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状元袁均瑛:公派留学入美籍拒不回国,如今成中科院博导

1982年,她从两万余名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57名公派留学生之一前往哈佛大学深造。

1989年,她拒绝了祖国发出的邀请,选择留美工作。

2006年,她于暮年归国。

她是袁均瑛,她大半生牵扯在中美两国之间,对于她的选择,有人鄙夷,有人理解,更有人说这是她权衡利弊后的精明之举。

脱颖而出的学霸

实情究竟如何?一切还要从头讲起。

1958年,袁均瑛出生在上海一个药香世家,她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在医学院任任教。

袁均瑛家中有不少医学类书籍,这些书是她的“启蒙老师”,自打识字她就开始翻阅这些书。父母对此也十分支持,他们对女儿给予厚望,希望她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了培养女儿的阅读兴趣,他们买了各类学科书籍供女儿阅读,袁均瑛在阅读方面涉猎广泛,进入中学之后,她尤其钟爱医药学和生物学书籍。

对一般人而言,这些书籍可能十分枯燥,但袁均瑛却读得津津有味。她发现这些书中有老师在课堂上不曾讲到的知识,在同龄人还在为课本上题目绞尽脑汁时,袁均瑛已经开始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这其中有在家庭的耳濡目染的影响,有自身浓厚探索欲的趋势,也暗藏着一种隐秘的情愫。

袁均瑛10岁那年,有一天老师组织全校同学开会,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总会发生很多至今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1977年夏,袁均瑛高三毕业,她没能进入大学,更无法继承父亲的事业。

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袁均瑛激动不已,她废寝忘食地复习,一个月后,袁均瑛走进高考考场。

成绩出来后,母亲抱着袁均瑛流下了激动的眼泪,19岁的袁均瑛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荣登上海市应届生高考理科状元。她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生物化学专业,出身医学世家的袁均瑛踏上了父辈期望的道路。

进入大学后,袁均瑛丝毫没有松懈,她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中,她伴随着晨星朗月走上课堂、步入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向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期间袁均瑛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更是攀上了更高一级的学习台阶,成为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的研究生。

1982年,袁均瑛读研的第一年, 开始于1981年CUSBEA (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再度启动,这是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其目的是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生命科学理论及研究过程。

该项目从我国各大高校生物系精选顶尖学生赴美攻读研究生课程,留学生在美期间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往返中美两国的机票费用都由国家承担。

听闻这个消息,袁均瑛跃跃欲试,她渴望前往更加广阔的舞台学习深造。按照我国规定的选拔条件,报考 CUSBEA 项目的考生必须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袁均瑛已经获得了报考资格,她决定参加参加CUSBEA 专业考试。

8月上旬,袁均瑛坐在北京大学考场,拿到了由美方命题的全英文试卷。

自幼在上海知识分子家庭的长大她,英文一向出类拔萃,加之专业课基础深厚,袁均瑛顺利地通过了笔试。

接到面试通知后,她再次来到北大,面对2位美国教授,袁均瑛流利作答,在20分钟面试时间内,她多次看到对方赞许的笑容。

走出考场,袁均瑛长舒了一口气,望向蓝天,她似乎看到自己已经坐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这一年报考CUSBEA 项目的考生有25000名,学霸袁均瑛脱颖而出名列第二,此后一年,她与57名CUSBEA 赴美学生一起在广州中山大学参加英语集训,为赴美留学做准备。

1983年9月,袁均瑛如愿飞赴大洋彼岸,坐在她身边的男子,是她的丈夫俞强。他们是复旦的同学,又一同通过了CUSBEA 项目选拔,这对学霸夫妻将一起赴哈佛大学深造。

拒绝回国引争议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与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人对西方充满向往,在科研领域也是如此。

当时我国科研界理论资料贫乏,实验设备也跟不上时代,无数科研工作者渴望去往西方深造,见识一下国外的优越的科研环境。

袁均瑛也是如此,她对美国怀有玫瑰色的向往,认为到了美国为全世界科研人才创造了优厚的生活、工作环境,到了那儿就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但到了哈佛,她才发现并非如此。

在国内,袁均瑛是研究生,是天之骄子般的存在,但到了精英汇集的哈佛,她才发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袁均瑛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学,这门课当时对于国人还很新鲜,与她在国内所学的生物化学虽有关系,但要需要深入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学霸袁均瑛发现自己的哈佛成了一名“小学生”,教授在上课的时候并不会将所有的内容都说清楚,而只是提出基本知识的框架,她需要在课下自学很多内容,作业也是以探索性的内容为主,这大大提升了学习难度。为此袁均瑛每天都要查阅多本大部头书籍资料。

哈佛燕京图书馆成了袁均瑛的“自习室”,她几乎每天都要在这里学习10个小时。她喜欢这个图书馆,这里几乎能查阅到世界上所有的书籍,就连各国政府的机密文件都看得到,拥有如此完善的资料库,做出来的学问自然是高质量的。

学问可以依靠埋头苦读提升,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就没那么容易解决了。身在异国,袁均瑛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语言、饮食、人际交往等,全是难题。

刚出国的那段日子简直就是升级打怪阶段,从飞机一落地,“怪兽”就一个个扑了过来,待袁均瑛中国胃勉强适应美国式汉堡、沙拉,等她的耳朵听惯了美国式英语,更大的困难扑了过来。

面对有些美国白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袁均瑛起先本着国人“和为贵”的理念,耐着性子友好相待,可她发现对方的眼神却更加傲慢,这影响到了她的情绪,日子十分难熬。

后来在华人同学和老师的提醒下,袁均瑛逐渐了解到西方人慕强的心理,面对不公她开始据理力争,从此意外地发现了一片晴空。

一切步入正轨后,袁均瑛凭着出类拔萃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她结识了很多后来生物学界大有作为的同学,还成为了罗伯特·霍维茨钟爱的弟子,罗伯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

本就天资出众的袁均瑛在科研条件一流的哈佛学有所成,于1989年获得神经学博士学位。

优秀的人才总是会受到关注,袁均瑛在哈佛的成绩受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赏识,就在她获得哈佛博士学位的同一年,麻省理工邀请她进行博士后研究。同时祖国也向袁均瑛发出了回国邀请,希望她回国效力。

一个是培养自己多年的祖国,一个是世界知名学府,袁均瑛将何去何从?

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麻省理工。

时隔多年,我们无法知晓袁均瑛当初的所思所想,可事实就是彼时她不愿报效祖国,即便祖国为她支付了昂贵的留学费用,即便祖国养育她多年,即便祖国有她的血脉亲人。可她,就是不想回来。

在美6年,袁均瑛在哈佛生活优渥,专注于科研深造,在美国她能使用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她能查阅世界上所有的书籍资料,她天资聪颖又专注刻苦,她的同学钦佩她,她的导师赏识她。

留在美国,这一切将继续,她的未来光明而灿烂。袁均瑛不是钱学森,不是邓稼先,至少彼时她不愿为祖国抛下美国的所有。

即便因此她被祖国亲人叫“叛徒”叫“白眼狼”,她也无所谓,对于她,对于所有拒绝回国的公派留学生而言,现实高于理想,物质大于精神,美国能给的祖国给不了,他们自然要留美。

白发还乡是为何?

决定留在美国后,袁均瑛在麻省理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1990年进入哈佛大学担任教学工作。

从助理教授到哈佛的终身正教授,袁均瑛只用了十年,在此期间她更换国籍,成了美国人,她也因此得以在2007年成功入选美国科学院,成为美国院士。

美国给了袁均瑛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她则将自己的学识回馈给美国。

从2005年开始,袁均瑛多次在世界知名生物学刊物《science》等杂志上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她成为世界上首次运用化学生物学方法研究生物问题的科学家。

袁均瑛的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细胞死亡方向,她的一系列学术成果揭示了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调控基因。

2002年,罗伯特也正是凭借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和器官发育的遗传调控机理,而获得诺贝尔奖。罗伯特的荣耀也是哈佛大学生物学团队的荣耀,美籍华裔生物学家袁均瑛也是这个团队的一份子,她和导师罗伯特等人一起努力工作,为美国生物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美国生命医学的大幅进步。

2006年,袁均瑛已经在美国功成名就,此时距离她离开中国已经过去了23年。

我国的快速发展令世界瞩目,这一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我国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跨越式进步,载人航天、生命科学等科技领域一片欣欣向荣。

这一年,袁均瑛成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青年时期选择为美国效力,此时却再次返回中国,袁均瑛的决定令人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一则是因为我国的发展让她看到了机遇,二是因为她的丈夫俞强。

当初俞强选择与袁均瑛一同留在美国,不过他并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在美期间,他与袁均瑛共同专注于生物学研究,二人堪称生物学界的夫妻楷模。

2002年,俞强决定回国发展,他认为以我国目前的发展态势,生命科学领域必将取得长足发展。袁均瑛默许了丈夫的选择,在俞强的鼓励下,他们的孩子也兴致勃勃地来华学习。

丈夫和孩子都在国内,袁均瑛从此开始频繁往来于中美之间,俞强不忍妻子奔波劳碌,多次劝说她赴华工作,这才有了袁均瑛于2006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的事。

此举难免引起非议,有人说她是人到晚年打算落叶归根,其实这一年袁均瑛不过48岁,正值年富力强之时。以她在生物学领域的成就,完全有能力带领我国生命科研领域大踏步前进。

2012年,袁均瑛领衔组建的生化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个生物与化学交叉实验项目。这是国家对她的信任,这是袁均瑛对国家的贡献,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虽有国界,但他们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这对他们而言,或许真的仅仅是工作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麻省理工   哈佛大学   罗伯特   中国科学院   哈佛   博导   美籍   生物化学   美国   生物学   上海   祖国   高考状元   科研   领域   同学   书籍   我国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