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7C:领导提出搞出来就要1000架,最后只订购49架参加国庆阅兵


简氏防卫周刊对歼7C评价颇高,认为超越了苏联原准机的水平

#时事热点头条说#​

时光回到1977年,

共和国大地冬去春来,乍暖还寒。

中央已经意识到空军不能再依靠歼6和试飞了8年都没定型的歼8了(歼8在1979年最后一天才勉强定型),什么“歼6打遍天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邓小平、罗瑞卿、张爱萍等一批老同志心急如焚,他们召集国务院国防工办、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各部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一次联席会议,目的是解决空军装备更新换代问题。

根据会议记录,会上邓小平说:歼6已经生产十几年了,据说还没有形成夜战能力,这怎么行?要转过来研制歼7全天候型为主,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搞好配套,要恢复总工程师负责制,倘若有3000架歼7全天候型,就比现在5000架老旧飞机战斗力强。

罗瑞卿补充说:3000架恐怕不太可能,1000架起步吧,最多2000架,不要搞歼6了。

1978年1月,罗瑞卿在三座门又召开各技术单位领导参加的会议,罗瑞卿在会议中说:全力争取到1982年搞出1000架歼7全天候型。不能一手抓歼7,一手抓歼8,要集中力量抓歼7,歼8让路,以后再说。

负责歼8研制的601所有关负责同志据说当时脸色非常难看。

同年6月,三机部按罗瑞卿的指示,决定搞“歼7全天候型”大会战,大伙儿一哄而上,研制班子空前强大,由132厂(成飞)、601所(沈阳)、611所(成都),112厂(沈飞)、011基地(贵飞以及黎阳发动机厂)共同承担。并从埃及进口一架米格21MF全天候型作为参考,耗费外汇达550万美元,这在外汇极度匮乏的70年代可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

米格21MF结构图

8月,主抓歼7全天候型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大将不幸心脏病突发去世。

幺蛾子随后就这么出来了,由于一些不便细说的原因,沈飞不甘心自己的歼8“让路”——结果沈飞、601所和成飞、611所在合作中分歧和矛盾不断,导致研制进度严重拖延,两年的宝贵时间就这样在内耗和空转中白白浪费了,到了1980年,研制工作居然还没有走上正轨——1982年搞出1000架歼7全天候型的目标落空了。

这下连曾指挥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空战的空军司令张廷发都看不下去了,提出既然你们这两帮人搞不出来就不要搞了!

接着张司令1981年8月给总参、国防工办正式写了一封报告,报告中中坦率而忧心忡忡地说:

“空军一直强调歼7C飞机是1985年前新机重点,应抓紧研制,不能再推诿扯皮了。否则钱花了,时间耽误了,部队拿不到飞机。”

好在邓小平目光如炬,一眼看出问题的实质,快刀斩乱麻,他命令立即撤销“大会战”模式,沈阳112厂和沈阳601所的参研人员全部撤回东北,飞机的设计任务交由成飞611所一家负责,其他单位的人尽量不要插手,这样就变成了一家设计(成都611所)、两家制造(成飞132厂)(贵飞以及贵州黎阳发动机厂)的局面。

1981年10月,歼7全天候型重整旗鼓终于走上正轨,正式编号为歼7C,被列入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里第一个重点项目,成飞宋文骢临危受命,被指定为总设计师,对歼7C负总责,一抓到底。

歼7C飞机技术协调会上苦口婆心、侃侃而谈的宋文骢院士

列入六五计划重点项目仅仅两个月,因为没有了干扰和内耗,1981年12月31日,和时间赛跑的611所就完成了逆向拆解测绘并拿出详细设计,发出了全部生产图纸,紧接着样机的制造工作全面展开。

其中成飞承担机身、平尾、垂尾、前起落架的制造以及总装试飞工作。贵飞承担机翼和两翼主起落架的制造工作,这是国内新机研制首次采用两厂合作的方式。

总设计师宋文骢上任后,明确了70个配套小组(部内46个,部外24个)、214 名主管设计师、主任设计师的责任和事故倒查追究制度。宋文骢要求,每一个零件成品必须坚持先有原理性试验、单个成品试验,再到地面系统试验、机上试验和飞行试验,不做完任何一个步骤就是不合格!

这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为歼7C的研制工作规范了流程、提高了良品率和效率,同时也为后来成飞的作业规范打好了基础。

与歼7早期型飞机相比,歼7C的前机身明显加粗,进气口直径由663毫米增大到700毫米,由此扩大了进气激波锥,里面可以容纳真正的火控雷达,而不是歼8的雷达测距仪,这让歼7C具有夜战、对空盲视搜索、截击、自动跟踪和空对地测斜距等多种功能。

为了保证雷达在实战使用中的可靠性,宋文骢设计了一套风冷系统,并加装了从英国进口的雷达高度表和自研的KJ-11型自动驾驶仪,进一步保证了夜间和复杂气象下的作战能力。

由于飞机起飞重量加大,飞行员座舱后的背鳍被加粗以容纳新增加的燃油,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阻力增大,另外由于宽大的背鳍影响了飞行员后向视界,因此在座舱盖上方又增加一个后视潜望镜。

还是由于飞机起飞重量加大,导致起落架也必须跟着加大,起落架因此不能完全收回机内,这样子贵飞 不得再增加起落架整流罩,虽然作为弥补加装了吹气襟翼,但飞机机动性还是受到一定影响。

左侧翼根的30毫米管退机关炮被去掉了,代之以机腹的一门新式双管加斯特23毫米炮,备弹450发,机翼下的挂架数量也增加至四个,可以同时挂载霹雳-2或霹雳-5乙型空空导弹四枚。

挂载4枚霹雳-2的歼7C原型机。

增加了各种设备的歼7C重量大增,一开始航程和机动性还不如歼7初代型。为了尽量弥补这一缺点,只能“大力飞砖”增大动力了,和成飞打配合的黎阳发动机厂非常默契,他们很快吃透了米格21MF上的Р-13Ф-300涡喷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先后攻克了钛合金加工成型工艺、各种涂层的研制和涂覆工艺的实施、密集小孔规范加工、环形件钎焊等一系列技术关键,经过优化设计,推力竟比苏联“原装货”增大10%,可靠性也比一众国产发动机有了质的提高,麻雀变凤凰,贵州山沟沟里生产出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涡喷13系列发动机。

贵州黎阳厂的涡喷13发动机,一度垄断了歼7.歼8的动力源。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贵州的这款发动机不仅用于歼7系列,不久竟成了沈阳歼8B的标配发动机,而沈阳自己黎明发动机厂专为歼8B研制的、号称世界领先的“昆仑”发动机却故障不断,军方很长时间以其“会向后喷零件”为由拒绝采用。

言归正传,为了与苏联原型机进行性能对比试飞,国家又花费500万美元重金从埃及再次进口了一架米格21MF。1983年7月19日,这架米格21MF运抵成飞,立即被重新刷漆,机号改为150。

再次引进的米格21MF,机号150,用于自研机的对比测试

1984年3月25日,试飞员余明文驾驶这架苏联“原装货”进行了试飞。随后还对国内战斗机没有使用经验的自动驾驶仪和吹气襟翼进行试用,一共飞行了20架次,为歼7C的试飞提供了宝贵经验。

成飞还先后还对歼7C的气动结构、系统、特设等方面进行了99项试验,包括静力试验等的地面试验40项,从而保证了飞机首飞上天的安全。

同年4月26日,在成飞自己的机场上,试飞员余明文驾驶01号原型机(机号为151)一飞冲天,歼7C试飞获得圆满成功!

从1984年4月26日开始,01号原型机共飞行了12架次14小时32分钟,到6月17日完成了全部调整试飞科目。01号原型机5月25日还首次在空中进行了自动驾驶仪的试验,试飞员反映国产自动驾驶仪改善了飞行品质,比150号苏联的“原装货”感觉要好。6月9日又首次使用吹气襟翼进行下滑着陆试验,一切正常。

随后,03、04、05、06号机相继完成总装,分别于1984年5月31日、9月17日、11月11日、11月19日成功试飞,在完成工厂试飞后连同01号机一齐交付国家级西安阎良飞行试验研究院,开始正式鉴定审核。

在西安,成飞5架试验机累计试飞638个有效架次、424小时44分钟,试飞结果表明歼7C型飞机及发动机性能达到甚至部分超过了原定战术技术指标,结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本来就要在1985年12月前设计定型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国产雷达却掉了链子,无锡607所为歼7C研制的JL-7全天候J波段截击雷达,出问题了。

JL-7全天候J波段截击雷达

根据空军在验收中的记录表明,607所这款雷达发现空中飞机目标的最大距离只有30公里,跟踪距离15公里,而且这种雷达居然是在强5乙型鱼雷攻击机用的317型雷达改进来的,在没有什么起伏变化的海平面上空用用还可以,但“登陆”后性能严重“水土不服”,在复杂的陆地上空飞行,杂波太多,雷达屏幕经常一片雪花。

好在317型雷达的底子不错,是在越南战争中被我们击落的美国F105D“雷公”攻击机上装配的小型R-14A雷达,尺寸刚好,其本身对地自动测绘避障性能和抗地面杂波还是可以的。

越南战场的F105D“雷公”攻击机,在越战中损失了395架。要知道,美国总共参战的F-105D才610架。


F105D“雷公”攻击机上装配的小型R-14A雷达,歼7C雷达的起源

只是当时因为是海军航空兵先用,607所图省事阉割了部分海军航空兵不需要的功能,于是607所又把尘封在仓库里的R-14A雷达翻出来,重新逆向测绘,总算在1987年性能达标通过了空军的审核定型,成为一款合格的全天候战斗机,这也表明其实歼7C的雷达没有一丁点苏联货的基因,纯纯美式血统。

1987年10月,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歼7C准备开始批量投料生产,然而空军却突然变了卦,他们只象征性地订购了17架!

从1000到17,成飞不甘心啊!后续自己又研发歼7C改进型(又称歼7D),虽然在英国马可尼公司加持下,夜航方面进步甚大,还加装了抬头显示器,并且具备了发射从以色列进口的“怪蛇”全向攻击红外导弹的能力,是90年代空军唯一一款真正具备夜战能力的歼击机,并且夜间导弹打靶12发12中!

但空军也只追加订购了32架,这样加起来一共也才49架,成飞在1996年歼7C生产线就被迫全部关闭,这比此前说的要1000架甚至2000架的计划相去甚远。

但是就是这区区49架歼7C,在整个90年代,以优异的可靠性和夜战能力,几乎撑起了共和国的整个夜空防御。

歼7C挂载的武器品类还是挺丰富的

那么空军出尔反尔的原因在哪儿呢?除了时代发展迅速,歼7C已经不是香饽饽之外,当初西方忽悠要卖先进的幻影2000或者F16涡喷版给我们,卖这卖那,还请我们的飞行员去试飞感受,让我们乱花渐欲迷人眼,空军已经瞧不上了歼7的改进型了,产生了造不如买的错觉。

另外一个原因是早在1984年5月,也就是在成飞歼7C首飞成功后不到一个月,沈飞针锋相对地试飞了自己两侧进气的歼8B,这款看上去高大上,又是双发又有诸多“专家”为之背书的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出现,一下子使得歼7C似乎成为了鸡肋。

众多大佬为之背书的歼8B原型机

其实如果没有贵州黎阳发动机厂本来为歼7C生产的涡喷13,歼8B根本连可靠的发动机都没有。结果沈飞反过来利用计划经济统一协调的优势,直接调配贵州的发动机,然后卡着节点试飞,给成飞歼7C来了个“截胡”,可谓“偷塔”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进入90年代,沈飞决定为歼8B购买俄罗斯重达270公斤的甲虫-8II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配套R-27中距空空导弹,希望能像成飞那样出口创汇。

但光是一个雷达就这么重,再加上歼8系列试飞了十几年了还是一个存在诸多问题的平台。比如毫无用处的死重过多、不灵活、震颤、操纵性差等等毛病一大堆,不仅没有其他国家感兴趣,而且参加珠海航展时还曾发生空中单发停车险情。

甚至在换装了沈阳黎明厂被吹上天的昆仑发动机后,飞机直接在空中因左侧发动机漏油起火,飞行员重伤——说实话,在整个90年代,沈飞歼8系列的表现,都扛不起守护共和国天空的重任,连基本战斗力的形成都很不成熟,这让海空军大失所望。

俄罗斯硕大的“甲虫”雷达

于是,空军领导在当时高层的直接干预下,下决心放弃沈飞还在捣鼓的歼8C,让成飞一家独搞第三代战机,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宋文骢担任歼10的总设计师。

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成功实现首飞。

歼10首飞成功,几乎每一个人都泪流满面(右一为宋文骢院士),这太不容易了!

2001年,宋文骢在《中国工程科学》08期发表了著名的《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论文,为全新一代战斗机的预研工作起到了开创性的重要作用,文中所提出的气动布局方案,成为歼20隐身战斗机设计的基础。顺便说一句,歼20的主设计师杨伟就是宋老的“徒弟”。

歼20的主设计师杨伟就是宋老的“徒弟”

2016年3月22日13时10分,宋文骢因病在北京301医院逝世离世,享年86岁。

歼7C,这款新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的全天候战斗机,从空军订货1000架到最终只服役49架;从沈飞和成飞共同研制到成飞无奈“单干”,这中间成飞团队所遭遇的压力、艰辛、委屈、掣肘和困难;他们又为此所爆发出的智慧、能力、才华和牺牲,都是我们现在的局外人所难以想象的。

而他们最终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让歼7C有了实战能力,用49架战机保护了90年代共和国的夜空,并在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光荣列队飞过天安门上空。

宋文骢院士(正面居中位置)和611所的同志们正在商议设计方案

而歼8之父,和宋文骢同生于1930年的“双料院士”顾诵芬,现在93岁高龄了,虽然没有像成飞的宋文骢院士带出像杨伟那样设计出歼20的学生,但他也带出过多达7位共和国院士……

俱往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襟翼   原装货   苏联   起落架   米格   夜战   贵州   共和国   战斗机   院士   空军   发动机   国庆   设计师   飞机   能力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