但至今尚未正式投入使用。原因很简单,当地政府做了一番冷静的计算,如果开通这个站,每天的客流量可能只有寥寥无几的几百人。按照这个客流量,一年下来将亏损500万。


这个问题让儋州市政府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开通海头站,每年亏损500万;要么不开通,前期投入的4000万将白白浪费。这看似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无论如何选择,都难以令人满意。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问题难道在兴建高铁站之前就没有被考虑过吗?难道在动工之前就没有人考虑到,当地的客流量是否足以支持一个高铁站的运营?


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把建设高铁站当作政绩的象征以及提高周边房价的手段,而忽视了真正的需求。他们完全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人流量本应是因果关系中的“因”,而建设高铁站是“果”,而不是相反。然而,全国各地似乎都陷入了同样的陷阱,建设一些旨在促进当地经济的高铁站,结果却变成了累赘。有些高铁站本来就不应该建,而另一些则是本来有必要的,却建成了没有必要的。有网友抱怨说,遵义南站的交通状况非常糟糕,从南站到市区竟然要花费3个小时,而从遵义到外地却用不了这么长时间。这似乎违背了建设高铁站的初衷,即方便出行。


除了高铁之外,地铁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地理条件下。以济南为例,这座城市被誉为泉城,到处都有泉水。然而,这种地理特点给地铁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简单来说,有人的地方就不能修地铁,而修地铁的地方就不能有人。这一困境导致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济南非要修地铁不可呢?答案是因为地铁线路的多少被用来评定城市等级,地铁线路越多,城市等级就越高。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济南的地铁线路避开了人口密集区域,修在了偏僻的地方。与其他城市不同,通常情况下,其他城市的第一条地铁线都会修在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而济南的第一条地铁线却先联通了郊区和郊区。地铁开通后,当地居民甚至特意坐公交车去体验地铁。济南人似乎具备一种特殊的乐观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将济南的一号线视为一种交通工具,那它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如果你将一号线本身视为一个景点,那它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因为它可能是全中国最奢侈的地铁线路,充分展现了华而不实的特点。艺术不就是如此吗?所以,济南的地铁一号线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品。


西安的地铁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为这座城市的地下充满了古代墓葬。在修建地铁时,挖掘工作往往变成了考古工作,因为可能会不小心挖掘出古代文物。然而,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即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已经完成,各地可以修建的设施已经不多。修路和建站原本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如果过度修路,也不是一个好办法。道路的目的是为了连接人与人,而不是为了提高地价或政绩。


几年前,土木工程专业开始变得不受青睐,专业的学生开始转行。这也表明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已经饱和,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其中。或许现在是时候停下来反思一下,中国是否应该逐

步减少过度建设,开始关注可持续性和真正的需求。毕竟,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这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在一些城市修建地铁时,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挖和地下工程,这会导致土地沉降、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而高铁站的建设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征用和房地产开发,这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导致普通人难以承受高昂的房屋成本。


其次,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通常需要政府的大量投资,这可能会占用本应用于其他社会需求的资金,如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因此,过分追求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削弱了社会的整体福祉。

最重要的是,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真正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在某些情况下,高铁站和地铁站可能远离市区,使得乘坐公共交通变得不方便。这与基础设施的初衷相悖,因为基础设施应该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


因此,中国应该重新审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不再仅仅追求数量和规模,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实际需求。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更加谨慎地制定基础设施项目,确保它们真正符合人民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政绩和地价的提升。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性,采取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总之,中国已经走过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快车道,现在是时候停下来思考,重新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以实现更加可持续和有益的发展目标。过度建设并不是长远发展的答案,我们需要更加明智地规划和管理我们的基础设施,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改善社会的整体福祉。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地方政府   遵义   铁线   福祉   客流量   济南   基建   政绩   中国   基础设施   地铁   本文   需求   线路   社会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