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苏联想动用核武器,周恩来一脸担忧,毛主席却从容不迫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1964年,勃列日涅夫登上了苏联最高领导岗位。那时,我国与苏联关系紧张,双方摩擦不断,勃列日涅夫甚至将中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渴望消除我们的存在。

然而,在1964年至1969年的这段时期,中苏之间发生了数千次冲突事件,其中一次引人注目的事件是苏联在1969年3月悍然入侵珍宝岛。苏联派遣了数百名士兵企图占领这座岛屿,但中国坚决反击,激烈的冲突造成了伤亡。


原本,这次事件不应升级为大规模冲突,然而苏联却显得急躁,短短一个月内发生了三次大规模军事冲突,双方都遭受了伤亡。苏联失去了230名士兵,而中国损失了71名士兵。

苏联对这一结果感到愤怒,毕竟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另一个超级大国,而中国才刚刚建立新中国不久。他们感到十分不满,勃列日涅夫决定采取更加极端的措施。他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一场紧急军事会议,期间联合国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提出一个惊人的建议:对中国动用核武器,以一劳永逸地消除这个威胁。


对中国的军事打击已经是苏联考虑已久的计划,而格列奇科的建议正中勃列日涅夫下怀。不久后,他下令调动了大批军队,准备出动数千架飞机,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战争的危机一触即发。

然而,勃列日涅夫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他最终会被美国背叛。他将这个决定告知美国,但美国政府将这个消息传达给了中国。得知消息后,周总理感到非常担忧,他赶紧前往中南海与毛主席商讨应对之策。然而,当他抵达时,却看到毛主席正在悠然自得地游泳。


周总理忧心忡忡地注视着毛主席,而毛主席则突然笑着问道:“恩来,你是否曾阅读过《明史》?”这个问题的背后又有何深意呢?

苏联之所以告诉美国,是因为他们想要咨询美国对于对中国动用核武器的态度。然而,苏联没有考虑到这一举动对美国的影响。苏联的进攻行动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尤其是威胁到驻亚洲的25万美国军队的安全。


为了制定对策,尼克松与其高级官员进行了磋商。他们一致认为苏联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将直接危及美国军队,但美国不会采取军事行动。最终,美国决定不采取军事行动,仅在口头上表示反对,同时通知中国这一消息。

1969年8月28日,一家不知名的美国报纸刊登了这一消息,揭示了苏联计划使用中程巡航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级的核弹头对中国进行核袭击。周总理看到这一消息后表情沉重,而毛主席却从容不迫,笑着说:“《明史》中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国策,而我有‘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信念。恩来,你看,这是否有些相似?”听完毛主席的话后,周总理恍然大悟,笑着说:“不称霸,这个信念很好,美国现在应该会放心了。”


毛主席的意图是将美国卷入局势,因为美国通知中国的目的是希望中国能够有所准备,采取措施阻止苏联的核打击。尽管周总理仍然感到担忧,毛主席提出:“如果还不放心,不如我们也进行一两次地下核试验,吓唬一下他们?”于是,1969年9月28日和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和一次高爆核试验。


与此同时,中国集结了240多万的大军在东北边境,与数百万知识青年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面对这种态势,苏联不敢轻举妄动,成功地解除了核威胁。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

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苏联   珍宝岛   核武器   克里姆林宫   尼克松   周恩来   明史   核试验   从容不迫   美国   中国   士兵   冲突   本文   消息   事件   勃列日涅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