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败局!看一群聪明人为什么做出了最愚蠢的决策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遭受日军的突袭,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时,日本取得了战术上的巨大成功,但战略上的选择却似乎是自寻死路。那个时候的决策看似不合理,令人不禁怀疑,这些领导者是否都陷入了疯狂之中?

然而,在我们深入探讨这段历史之前,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那个不同寻常的日本。1941年10月16日,近卫文麿首相宣布辞职,接着的一天,天皇召见了东条英机,意外地任命他为新一任首相。这一决定让东条感到十分意外。在当时的近卫内阁中,陆相东条英机的立场备受争议,他坚持采取强硬对美政策,尽管在政策制定的高层圈子里,众人都知道他的主张缺乏实际可行性。毕竟,即使与美国开战,日本的胜算也微乎其微。


当时的美国石油产量是日本的500多倍,生铁产量是20倍,铜和铝产量分别是9倍和7倍。如果开战,日本每年的损失将高达140万吨战舰,这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替补能力。而近卫文麿作为一个出身于贵族阶层的领导者,常常犹豫不决,试图在各方之间取得平衡。然而,陆军和海军之间为争夺资源而争斗不休,他们对近卫进行了痛击,而东条英机则频繁地打出"反美"的牌面。


在当时的军国主义氛围下,"反美"几乎等同于"爱国",具备了一种自然的道德合法性,这比逻辑更加有感召力。中层军官多数支持东条,他们出生在寒微之家,他们认为主和派应该下台,以便他们有机会采取激进行动。在那个时候,日本的决策者们都感到自己岌岌可危,生怕被激进派误解,因此没有人敢于反对战争。在东条英机的强大压力下,近卫文麿别无选择,只能拖延时间,最终辞职。


然而,让东条英机上台也带有某种恶意:他要亲自尝试近卫文麿曾经的困境,看看他是否敢真的与美国交战?

将东条英机推上前台之后,他也开始陷入困境。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七七事变"。当时,日本陆军错误估计了他们能够在几个月内战胜中国,但实际上却陷入了一场资源和人力上的困境。他们甚至拆卸了皇宫的铁栅栏,用于炼钢。


为了逃避指责,陆军提出了一项激进的计划:进攻东南亚。东南亚拥有丰富的橡胶和锡资源,这可以威胁到荷属东印度的石油供应,并切断中国的物资供应线,迫使蒋介石投降。但是,东南亚地区却是列强的殖民地,美国不可能坐视不管。果然,日本一步踏出国门,美国就下令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日本陷入了恐慌之中。他们的石油储备只够维持一年,只能尽快向美国屈服。


实际上,美国也有意愿与日本达成和解。当时的罗斯福已经决定与德国开战,他不想同时与日本交战,因此愿意做出一些实际让步,以保留道义制高点。然而,东条英机更加需要维护他"反美"的立场,以保住政治基础。他在谈判中设置了许多复杂的条件,使问题变得复杂化,而且不愿意妥协。

实际上,美国曾提出过大幅度的让步方案,但日本人却看不懂。甚至在最后时刻,日本人也提出了让步方案,但美国人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直到日本军机起飞的那一刻,美日之间仍然存在着和平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设置倒计时,日本外交官本可以发挥作用,罗斯福甚至对他们说:"朋友之间总有商谈的余地。"然而,负责最后斡旋的来栖知道,已经没有时间了。


如果日本方面能在面子上做

一些让步,也许局势会有所改变,但是问题在于如何向国内的爱国派交代这些妥协。他们需要维护"里子"和"面子",但最终却两者都失去了。

在冲向战争的过程中,日本有几个力量本应该踩刹车,但是为什么却没有人这么做呢?

首先,裕仁天皇,他本是反战派,甚至遭遇过暗杀。但当面临战争的动议时,他的一连串质问使将军们目瞪口呆。然而,自明治维新以来,从未有过天皇否决内阁意见的先例,因此他最终选择了退让。


其次是海军,山本五十六是坚决的反战派,但他缺乏反对上级的勇气。他提出"要打就先动手"的建议,表明了他在反对错误决策方面的立场,但与他在备战方面的努力相比,这显然不足。在决定开战的内阁会议上,海军居然将预测年度损失140万吨战舰的数据压缩了50%,将日本造船能力足以弥补损失的判断。他们的解释是:"反正天皇会否决。"


第三个因素是东条英机本人。他的"反美"立场可以看作是拉拢选民的一种手段,未必是内心深处的信仰。然而,一旦他掌握了绝对权力,各方送来的消息都是正面的,而他桌面上完美且大胆的"偷袭珍珠港计划"摆在那里,他敢否定吗?他已经被政治基础所绑架,但同时,口号也绑架了整个日本。

此外,还有日本的外交官,如来栖、野村等人在国际社会享有很好的声誉,他们了解世界,是坚决的反战派。然而,他们过于小心谨慎,宁愿看着大船沉没,只要不会先沉没自己,就不愿意主动采取行动。


当时的日本还有一些自由派,他们坚决反对战争,但是他们在政府内部几乎没有发言权,在民间也鲜有支持者。这些自由派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中变得无足轻重,成为了形式上的存在。

在大正时代,自由派曾一度左右政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氛围。然而,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各阶层的变动非常迅速,但上层社会相对封闭。这使得人们普遍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剥夺。在内部存在着不满情绪的同时,政治表达的空间却有限,外部威胁成为释放愤怒的最佳途径。在教育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爱国主义"占据主导地位。透过这个扭曲的镜子,人们将社会不如意的问题归咎于所谓的"卖国贼",而崇尚西方思想的自由派则成为了众矢之的。


近卫文麿虽然是自由派的大佬,但却在政变中几乎被杀害,后来与近卫的观点逐渐产生分歧,甚至不再交往。尽管两者都反对战争,但近卫基于实际力量分析认为开战注定失败,而西园寺则坚持"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的价值观,反对为了国家利益放弃道义准则。历史事实表明,西园寺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并没有市场,这背后既有思想传统,也有文化传统的责任。通过这本书,《日本大败局》,我们可以深刻体验到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西园   珍珠港   罗斯福   自由派   铁粉   爱国   败局   东南亚   内阁   日本   天皇   美国   聪明人   海军   愚蠢   立场   战争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