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林徽因抱病设计国徽,多次被驳回,周总理:添上麦穗就好了


导语:

1949年的二月,北京的大雪纷纷而至。林徽因静坐窗前,雪花飘落,她感受到了冬日的宁静。突然,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她的思绪被打断了。来人是中央党委处的书记,他向她提出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为新中国设计国徽。林徽因是个出色的设计师,但她的设计一度受到质疑,让她感到迷茫。然而,周总理的一句话改变了一切。那么,周总理究竟对她说了什么呢?让我们回到林徽因的成长经历,了解她的故事。

林家有女初长成

林徽因与普通女性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她的父亲林觉民接受过西式教育,拥有新式教育理念。林徽因的母亲同样出生于世家大族,见识和教养都远超常人。林徽因从小就开始接受新式思想和西式教育。


在许多人还不熟悉中国文字的时候,她已经能够流利运用中文并翻译英文文章。然而,她也读了许多中国传统著作,因此既有新时代女性的活力,又有中国古典女性的婉约灵气。

林徽因生活在北京,她的父亲安排她进入培华女中接受教育。然而,人生需要更多的经历来充实见识,来明确志向。因此,林徽因在女中读了一年后,跟随父亲开始了欧洲之旅。与中国不同,欧洲世界开放、充满活力,他们积极追求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不畏困难。林徽因在欧洲看到了高大的教堂穹顶和博物馆的立体构造,这激发了她的灵感。她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的榫卯结构与这些西方建筑元素结合。坐在泰晤士河边,她用笔将英国的景象记录下来,这个十六岁的少女展现出了她的天赋。


在夕阳余晖下,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走到她面前,他叫徐志摩,是一位游走于英国的诗人。他们的相遇引发了一段美好的交往,但最终因徐志摩已婚而告终。

回国任教有新知

回国后,林徽因认为与徐志摩的缘分已经结束,然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到来改变了一切。林徽因负责用英文向泰戈尔介绍中国的风光,同时认识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两人在专业上有很多共同点,梁思成帮助她理解建筑知识。他们互生好感,走到了一起。两人前往美国深造,林徽因的对美的感知更上了一个层次。她开始认为美的内涵不仅仅是外表,而是要能为人所用,体现美的内在。两人回到中国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并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


他们一起探访各地的古建筑,林徽因甚至复原了唐代佛光寺大殿。她认为自己可以奉献一生于建筑事业,然而,1949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一项任务改变了一切。

设计国徽巧用心

当林徽因被要求设计国徽时,她感到兴奋。千种构图在她脑海中闪现,她的思路如浪潮般涌动。但在动笔的第三天,她陷入了困境。其他美术设计系的人也接到了同样的任务,他们的设计都类似,没有突破,无法体现新中国的生机和光明未来。林徽因寻求同系教授的意见,但他们的建议并未完全满足她。她决定坚持自己的构想,将五角星放在下面,但书记却表示不满,认为她没有把握住国徽的精髓。林徽因回家后,茶饭不思,彻夜未眠,尝试多次修改,突然灵感闪现,她想到了天安门。


她将万里长城和天安门融合在国徽中,再加上五颗红星,总理的提醒让她添加了金黄的麦穗。最终,她成功地提交了设计稿。然而,林徽因于几年后不幸离世。

总结:

总结: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奋斗,她不仅拥有卓越的设计才华,还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从她在欧洲的学习经历,到与徐志摩的遇见和告别,再到与梁思成的相知相爱,林徽因的人生承载了无数情感和智慧。她的设计国徽之路也充满波折,但最终她成功地为新中国创造了一面富有深意的国徽,体现了国家的伟大和人民的希望。

原创文章:

设计新国徽:林徽因的艺术奇迹

1949年的二月,北京的大雪纷纷而至,落在窗外,落在了林徽因的心头。


这位杰出的女性坐在窗前,雪花飘洒,她沉浸在这冬日独特的宁静之中。然而,宁静被打破了,急促的脚步声引起了她的警觉。

敲门声响起,进来的是中央党委处的书记,他的话语直截了当:“林先生,现在组织上需要您为新中国设计国徽,这个任务您可不能推辞啊。”

林徽因心中涌起一股兴奋,她是一位才女,这点众人皆知,但她曾多次尝试设计,却未得到认可。她开始陷入迷茫。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一次偶然的会议上。那是在周总理的一句话中,她豁然开朗。周总理指引了她的方向,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那么,周总理对林徽因说了什么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她来设计国徽呢?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回到林徽因的成长经历,这个独特的背景为她的设计才华埋下了伏笔。


林家的才女

林徽因的成长环境与一般民国时代的女性迥然不同。她的父亲林觉民受过西式教育,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她的母亲同样出身于名门望族,具备卓越的见识和修养。林徽因从小就开始接受新式思想和西式教育。在那个时代,她早已精通中文,能够流利翻译英文文章。与此同时,她也阅读了众多中国传统著作,融合了新式女性的活力与中国古典女性的婉约灵气。

林徽因生活在北京,她的父亲安排她进入培华女中接受教育。然而,人生需要更广泛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见识,以确定自己的志向。因此,在女中读了一年后,林徽因跟随父亲开始了欧洲之旅。

与中国不同,欧洲世界开放、充满活力,敢于追求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敢于拒绝一切关于美的定义。


林徽因在欧洲看到了高大的教堂穹顶和博物馆的立体构造,这些元素引发了她的灵感。她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的榫卯结构与这些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她坐在泰晤士河边,用笔记录下英国的景象,这个十六岁的少女展现出了她的天赋。

在夕阳的余晖下,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走到了她面前。他叫徐志摩,是一位游走于英国的诗人。他们的相遇点燃了一段美好的感情,然而,最终因徐志摩已婚而告终。

爱情与学业

回国后,林徽因以为与徐志摩的缘分已经结束,然而,一位印度诗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林徽因负责用英文向泰戈尔介绍中国的风景,同时认识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两人在专业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梁思成帮助她理解建筑知识,两人互生好感,最终走到了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国徽   泰晤士河   泰戈尔   清华大学   女中   麦穗   欧洲   英文   新中国   北京   中国   见识   灵感   父亲   女性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