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爆冷背后,一场文化反击战打响!中美力量发生深刻变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2023年,好莱坞电影在国内突然就不火了。

根据猫眼电影数据显示,在今年年度票房前十电影中,只有《速度与激情10》这一部好莱坞电影排名第10位,票房仅有不到9亿——这也是近10年来,好莱坞电影第一次年度没有一部国内票房超过10亿

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

而在另一边,中国电影市场却十分红火,我们的“暑期档”刚刚创下了206亿元的历史票房记录。

所以两相对比下来,今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没落、或者说爆冷,是肉眼可见。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电影业,作为社会思想和文化产业的“集大成者”。

它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出中美两国的社会思潮,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而另一方面,这背后还涉及一场由我们发起的,向美国的文化反击战


一、好莱坞电影全面遇冷

说起好莱坞电影遇冷,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是不是我们国内对好莱坞电影进口,做了什么限制?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往年,国内确实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6到8月暑期档这个时间,是“国产电影保护月”。

出于对保护本土电影的考虑,电影公司在这时一般不引进海外大片。

然而今年,我们却罕见地取消了这个惯例。

暑期档内,包括“变形金刚”、“碟中谍”在内的诸多海外大IP,都被顺利引进。

并且上映之时,这些好莱坞大片通通被电影院寄予厚望。

例如,《变形金刚7》6月9号上映,上映当天排片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2%;

《巨齿鲨2》8月4号上映,上映当天排片占比达到40.3%;

《碟中谍7》7月14号上映,上映当天排片比为26.4%。

好莱坞电影上映首日排片很高

然而,如此高的排片量,却依然难以阻挡好莱坞电影的票房失败。

他们在与国产片的竞争中完全败下阵来,放在十年前乃至五年前,这是谁都不敢相信的事。

那么,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在国内不吃香了呢?


二、为何好莱坞电影当初爆火?

想要了解底层原因,我们就需要回溯一下,当初好莱坞电影为何在能国内爆火。

8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今天应该还有印象。90年代初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我们开始引进境外大片。

最初几年,内地市场其实是香港电影的天下。1996年,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4》,摘得内地票房年度冠军。

然而没过几年,一部好莱坞电影便将香港电影的上升势头,彻底拦腰斩断。

它,就是《泰坦尼克号》。

今天应该很多人还记得,当时在电影院里看《泰坦尼克号》时所受的感官冲击。该部电影内地票房3.6亿元,这一记录此后10年都未能被打破,反映出这部电影当时的辉煌。

回过头来看,泰坦尼克号为何能在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爆火。

柏年认为原因有三个:

首先,就是这部电影的剧本写得好。

从古至今,凄美的爱情故事一直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西方近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只要爱情故事写好了,在哪里都有市场。

而泰坦尼克号的剧本设定地尤为巧妙,在男女主的爱情之间,掺杂进穷人与贵族的冲突,自由与金钱的矛盾,以及最主要的——得到爱情的幸福和失去爱人的悲伤。

其实现在来看,杰克和露丝的故事主线,并没有脱离窠臼,还是“穷小子与富家女”的经典剧本。

但是没办法,人家老美就是写的好。

一句经典的“you jump! I jump!”,让多少当时的少男少女黯然泪下。

其次,这部电影还有前卫的思想

除了男女主打破阶级隔阂相恋以外,男主人公杰克握着画笔、给女主人公露丝“作裸体画”的一幕,着实给当时保守的中国社会,带去一阵思想飓风。

而第三个、这部电影能够爆火的原因,柏年认为也是最重要一个点,就是特效

根据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透露,泰坦尼克号总投资4.3亿美元,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用在了特效上。

超高的特效投入,带来的是奢华的游轮内部体验和巨轮撞山沉没时的惊险场面。

图中游轮场景为电脑特效制作

这样的特效场面,全球除美国外,任何一个地方都办不到。包括当时非常红火的香港电影和日本电影。

也正因为《泰坦尼克号》给中国观众带来的感官冲击太过震撼,以至于此后20年,好莱坞大片基本上就是和“特效”二字画等号。

后续《阿凡达》《终结者》《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这些特效大片,能够撬开中国大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泰坦尼克号》,当初给观众奠定了极佳的印象。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是因为没有特效这一卖点,我们熟悉的香港电影渐渐被好莱坞电影夺取了内地、东南亚、韩国等传统市场,埋下了此后衰落的伏笔。

和香港电影命运类似的,其实还有80年代一度强势的日本电影、欧洲本土电影,他们也都在进入新世纪后,被好莱坞大片杀的片甲不留。


三、好莱坞的傲慢与堕落

但是话说回来,上面这些优点,近年来在好莱坞电影中,通通消失不见了。

在剧本方面,就拿今年暑期档的好莱坞电影来说,无论是《速度与激情10》、《变形金刚7》、《碟中谍7》,这些电影的剧情都可以归纳为——“反派要毁灭世界,主角组团去拯救世界”。

然后咚咚咚给你上一堆特效,期间加上一些“家人故事”故意煽情,被国内观众嘲讽为“家人侠”。

这种看到开头就知结尾、千篇一律的故事线,就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虽然是不同的快餐店,但本质上端给“顾客”的都是快餐。

第一天吃洋快餐,还觉得新鲜,第二天、第三天....连吃几年“快餐”,这换谁受到了啊。

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本土电影却越来越接地气。要么反映了社会问题,要么贴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各有各的烟火气。

例如今年的爆款电影里,《消失的她》从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反思家庭暴力与犯罪。

《八角笼中》,反映底层脱贫的艰难与社会舆论的矛盾。

而《孤注一掷》,关注很多中国家庭都曾遭遇过的诈骗问题。

其实不只是中国本土电影,近年来揭示本地社会问题的印度、韩国电影,数量也都在增多,而且大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那么为什么就只有好莱坞,没有这类电影呢?

柏年只能说,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长期领先形成的“路径依赖”,或者说是傲慢。

不需要写好剧本,只用把特效搞好,一样就能把电影卖出去,那美国人为啥还需要好剧本呢?

而另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似“创作自由”的美国,越来越受到政治正确的“思想禁锢”

近年来,好莱坞愈加强调“种族平等、性别平等”。但是观众走进电影院是想欣赏电影、消遣时间的,不是来花钱上教育课的。

而好莱坞已经被政治正确深度绑架,甚至到了要牺牲剧本精彩度的地步。

例如,迪士尼重金打造的《小美人鱼》,主角变成了黑人,不出意外地票房暴死。

《变形金刚7》男女主角同样“黑化”,并且形象还平平无奇,最后也难逃票房遇冷的命运。

其实,美国不是没有剧本好、思想深刻的电影。

例如今年,一部名叫《自由之声》的电影,突然成为美国本土票房黑马。

该片聚焦于美国严重的儿童拐卖、与特权阶级娈童问题,引发了美国民间的强烈反响。

很多美国老百姓成为了该片的“自来水”,让其票房力压同期的《夺宝奇兵》、《碟中谍》等大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打拐”电影,因为牵扯到政治和党争,遭到民主党媒体和好莱坞的一致封杀。

弄不好,演员和导演的职业生涯都成问题。

这样下去,现实议题自然就成为了美国电影业碰也不能碰的话题。只有讲科幻英雄故事、讲家人侠,才“政治安全”。

这就是美国电影业,今天固步自封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

而第三个方面,好莱坞电影今年在中国特别不受待见的原因,就是我们本土的电影工业已经迎头赶上,特效不输美国

电影工业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一次重大转变。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电影想要弄出大场面,要么搞实景。例如一场追车戏,要撞车就是真的撞。一个镜头、几十万元灰飞烟灭。

要么制作模型,通过模型模拟拍摄出真实的效果。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星球大战》系列,很多镜头就是通过拍摄模型来完成的。

这两个特效方法,只要肯砸钱都能实现。

但是上世纪90年代,自从计算机被引入电影特效制作之后,美国这个全球领先的计算机大国,立刻就和欧洲、日本等地拉开了差距。

在日本人还在鼓捣模型的时候,美国人已经玩起了计算机。即使你肯砸钱,特效结果也不如美国好。

所以此后,好莱坞电影凭借特效,几乎统治了全球市场,让其他地区的电影黯然失色。

这背后,是美国独一无二的计算机产业实力。

柏年还记得,1998年《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中国也发行了第一部大量使用电脑特效的电影《风云雄霸天下》。

但是因为两者对比差距太大,国产片的“特效”被人嘲讽为“只值5毛”。

2012年,好莱坞特效大片《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意外在8月份上映。逼得同期的六七部国产片,立即推迟到下月上映。

2017年“五一档”,《拆弹专家》《记忆大师》等四部新上映国产影片,被寄予厚望,但票房冠军却依旧被已经上映了半月的《速度与激情8》拿下,国产片票房只有当初预期的一半。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电影被好莱坞打的满地找牙。

但是这一情况,在2019年之后发生了转变。

2019年初,《流浪地球1》横空出世,这部电影75%的特效都是由两家中国本土特效公司制作,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到了2023年的《流浪地球2》,我们更是惊喜的发现,中国电影的特效水平已经完全不输于美国大片。

这背后,其实是十余年来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崛起的结果。我们和美国一样,同样站在全球计算机产业的“高地”上。

所以在我们国人眼里,好莱坞电影已经完全褪去了“特效好”的光环。

这个时候,它们“剧本差”的缺点就会格外显眼,在中国市场的爆冷也就毫不意外。


五、中国文化反击战

讲到这里,现在中国电影不仅要重新夺回国内市场,柏年还看到了,未来我们与美国人在全球同台竞技的可能。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文化娱乐方面,全球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根据智研咨询的统计,2019年全球电影市场总票房422亿美元,其中70%的市场份额由美国一家独占。

由此衍生出来的戏剧及移动娱乐市场规模1010亿美元,美国又占了大半。

而作为对比,中国1年的服装出口额,也只有1600亿美元

这也就是说,全体中国人一年吭哧吭哧地踩缝纫机,还不如人家美国人轻轻松松拍个电影赚得多。

所以像电影这种极高利润的产业,如果中国人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拿下。

而我们也有理由拿下,因为这完全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

回顾历史,无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日本动漫,一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背后,归根结底要归功于坚实的工业基础。

今天中国工业升级的步伐,大家都能看得见,而物质基础又决定文化的上层建筑。所以这种变化开始反映到文化市场、反映到电影票房当中。

曾几何时,中国文娱产业谈“美”色变,见了站在“文化高地”的美国,就像见了老虎一样。

美国的电影、音乐、游戏、时尚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就如同“猛虎下山”一般、降维打击。甚至有人说,中美在文化娱乐水平上的差距,比科技方面的差距还要大。

但是若没有文化复兴,中国崛起从何而来?

所以今天,我们美国发起文化反击战。

向高地进攻固然艰难,但并非完全不可战胜。这场仗我们有理由赢,而且必须要赢。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好莱坞电影   中美   好莱坞   反击战   美国人   变形金刚   美国   中国   票房   香港电影   本土   剧本   特效   大片   深刻   力量   原因   发生   文化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