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太敢说!直击教育房产农村乱象,网友:良心教授太难得了

温铁军的胆子真不是一般的大,他N次在网络上公开谈论政治、教育、贪腐等现象,为此留下很多很多名场面。

一些知识分子吃着中国人的奶,却讲着洋人的故事,就是不讲中国故事。

如果忘记是当年农民给我们吃的,让我们长得人高马大,别说你是教授,你不够格。

文化教育不在庙堂之上,而在乡野之中。

他说话向来一针见血,直指要害,震撼人心,可在风口浪尖上发声,他的话让人听了又不免直冒冷汗。

可他经常说,东风吹战鼓擂,人到六十谁怕谁。

为此,国内外对这位三农教授关注日甚,且引发一系列的争论和质疑。有人喜欢温铁军,也有人反对温铁军。

比起那些扑面而来的争论声,更让我好奇的是,温铁军到底说了什么。

看过很多温铁军的讲座后,我感到他声音里带着真诚,情不自禁被感动了。

温铁军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温铁军说:“农村空心化的根源,是房产绑架了医疗和教育。”

当时,一股不屑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这不是事后诸葛嘛,谁都知道,是房子让老百姓沦为房奴,挣的钱大多拿去还了房贷,人没钱就得走出农村去挣钱,农村自然就没人了嘛。”反驳声像浪潮一样涌起。

这样理解也没错。

伴随着城市化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亮,长期留守的空巢老人和儿童成了农村的主力……

可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主流学派依然极力推崇中国走城市化道路。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也迎风而上。

温铁军却坚决反对。

温铁军反对的理由,让我们看清了事情的本质。

他追根溯源地讲,城市是资本控制的地方,资本当然恨不得将所有农民赶进城,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获得更多廉价的劳动力。

上世纪末,很多农民被迫进城,看似大家都住进了高楼大厦,生活条件也改善很多,可实际上,很多人生活在多重压力之下,早已变得焦头烂额。

当时,很多农村的学校被拆除。为让孩子们继续接受教育,农民不得不进城打工,一入城市深似海,生活成本与日俱增,光孩子的学费、全家人的医疗费,都让人喘不过气来。

时兴买房时,有的人甚至拿出了几代人的积蓄,没有积蓄的人,就徘徊于各种大额贷和小额贷之间,直到住进那套四方“围城”里才肯罢休。

这是摆在我们眼前赤裸裸的真相。

城市的高楼大厦


房有了,请回过头来再看看,你过得幸福吗?你或许是幸福的。但大部分农民是不幸福的。

当人口迅速涌向城市的时候,医疗自然开始围着城市转,大医院和好医院也都在城市里拔地而起。农民看病只好山一程水一程,到异地去。这对于农民来说,困难重重:一是距离问题;二是费用问题。

更可怜的是,农民家里但凡有点积蓄,都拿去支援孩子到城里买房了,自己一旦生病,就只能硬扛,直到扛不住了才开始就医,最后把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就得花更多的钱,老人没钱看病时,儿女不得不再咬牙把城里房子卖掉……等病好后,他们再拼命挣钱买房…… 周而复始。

一辈子都在买房,买房,买房……

纵观我们身边,这样的悲哀,每天都在上演。房地产绑架的何止是医疗和教育,简直是把我们整个人生都绑架了。

温铁军一口三叹。

农民进城看病图

面对这些社会痛点,他尤为痛心,希望各界能引起高度重视,所以他语言锋利,很有针对性。

提到如今的教授和学生时,他毫不客气地说出实情:“现在的教授叫老板,学生变打工仔。”

好现实的一句话。

特别是后半句,让我看到了人生的辛酸无奈。

全家人倾尽所有,供一个孩子上大学,盼星星盼月亮,盼这个孩子毕业后能拯救整个家庭。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失望也接踵而来,找不到好工作,拿不到好薪水……

熟不熟悉?这是很多家庭的原貌再现。

或许会有人这样问:

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不去工厂试一试呢?

可以先去那里过渡,然后再慢慢找合适的工作啊。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很多毕业生宁愿去跑快递,去火锅店打杂,也不愿到流水线上去。为此,很多工厂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

到底为什么?

一些自诩专家的人,矛头直指年轻人,批判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我想说,硕士、博士送快递的比比皆是,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难道跑快递就不累吗?跑快递就不用吃苦吗?

冒雨前行的快递小哥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说年轻人吃不了苦。

这时,温铁军又喊话了,他说:“用工荒不怨年轻人。”

他不是为了迎合年轻人,才这么说的。他点破也要说破,话里话外都充满了担忧。

“年轻人从小被教育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当农民;考不上高中就上技校。一开始就把职业分成了三六九等,农民和技术工被认为是最低等的职业。为了所谓的体面工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疯狂刷题,希望大学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点我深有感触,从小被灌输农民和技术工最低等,让大家拼命挑灯夜战考大学,说考上大学就好了,前途无量。

于是年轻人满怀信心跳出泥巴墙,以为从此前途广阔无边,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让他们给资本打螺丝,关键还赚不了几个子儿。

当时走出去有多难,现在到工厂里去打螺丝就有多难,回去当农民就有多难。

这是多少代人给年轻人穿上的“孔乙己的长衫”,紧箍咒一般,将他们牢牢套住。

如今这种局面,责任要推给年轻人吗?全社会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这个深刻的问题。

其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太多了,我们不应该只蜷缩在一个个信息茧房里,只听不想,因为媒体不代表权威。

温铁军就曾跟媒体公然叫板过,他语破天惊:“媒体高喊连年大丰收,简直是侮辱常识。”

其实,光字面意思,我们都能猜出一二来。

“连年大丰收”这样夸张的口号,也敢喊出来!但凡有点常识的人,是无论如何都听不下去的。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是有周期性的,三年一个小周期:两丰一欠;五年一个大周期:两丰两平一欠。

再者说,农业受气候影响极大,说不定哪时就会来个霜冻、干旱什么的,给人以措手不及。

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有太多不可控因素了,不给你惊吓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还想连年大丰收这样的美事,真是异想天开。

就拿今年河南的麦子来说,麦收季节,却数天阴雨绵绵,多少麦子被无奈地烂在了地里,这是不争的事实。

麦子长芽了


温铁军扎根农村五十多年,他懂农业,更懂农民,向来实话实说。

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农民该如何致富时,温铁军脱口而出:“你让农民靠那一亩三分地致富,怎么可能!”

显然,从他掷地有声的回复中,我们能感觉到,这个问题在他心中盘旋了至少有百次,千次了吧。

温铁军不是在玩什么高尚情操,他的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农民被惯有标签所定义,人们潜意识认为,农民就只会种地,也只能种地。真的很冤。

看看温铁军怎么说。

“如果你认为农民只会种地,是没有跟中国的实际结合。中国农民是百业生产者,泥瓦匠、木匠、铁匠等也都是农民出生。所以不要把农民的工作只局限于农业。”

真的是心服口服。

白领可以“斜杠”,医生可以“斜杠”,其它行业从业人员可以“斜杠”,农民一样可以“斜杠”。

就像大IP乡愁的号主,沈丹,她是一位深居大山勤劳的女子;陕北霞姐,也是黄土高原上热气腾腾的美食博主,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农民。

陕北霞姐


她们无论短视频带货,还是直播,哪一样比别人差了?她们身上农民的质朴无华,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喜欢。

还有浙江海宁镇。前几年,海宁镇的村民都参与做窗帘,最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大房子,买到了小轿车,他们闲时会去看电影,逛杭州,幸福指数也颇高。

其实,借助互联网思维,农民还可打通更多的渠道,比如:线上宣传农家乐、民宿,直播四季果园,卖当地特产等。

多边形发展,农民生活在一步步变好,皆大欢喜。

当然,在向好的同时,农村发展也存在很多潜在问题。

温铁军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不要绕过历史看农民,城市还欠农村17万亿呢。

城市居然欠农村这么多钱?

温铁军解释道:“中国过去60年多年,对经济危机的挽救,每次都有农民。未来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一定少不了农民的贡献。”

“可悲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向农村补贴投入很少,拿的多,剩的少,导致农村全面贫困。”

温铁军之所以三番五次说城市欠农村17万亿,是因为他充满了对未来农村的担心。

如果乡镇企业被搞垮了,农民的自主性也被搞没了,经济就会就面临着危机硬着陆。只有不忘记农民、不亏待农民,经济危机来了,还能软着陆。

可是,如今的大拆大建,积村并镇的行为都在疯狂地毁掉农村。

《天道》里说:

“资本向着成本低的地方流动,这是规律。”

可如果资本一味逐利,只会将农村推向万劫不复。

就拿合村并居来说,很多人骑墙坐观成败,温铁军却一直在为农民打抱不平。

合村并居

“把农民集中在楼房里,占用耕地,农田都开在山上。难道每天给他们开班车去种地吗?更何况农田在山上没法实行机械化。农民都住在楼房里,农具放在哪里?”

此话一出,让人醍醐灌顶,农民备受鼓舞。

细思极恐,农民的耕地被占,该如何持续发展?若有儿女返乡,成无地之人,又该如何自处?

其实,2008年到2009年之间,温铁军就在高层一直呼吁,要重视三农问题,最终使三农问题成方针政策。

温铁军再次挑明,农业政策到了再突破的节骨眼。

温铁军的本意不是有意针对谁,他只是想呼吁全社会应该正视现实。

他就是这样,向来直来直去,有啥说啥。

“很多知识分子吃着中国人的奶,却讲着洋人的故事,就是不讲中国故事。”

当很多专家劝农民买房时,温铁军却炮轰房地产商,还揭露了房地产背后的泡沫真相。

当其他专家对美国大农场啧啧称赞,并倡导中国也大力发展大农场经济时,温铁军再次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对:“西方大农场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

大农场模式

大农场的机械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为什么不适合中国?

温铁军站在地缘和历史角度分析了一番。

首先,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平原大约只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二,无法大面积展开大农场模式。

其次,西方大农场经济的发展,是以掠夺为前提的,谁抢到算谁的,也就是在掠夺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回望历史,美国的大农场是掠夺土著印第安人的土地。而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原住民,一直都是中国人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走出西方“教科书”式的阴影。

温铁军的这些话霸气侧漏,也耐人寻味。

可是,他只追求解决危机的方法,从不避讳利益集团,遭到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的四面围攻。

面对无数攻击性的语言,温铁军淡定自若地在直播间回应:“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来日苦短,去日苦多,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回复你们的批判,谁愿意批判就继续批判。”

其实,温铁军不是上了年纪后才这么敢说的,他一直都很敢说。

如果不是领导拦下,那些得罪人的话,在年轻时就讲了。

1995年时,温铁军创作了《八次危机》。

《八次危机》

书中内容过于真实,领导看到后,把温铁军当面批评了一顿,说他是在冒险,简直是拿铁饭碗在赌。

可见他语言有多犀利。

后来,温铁军为了工作,听了领导的劝说,一直夹着尾巴做人,这本书直到20多年后才被刊印面世。

用温铁军自己的话说,就是现在退休了,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有什么说什么,真话真正敢说出来了。

做一件事很难,一辈子做一件事更难。

温铁军亲民生,亲贫困,一辈子投身三农领域,扎根农村五十多年,还亲自走遍全球40多个国家做调研。他数次为中国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声,现在又为发展中国家发声。

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有个好社会。

我不是在推崇什么英雄观,只是觉得我们都是社会人,不仅仅活在天地间,也应该像温铁军那样,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

这个社会太需要温铁军这样的声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最后,我想说,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不在于作为有多大,而在于你去做。

文|倾城

编辑|丹尼尔李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比亚迪王传福:父母双亡,嫂子卖嫁妆养他,现百亿身家报答兄嫂

“格力继承人”孟羽童嫌打工憋屈选择单飞,董明珠:志不同不为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铁军   陕北   海宁   教授   斜杠   农村   麦子   中国   农场   良心   快递   资本   年轻人   农民   网友   社会   房产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