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了一个人,最后被他夺去了宋朝江山

【阅读文章之前,请您先点击一下“关注”,方便与您探讨和分析,可以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十分感谢您的关注!】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转折点,这个事件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也标志着宋朝的兴起。

这次政变发生在北宋初年,将赵匡胤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帝王。

然而,这个政变也涉及到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权力斗争和政治机智,特别是赵匡义,他的身份由一个兄弟的支持者转变成为了一个兄弟的对手。

在封建时期,为了权势地位而发生兄弟手足自相残杀的事件并不在少数,历代皇帝的成功都是踩着无数人的鲜血而获取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当中,感受亲情与权势的权衡较量。

赵匡胤,是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登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场重要的政变——陈桥兵变。

他出生于世代为官的家庭当中,父亲、曾祖父和高祖都是军官,这也为他后来的为官之路打下了基础。

赵匡胤的军事生涯从基层开始,逐渐晋升。他的军事才能和功绩让他在军队中崭露头角,得到了许多士兵的支持。

随后,赵匡胤就建立了“义社十兄弟”的群体,其中包括石守信、王审琦、李继勋等等将领。

这些将领在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匡胤的广泛人脉和亲信让他能够成功地发动了陈桥兵变。

群众基础只是他发动兵变成功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赵匡胤在年轻时投奔到后汉的郭威,成为一名亲兵。

后来,他跟随郭威进入了后周的军队,并且在其中执掌军权。

郭威也就是是后周太祖,曾经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亲军,后来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有功,因此在后汉时期得到了不小的发展。

但随着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郭威的地位逐渐受到威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发动政变建立了后周,这个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赵匡胤。

曾经历过郭威发动政变的赵匡胤在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的就走了相同的道路。

上面说道,赵匡胤成功发动陈桥兵变不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取了将领兄弟们的信任,还有一点是他的经历所积累下的经验。

这些都帮助他逐步走向了帝王之位。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赵匡胤之所以能担当如此大任,也有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意味。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成功的登上了皇位,但是众所周知,皇帝最为担心的事情就是皇位不保。

朝野当中上上下下都在觊觎着这个位置,这些臣子虽然害怕他,但也虎视眈眈的盯着皇位。

毕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够一手遮天的,也就只有皇帝了。在真正的权势面前,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

其中就包括之前一起打拼的兄弟将领们。

其实,在赵匡胤刚即位时,并没有感受到巩固自己皇位的迫切性,毕竟这些群臣都是之前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刚即位就削弱他们的势力,未免不太合适。

然而,在没过多久之后,驻守在边疆的两位臣子便起兵攻打了过来。

虽然这件事并没有真正威胁到赵匡胤的地位,可这件事就犹如一个警钟,给了赵匡胤当头一棒。

此后,他越来越担心多疑,生怕自己的皇位被人觊觎。毕竟,他的皇位也是靠发动兵变而来,既然他能做到,别人也会有这个机会。

因此,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成了他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虽然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势,但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不能乱来,既不能寒了之前臣子兄弟们的心,也不能不去防备着他们。

就在赵匡胤为此事发愁的实话,赵普提议,可以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建议。

意思就是赵匡胤可以用一种宴会的方式,劝说将领们放弃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番思考过后,赵匡胤觉得这个办法确实不错。于是,他组织安排了一场宴会。在宴会上,赵匡胤透露出忌惮他们的心理,吓坏了这些人。

他们经历了兵荒马乱,也在朝廷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自然不会听不出赵匡胤的言外之意。

这场宴会,赵匡胤成功说服了一些重要的将领,为了服众,赵匡胤也承诺给他们大量的金财和土地,让他们无忧的度过晚年。

随着这些将领们兵权的解除,赵匡胤才稍稍安心一些。

然而,他虽然撤了这些将领兄弟们的官职兵权,却唯独忘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亲生弟弟赵匡义。

与其说是忘记,不如说赵匡胤一开始就对这个弟弟有着深深的信任和包容。

可他没想到,正是他的这份信任,为后来赵匡义上位打下了基础。

赵匡胤对赵匡义信任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赵匡义是其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更重要的是,在宋朝刚刚建立时,赵家宗室的力量非常薄弱。

当时除了赵匡胤和赵太后之外,只有年幼的赵光义、赵光美、赵德昭和赵德芳这几位兄弟。

这就意味着,赵匡胤要为赵家留个后手,一旦他不幸出现什么意外,顺位最适合的人选就只有赵匡义了。

在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为了避讳,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

赵光义与那些保全自己身家姓名的亲王有所不同,他似乎并不担心赵匡胤会对他做出什么事情。

恰逢赵匡胤彼时也需要他作为一个备选,因此,赵匡胤决定与赵光义合作,将他纳入政治决策的核心,并承诺将他培养为自己的继承人。

也正是这种策略,让赵光义坚信自己终将会成为皇帝。

本来就对政治事务有着浓厚兴趣的他,更加肆无忌惮的在背后不断的建立自己的势力,与朝廷当中的其他官员也走得很近。

不过,在赵匡胤面前,他依旧保持着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赵匡胤自然对赵光义的做法有所察觉。但他始终认为,这个弟弟对他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怎么维护和巩固宋朝的统治。

不仅如此,在刚开始,为了获取赵光义的信任,让他衷心于宋朝,赵匡胤还有意地削弱了自己年幼的儿子的地位和权势。

不过,这也是在他儿子还年幼时的做法。

随着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年龄的增长,赵匡胤自然又把培养的重点放在了自己亲儿子身上。

也就是说,他之前承诺根本就是一张空头支票罢了,并不会真正有效。

赵光义观察到这种变化,心里也做好了打算。

尤其是赵德昭、赵德芳已经有更大的权利,并且赵匡胤开始有意疏远自己时,他知道一定要把握住时机。

为此,他们兄弟二人还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无非就是关于权势之位归谁的一些问题。

有一次,赵匡胤召见赵光义,兄弟二人一起喝了不少的酒。可当天晚上,赵匡胤再也没能醒来。

宫人像往常一样去服侍他起床,却发现他已经离世。

虽事发突然,但朝廷不可一日无君主,这时,赵光义又声称自己有遗诏,也就是赵匡胤生前曾承诺日后会将帝位传给自己,便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皇帝。

朝廷当中也不免有衷心于赵匡胤的臣子心生怀疑,赵匡胤驾崩突然不说,可按理来说,这皇位应该由其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其中一位来继承,怎么会把皇位给赵光义呢?

不过此时,赵光义在朝廷当中已经树立了很大的势力,并且赵匡胤驾崩已经成事实,这时候再出来反对,实在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就这样,赵光义当上了皇帝,成为了宋太宗。

虽然赵光义并没有发动兵变来篡位,但其在背后建立起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这段充满阴谋、野心和权谋的历史故事,不仅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权力争夺的复杂性,也反映出人性的深刻一面。

赵光义与赵匡胤之间的政治斗争,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戏剧性和政治智慧的重要篇章之一。

而二人之间的斗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年的策略博弈和权力较量。

赵光义的野心和赵匡胤的谨慎在这场争夺中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政治决策和行动都充分体现了当时政治家所需的智慧和勇气。

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古代,尤其是皇室家族、有权势地位的家族里,出现兄友弟恭的场面是及其珍贵的场面。

许多兄弟手足、家人朋友为了权势利益勾心斗角,甚至反目成仇。

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或许很多事情自己是无法主动选择的,但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并且,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政治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各种变数和可能性。

在家族关系与国家利益之间存在冲突时,赵匡胤作为国家的缔造者,更注重维护宋朝的江山。

然而,赵光义作为兄弟之一,对皇位的渴望和家族的荣耀也驱使他采取极端的行动。

这种家族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是许多封建社会都会面临的难题。究竟是维护亲情还是国家利益成为了赵匡胤和赵光义内心的挣扎。

而权力也是十分脆弱和易逝的。赵光义最终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夺取了皇位,但他的统治并不长久,最终还是回归给了赵匡胤的一脉。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不稳定性,即使是最高权力也可能瞬间溃散。这一点对于任何政权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总的来说,赵光义与赵匡胤之间的政治斗争不仅是一段令人惊叹的历史传奇,更是对封建社会政治复杂性和权谋世界的生动展现。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它提醒着我们,人性的复杂和政治的变幻莫测常常交织在一起,而历史故事正是我们理解过去、思考现在并塑造未来的重要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宋朝   杯酒释兵权   后周   后汉   江山   兵变   皇位   臣子   封建社会   权势   将领   朝廷   势力   皇帝   地位   兄弟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