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突破:开阔新创作模式,撕掉标签做影像与舞台的挪用混合

探索创新:短视频微电影的转身

单一的影院电影到多屏互动的影像样态,或许成为未来影像文化可以辨识的复合图景。

张艺谋的创作横跨了电影、舞台剧、概念演出等多个领域,这种恰巧在一个导演的创作层面体现了影像由影院向不同艺术或者文化空间的拓展。

当前,以他主导的张艺谋团队也将目光投向微电影。

在多屏和短视频时代,微电影的特点就是简短,这需要创作者在几秒内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

不可否认,在“滑屏”时代,虽然内容为王,但色彩仍是构成短视频视听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表现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艺谋团队与国货美妆品牌合作的《灵美东方,傣族印象》微电影,这部短片以国风山水与傣族的信仰图腾孔雀作为元素,从花与物语的意境角度探索了傣族文化的神秘灵韵与丰富多彩。

在色彩的运用上,导演将山水画的美学造型与中国传统色彩结合,集中体现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情趣的交融,呈现出色彩鲜明以及诗画般的意境之美。

以张艺谋以往的作品来看,主角大多是选择英雄人物如《影》《悬崖之上》等,主题上也都是关于家国情怀或者正义之道的题材

而这次,张艺谋导演的贺岁公益微电影《遇见你》系列,用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形式展现给观众。

在他们的竖屏微电影中,一改以往的英雄叙事,着手于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刻画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以此来展现人情的温暖。

为了更好地表现竖直构图,在空间的设置上尽量选取具有封闭性但又能纵向延伸的空间。

《陪伴你》的故事围绕商店橱窗前的一家人展开。正是除夕,父亲和儿子去看望正在加班的母亲,两人一直陪伴在女人身边。

在狭窄的构图中,导演用到大幅的红色能量营造出新年气氛,红色的橱窗和陈列。

身着浅色服装的一家人口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的温情,导演用这样的方式突显了一家三口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其他角色,色彩永远服务于叙事,也可以说他们是相互依存。

色彩作为张艺谋的“金字招牌”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中。

不论是广告片还是微电影,不仅没有受到画幅的影响,还在竖屏的基础上更大的发挥了色彩语言的创造能力,让其与叙事更好的融合。

要在极短时间让观众进入情境,这就需要色彩来牵引视线,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准确落在导演意欲凸显的重点,并能通过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形成具有深刻含义与审美风致的画面。

撕掉标签:影像与舞台的挪用混合

当前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特征,可以用八个字来进行概括:相互越界,挪用混合

在现代艺术的领域构建下,不同属性的文艺互相之间能模糊边界,各种形式构建下的形式挪用和杂糅已经成为了当前艺术创作十分重要的特征。

这种混合启发了影像和舞台的创作灵感,成为这两种艺术相互借鉴交融,突破两者自身的发展路径、摆脱原有束缚桎梏的手段。

早在上个世纪,捷克的舞美设计大师约瑟夫·斯沃博达创造了复合投映的光影戏剧形式,重构了影像与表演之间的叙事关系。

张艺谋导演的《对话·寓言2047》中的《碗碗腔·矩舍》与约瑟夫·斯沃博达的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碗碗腔·矩舍》用全息影像技术的参与了现场表演的交互性影像,影像的舞者与现实舞台上表演的舞者虚实结合,交相呼应。

影像一方面记录和复制现场表演,把预制的影像媒介内容与戏剧场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营造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时影像、数字影像参与戏剧场面叙事,与观演者一起创造出鲜活生动的现场体验。

交互性影像与现场表演的融合建构了一种新的媒介表演形式,不仅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延伸了戏剧的表现空间,也创造了新的现场表演的可能交互影像、机械、屏幕等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运用到演出舞台中,是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必然。

张艺谋对《对话·寓言2047》提出的视觉理念“高冷、极简、神秘”,整体以空黑为整体视觉的舞美概念下,色彩与灯光的作用被放大。

《小戏·掌间》舞台全黑,演出由京剧《三岔口》选段和IPAD行为表演组成,京剧演员和手举IPAD的黑衣人配合搭档,屏幕上那些麻木的脸似乎对于现实世界的精彩毫无反应,只关心屏幕中所看到的讯息。

IPAD强烈的自发光视觉符号和京剧表演形成强烈反差。

《号子·染》同样结合了屏幕与传统艺术,木桶号子声中作为传统文化的呼唤,试图唤醒被手机禁锢的年轻人,然而当屏幕碎了,吹响木桶号子的三位老人却掏出手机成了“低头族”,讽刺效果十足。

在冬奥会,张艺谋作为总导演,整个开幕式,既是一场舞台演出,也是影像与舞台空间的混合,通过科技赋能艺术是开幕式的亮点之一。

屏幕与舞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无疑带来了巨大的表演张力。

开幕式上行云流水般转场变换的舞台,冰雪之间不断交融的奇幻场景,给所有观众呈现了一场极致享受的视觉盛宴。

张艺谋总能以简约之美呈现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式浪漫。

张艺谋对“红与黑”的运用,是将自己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注入到电影的艺术表达中,将民族色彩带入世界舞台,在商业与艺术、民族与世界之间,引领中国电影永不停歇地探索发展。

不仅给大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审美体验,也为中国的一众导演开阔了新的创作模式,更重要的是给中国电影在理论与实践中提供了典范,进而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色彩美学。

在梳理张艺谋电影“红与黑”的色彩表现形式与美学价值时,先从他自身的经历入手,张艺谋本身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与敏锐的色彩捕捉力,他对电影色彩的造型借鉴了传统色彩的基本原理。

色彩是视觉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合理地运用色彩,除了了解原理和表现形式以外,还有找到传统的绘画色彩与电影色彩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色彩辅助主题的艺术效果。

在对电影色彩形式的不断追求上,张艺谋利用色彩的视知觉、色彩的象征意义、以色造型,将他对色彩的理解与民族的审美融合碰撞,在电影叙事、塑造人物、情感表达上不断求新与探索。

他的创作非常极致,不论是红妆素裹还是消色后的素简,作品中体现出的色彩美学,是对电影色彩表现的具体实践,具有引领和开创性的作用。

电影制作不断跟随时代发展,探索市场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满足观众在视觉和精神上不断提高的艺术追求,展现和丰富色彩与电影完美结合的美学价值。

同时,文中也辩证地讨论了张艺谋“用色彩讲故事”的手法,有批评正是因为有着殷切期待,所以这也促使着他一直求新求变。

色彩语言在电影中的运用一直在不断创新,甚至出现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挪用混合,张艺谋并不会满足于此,他的灵感一直在不断地迸发。

展望未来,色彩的美学价值一定会得到更多关注。

届时,未来的电影艺术的色彩表达将会更加丰盈、深刻,在展现精美视效的同时,也会更加充分地体现电影深层的价值与艺术魅力。

#影视我来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约瑟夫   傣族   影像   舞台   号子   美学   戏剧   导演   观众   屏幕   色彩   形式   视觉   模式   标签   艺术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