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年夜饭,毛主席咬了一口葱花饼,脸色大变:“饼有问题!”

1960年的年夜饭上,毛主席咬了一口葱花饼,直接脸色大变:“马上把厨师长叫来,饼有问题!”所有人面面相觑,发生了什么?
那时候,担任毛主席厨师长的是程汝明,这葱花饼正是出自他的手,他到底做了什么手脚,在场的所有人都在猜测。

在座的人们惊讶之余都感到一种不安,毛主席如此不悦,这饼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而这一切与厨师长程汝明又有什么关系呢?

程汝明是毛主席的专职厨师。1926年,程汝明在山东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出生了,因为家里贫穷,再加上当时山东正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他最小的妹妹最终因为缺少食物离开了人世。看到这样的悲惨的景象,程汝明十分伤心,他在心里暗暗地立下了一个志向,那就是长大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不再忍受饥饿,让自己身边的人都能够有饭吃。

13岁便在天津外国人开的饭店里做起了学徒。

由于勤奋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吃苦耐劳,很快程汝明便掌握了西餐美食的烹饪技法。在外国人身边待久了,不仅练就一身顶尖厨艺,还学会了察言观色。

可惜,新中国成立后,西餐主厨的工作不再。他只能响应国家号召,进入到铁路部门工作。

但是,程汝明从未放弃过厨师梦,始终坚信,未来有一天定会重掌大勺,烹饪出可口美味的食物。

50年代初,铁道部外国专家专列上需要一位精通西餐的厨师,厨艺精湛的程汝明被选中,分配到了外国专家列车上主理厨务。

1952年,亚太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来开会的各国领导人乘坐的专列没有西餐厨师,列车长焦急万分。
紧要关头,程汝明站了出来,利用有限的食材做出了一顿美味的西餐,外宾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4年,是程汝明一辈子最难忘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他被调到了毛主席专列上。

他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在毛主席身边做了22年的饭,包括大大小小的家宴和国宴。

在出发前,厨师长特意提醒程汝明:主席的胃口难以满足。如果第一次为主席做菜时,主席没有动筷子,那是正常的;如果第二次还是主席没有动筷子,那就要反思菜品是否有问题;如果第三次上菜,主席仍然一动不动,那就很有可能被专列换掉。

厨师长的警告使程汝明倍感压力。

那个时候,毛主席经常要乘坐火车到外地巡视、检查工作,出巡的时候,除了开会外,毛主席通常都是在火车上吃、住、办公。

在负责为主席做饭的是李锡吾师傅忙不过来时,程汝明被派过去帮忙。

两人分工合作,李锡吾负责给毛主席做些湖南的特色菜,程汝明则负责西餐以及中餐中其他菜系的特色菜。

程汝明去帮忙时,便经常给毛主席做些面点当主食。

这点很对毛主席的胃口。

帮忙的次数多了,程汝明就成了毛主席专列上的固定厨师。

当这个重任交到程汝明手上的时候,他感觉到这是无上的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研究毛主席的饮食爱好和习惯,发现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

刚开始为毛主席准备饭菜,他便为毛主席烹饪了一份红烧肉。

但是毛主席仅仅吃了一口,便把筷子放下了。看到毛主席的反应,程汝明的心里顿时有些慌乱。很明显,毛主席并不喜欢这道菜。

程汝明的紧张自然被毛主席看在眼里,这时他温和地笑了笑,解释道:

“这份红烧肉你做得很好,只不过我不吃酱油。”

后来打听才知道,毛主席年少时,父母奔波生计,曾开过酱油作坊。由于发酵工艺等各个方面远不如现在精湛,难免会出现漏洞。

一次,主席听从父亲的安排,前去查看酱油的状况。当他掀开看到白点后,以为是正常发酵状况,又探着身子仔细检查,这才发现白点竟然是小蛆虫。

这件事情给毛主席的幼小心灵留下巨大创伤,从此对酱油产生抵抗心理。

得知原因后,程汝明松了一口气。

红烧肉不放酱油要怎么吃呢?

程汝明也是绞尽脑汁,在一次上街去看到一个小孩儿拿到冰糖葫芦,眼睛一亮,用冰糖炒出汁液给肉上色,做出的红烧肉肯定很好吃。当他把这个想法和同志们说出来,但是大家都觉得不可行,毕竟都没有尝试过,但程汝明却想试一试,于是就用一些冰糖加上一些佐料反复炒制成汁,因此还发明了“毛氏红烧肉”。

“毛氏红烧肉”以糖色代替酱油,表面一层糖色晶莹剔透,鲜甜可口,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

从此以后,程汝明成为毛主席的“御用厨师”。

除此之外,毛主席非常喜欢湖南的家乡菜,前文说到主席尤其喜素菜,比如扁豆、苦瓜、冬瓜、萝卜、大白菜,这些都是主席非常喜爱的。

像清炒大白菜、豆豉辣椒圈、糖醋藕片、苦瓜炒肉丝等更是主席餐桌的常客。

程汝明有一次在后厨做饭时,顺手将菜单揣进了兜里,同事看见他这一举动。

见程汝明茫然,同事便给他解释,菜单之所以要销毁,是为了防止菜单外传泄露,他们每日做菜的菜单,都是按照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和喜好去定制的。

若是有心之人若拿到了菜单,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菜单是必须要销毁的。

自那以后,程汝明便会严格遵守要求,做完饭后就立刻把菜单销毁,再没犯过这种错误。

他对自己的工作也严格保密。为了家人的安全,家人始终不知道他为谁工作。

由于主席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所以医生要求饮食清淡。可主席是湖南人,非常爱吃辣椒,程汝明只能往原本清淡的饭菜里加上一点辣椒,尽量把握好辣度。
他尽其所能,想让让主席既能吃得顺心,又不至于影响健康。由此可见,他对毛主席一向忠心耿耿。

早在革命初期,工农红军就面临着物资匮乏的困境,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将稀缺的物资运送到前线,以支持战士们投身战斗。即使在国家建立后,毛主席仍然坚持“杜绝铺张浪费”的原则,甚至在中南海也保持清汤寡水、朴素节俭的餐食。

然而,毛主席的职责重大,他承担着国家上下的繁重事务。身体的能量消耗巨大,但由于饮食营养跟不上,这可能会埋下健康隐患。因此,他不得不听从医生的建议,在特定时期进行滋补调养。

1959年到1961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老百姓吃不上饭,山上的树皮草根都被人扒光、搅和几下就咽下肚去;还有人,饿得挠心挠肺,只好去挖观音土,人们明知道这土不是粮食,吃了不消化,可忍不住还是把它们填到肚子里。
看到百姓们都在忍饥挨饿,毛主席心里很难受,他多次表示,把自己的伙食标准要一降再降,还明确规定,他的口粮要每月定额,不吃肉和鱼,也不吃鸡蛋,他说:“老百姓吃不上的,我们更加不能吃!”

程汝明深知,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体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他知道,毛主席所肩负的责任太重,每一顿饭背后都是国家和人民的期盼。

毛主席每天工作量很大,常常批阅文件到深夜,有时还要熬到通宵,白天还有很多接待国内国际的来宾,主席和大家一起吃粗粮,没有肉菜,营养跟不上,身体吃不消,身体已经出现了浮肿现象。程汝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尽管物资匮乏,毛主席坚持节俭。餐桌上,肉菜绝少,程汝明力图让毛主席品尝到有滋有味的佳肴。为此,他常常发挥聪明才智,寻找机会为毛主席“藏肉”。

有一次,程汝明从池塘里抓来鱼,将肉剁碎与面揉在一起,做了葱花饼。这看似普通的举动却让毛主席察觉,程汝明不得不向毛主席解释。毛主席理解程汝明的用心,但也告诫他,不要让这样的事再发生。

1960年除夕,毛主席看着朴素的除夕宴露出了微笑。尤其是厨师在他的嘱咐下,将中午的剩饭端了上来之后,他的笑意愈发明显了起来。

谁知在品尝到大师傅程汝明做的一道葱花饼时,毛主席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他将手里的葱花饼拿近了一些许,面色逐渐变得难看。

然后毛主席轻轻的将手中的葱花饼放到碟子里,直接脸色大变:“马上把厨师长叫来,饼有问题!把程汝明叫过来,我有事情问他。”

程汝明赶到后,见到毛主席脸色不好,便已知自己是“东窗事发”了。

毛主席见到程汝明后,第一句话就是:“我不是说过了不许做肉,不能搞特殊化。”

程汝明声音略带哽咽回道:“主席,这段时间您天天熬夜办公,不补充营养是不行的啊。”

听到这里,主席也语气稍缓地说:“我在这里还能吃到加肉的饼,但是有的老百姓可能连饼都吃不到,想到这里就让我难以下咽,我已明白你的用心,以后不要再做这种葱花饼了。”

1962年,国内条件慢慢好转,程汝明终于可以给毛主席做上红烧肉等各种营养价值更高的菜,毛主席也同意了葱油饼里面可以放肉。

程汝明在担任毛主席厨师长22年中,始终尽最大努力地为毛主席健康饮食服务着,在程汝明心里,毛主席的健康关乎着整个国家,能够为毛主席健康服务,也是他一生最大的荣耀。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程汝明并没有留在中南海。相反,他辞去职务回国。他将余生奉献给了不断学习、不断传授新王牌,为我们的国家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新人才。

曾经有人问过程汝明,什么是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很多人都认为程汝明会说自己曾经拥有“国宝级烹饪大师”的称号,这个称号十分稀有,全国也只有16个人获得过。

不料,程汝明拍着胸脯,自豪地说道:“我给首长们做了二十多年的饭菜,都是最干净,最安全,也是最好吃的。”

直到2012年,程汝明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在他去世之前,他含着泪告诉身边的人:“能为主席服务,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情……”

程汝明虽然是一个厨师,可他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图文作者打造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葱花   专列   红烧肉   夜饭   酱油   西餐   厨师   筷子   饭菜   脸色   菜单   主席   身体   身边   国家   健康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