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之父"田家炳:身家比肩李嘉诚,捐300所学校,把自己捐成穷人

为了给您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麻烦您在阅读此文后,点击"关 注、点 赞"互动!

您的"点 赞、关 注"是对小编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更多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

文| 之昂

编辑| 观山


引言

一个人能有多穷,一双鞋穿了10年也舍不得换;一个人又能有多富,捐助300多所学校,一百多座道路、桥梁,建起几十所医院也毫不犹豫?

这就是田家炳一生的写照。

他的拼搏一生积累下的财富,也永远只有“慈善”这一个目的地,2001年,为了不耽误慈善项目的进展,他甚至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年逾八旬住进了出租屋……


子承父业

田家炳出生于1919年,他的家族在当地世代经商,书香氛围浓厚。

田家炳的家乡盛产制作瓷器的瓷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田家也因此开了砖瓦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

因为在田家炳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对于这样“老来子”自然是宠爱万分,在教育上也更加用心。

在父辈们的影响下,田家炳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经商理念,但此时的他重心还是在学业上,父亲也希望他能长成一个有文化的读书人。

可惜的是,在田家炳16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留下还在运转的工厂以及工厂里等着“吃饭”的工人们。

失去了庇荫自己的大树,不得已之下,田家炳只能放弃了学业,接过父亲留下的担子,成为广泰兴的新老板,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

在熟悉了公司业务之后,田家炳认为,仅仅在当地开公司,守着老本过日子,只会坐吃山空,倒不如到外边闯一闯,看能不能为自家企业找到新的活路。

但是正巧“南洋热”,许多有野心的商人们纷纷远赴异国他乡寻求机遇,田家炳正是其中之一,而他的目的地是越南。

就这样“泰安隆”瓷土公司在越南也算是有了一席之地,为了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他与朋友一起,将名下公司合并起来,主营业务依旧是瓷土生意。

1939年,战火烧到了田家炳的老家,没了安宁,他的瓷土生意也做不下去了,此时的家乡也成了日寇铁蹄下的沦陷地,于是他来到了印尼,发展橡胶生意。

凭借着经商天赋,田家炳的橡胶生意做的很是不错,还开了好几家橡胶厂,他也在印尼安家立业,成了当地饱负盛名的富豪,他也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了家庭。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1956年,因此印尼地区对于华人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受害者会是谁,整个华人圈子都震动不安,为了安全起见,他也将业务重心转回到香港地区。

说是重返故土,但更像是逃难。

来到香港后的田家炳安置好家庭后,又做起了生意。而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当地还是一片空白的皮革生意。


醉心公益的皮革大王

为了能够建立起一座大型的皮革工厂,田家炳斥巨资购买了一块30多万平方尺的海滩,填海移山,将其打造成了平整开阔的场地,也在这里开设起了第一家皮革制造厂。

此时的田家炳早已不是当年那样被“推”到老板之位上未经世事的愣头青,凭借在印尼地区多年的打拼,他手中有不少的财富,能请得起国外的技术人才、购买最先进的设备,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60年代末,田家炳的人造皮革已经在香港打开了销路,优良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让他的皮革厂一跃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

对于他的皮革厂,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四个字——屹立不倒。

不论是社会动乱还是原料价格忽高忽低,亦或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他的皮革厂都能如泰山一般安安稳稳的生产、经营,从未被外界的变动打败过。

工厂的运作已经不需要田家炳像往年那样一刻不停的留守了,他也终于可以腾出时间做自己更想做的事情,比如慈善。

早在刚来到香港没多久的时候,田家炳就已经向香港的医院和慈善基金会投入过不少钱和物,还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亲自监督每笔大额善款的走向。

到了八十年代,眼看公司的进展已经步入流程化,培养的接班人也足够成熟、老练,田家炳便直接撒手做起了甩手掌柜,自己则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慈善事业上。

从第一家田家炳幼儿园开门招生再到第一所田家炳中学启用,田家炳将大部分的慈善款用于教育行业,在他心中,只有教育才能彻底改变贫穷、改变人的一生。

教育,也是16岁为担起整个家庭而辍学的田家炳心中最大的遗憾和不甘,如今的他热心于教育领域,既是对曾经那样向往学校的自己最大的弥补,也是为了将时间投入到一个有意义的事业中。

与此同时,田家炳还立下了一条规矩:“每年将捐出工厂10%以上的利润用于公益事业”。

此时的田家炳还不知道,广纳贫困学子的田家炳学校,会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为成千上万的学子送去知识的春风。


百校之父

1992年,田家炳决定将工厂开到广东去,在东莞成立了新的化工厂。

此时的中国,各行各业都处于蓬勃生长的阶段,也正是亟需技术和经验的时候,田家炳的工厂经过多年商场的锤炼,早已是现代化、自动化的流水线,一切流程科学、高效,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个非常好的示范性企业更是当时的纳税大户。

企业做起来了,田家炳的慈善事业也没有落下。

他的田家炳中学开遍了全国各地,在他的多年努力下,一共资助了93所大学,为他们提供教育资金和实验器材;166所中学、41所小学,这些学校的诞生,如同在贫瘠土地上种下的一颗种子,只等时间,就能结成甜美的果子。

除了学校,图书馆、医院也是他重点关注的领域,在他的资助下,共计1800多间图书室为学子们筑梦之路添砖加瓦,29所医院为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田家炳将公益事业做到了极致,从学校到配套的图书室,再到医院,甚至连道路和桥梁的铺设也有他的身影。

这些被他资助的地区,都是田家炳真实走过的地方,并非是别人口中的“听说”,正因为他看过那里的风土人情,也知道那里的孩子们多么渴望读书,而帮助这些孩子改变命运,就是田家炳的愿望。

这些公益项目的支出,自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并非一帆风顺的,田家炳的工厂也是如此。

90年代末期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险些将田家炳的公司打散。

工厂的运营就已经步履维艰,但田家炳还惦记着曾经约定好捐赠的款项,生怕因为资金问题,影响整个公益项目的进展。

为此,他大手一挥,迅速低价变卖了全家人居住的900平米的大别墅,而这座别墅,田家人已经住了37年。

他的“冲动”获得了全家人的支持,或者说,在过去几十年受到了田家炳热心慈善的感染,一家人都很支持田家炳的行为。

在田家炳看来,自己只是失去了一栋别墅,住的地方没有之前那么宽敞舒适,但换来的却是上万名孩子们干净整洁的校园,这是一笔怎么算都不亏本的生意。

田家炳的一生中,为慈善付出的太多太多,这也让他获得了诸多荣誉,其中最有分量的那一份荣誉,莫过于“中国百校之父”的称号,这是对他毕生心血的总结,更是对他的认可。


抠门到了极致

身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富豪,田家炳的生活却可以说简陋到了极点。

在大众印象中的企业家们,总是衣着光鲜靓丽,戴着名表开着豪车,随身陪侍着许多助理们前呼后应,挥挥手就有服务人员前来关照……

田家炳就显得有些另类了,一双鞋子穿了一年又一年,眼看着十几年过去了,还穿在脚上;藏在鞋子中的袜子缝缝补补又三年,直到不能穿了才“光荣退休”;

唯一的手表是一块老的不能老的电子表,款式落伍到连不关注外表的田家炳都觉得有些不体面,只能装在口袋里,看时间的时候再拿出来;

中国人十分看重的八十大寿,田家炳也过得潦草省事,不摆酒不请客,不讲任何排场和面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个饭就算是完成过寿的任务了……

这样的“抠门”放在普通人身上也让人难以置信。

曾有记者暗地里探访过田家,这才发现,田家连矿泉水瓶都要循环利用,一家人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只有几千元,别说跟其他富豪相比,就是跟中产阶级相比,也是非常“贫穷”的生活方式了。

正因如此,在看到田家炳毫不犹豫的以“千万”“亿”为单位向慈善事业中扔钱时,才更让人感觉到他身上的大爱与情怀。


名标星座,泽荫神州

1993年,中科院将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听到这个消息的田家炳喜不自胜,他骄傲的说:“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

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逝世,享年99岁。

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用来形容田家炳同样恰当。

田家炳离开了,但只要他所资助的学校还在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么他就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参考资料:

1. 浓浓教育情 拳拳慈爱心.汪鹤鸣.江苏教育.2022(90)

2. “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辞世:一个人照亮一片晴空.作文与考试. 2018(29)

3. 慈善家田家炳 奉献教育薪火相传.明启.中华家教. 2018(11)

4. 田家炳:节俭自己 慷慨教育.万象. 2019(Z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田家   印尼   瓷土   学校   富豪   身家   香港   中国   穷人   慈善   皮革   家人   父亲   生意   工厂   医院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