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陈毅给江西一县委写信:务必要找到一位叫周篮嫂的农妇

《周篮嫂的故事:红军和乡亲们的情义》

1962年初春,信丰县县委负责人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县委负责人对这封信非常重视,因为给他写信的人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

在这份信中,陈毅要求县委务必找到一名叫做周篮嫂的农村妇女,在信的结尾,陈毅还专门强调:“若是查找到了,请转告她,选择适当时机前来北京我家里做客,我一定要热情招待她。”

那么,这位让陈毅一直牵肠挂肚的周篮嫂到底是谁?她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关于陈毅和周篮嫂之间的故事,还要从1934年的8月讲起。

1934年8月28日,陈毅在兴国县老营盘红三军团6师前沿阵地视察时,被敌军炮弹的碎片击中,右胯骨当场粉碎性骨折,他也因此发起了高烧。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陈毅的烧退了下去,但他的大腿却没有康复,经常红肿溃烂,连下床都很困难。

当时正值第5次反“围剿”作战时期,中央红军因为执行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损失惨重,只得制定了紧急转移的计划,当陈毅得知中央打算转移后内心十分的着急,不知道中央会如何安排他。

直到10月9日,陈毅才见到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博古告诉陈毅:“中央本来打算带着你一块转移的,但是中央考虑到你在江西待了七、八年了,有名望,有地位,而负责留守中央苏区的项英同志刚到中央苏区不过两三年,他也没打过游击战,因此党中央决定将你留下,负责军事上的工作,帮助项英同志。”

虽然博古那一张面孔看起来十分真诚,但陈毅内心深处对他说的话一个字都不信,他知道博古之所以将自己留下来,是因为自己当初反对“左倾路线”,博古这是在排挤自己。

如今这个局面留在中央苏区打游击,和坐以待毙没有什么区别。但陈毅从大局考虑,还是同意了临时中央的安排。

中央红军撤离后,蒋介石加大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力度,留守红军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就在这一危难时刻,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摒弃了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给留守红军下达指示,要求留守红军改变组织结构和斗争形式,以游击战争方式适应新的环境。

陈毅接到中央指示后如获至宝,当即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开始游击作战。

1935年3月中旬,陈毅化名为“老刘”和项英在原代英县县委书记曾继才以及两名警卫员的陪同下前往赣粤边游击区,并于不久后抵达了赣粤边特委、军分区所在的油山。

油山脚下有一个叫做彭坑的村落,彭坑位于赣粤边大余、信丰以及南雄三县交汇处,村子里面有一个叫做刘汉光的庄稼汉,刘汉光的妻子姓周,大家都叫她“三娣子”。为人热情能干,很快就被吸收入了游击队,成了一名秘密交通员,她家也成了游击队的秘密据点。

陈毅到达油山后,经常在刘汉光和“三娣子”家后山上的小茅棚里歇息。之所以不住在村民家里,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十分疯狂,隔三差五的就以村为单位挨家挨户的搜捕游击队,如果居住在村民家里,不但陈毅有性命之忧,村民也会受到牵连,因此陈毅才会住在山上。

不过,住在山上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食物不好找。在最开始,“三娣子”经常借着上山割猪草的名义,提着个篮子为陈毅等人送饭,后来国民党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知道陈毅现在在油山附近,加大了对村民上山的盘查力度,禁止任何人携带食物上山,战士们断了生活来源,只得靠打猎维持生计。

1936年6月23日是这一年的端午节,从昨天夜里开始油山地区就下着连绵不绝的瓢泼大雨,陈毅身边的游击队员完全没办法出去打猎,虽然肚子饿的咕咕叫,但大家也只能窝在棚子里大眼瞪小眼。正在此时,陈毅的警卫员聋牯发现雨幕中出现了一个人影,立即给大家示警。当那人走近后大家才发现,对方竟然是披着蓑衣的“三娣子”。

“三娣子”走进茅棚后,大家注意到她的手里面还提着之前给大家送饭时的竹篮子。“三娣子”将竹篮子递给聋牯,然后一边脱蓑衣一边对陈毅等人说道:“外面下雨,白狗子们都避雨去了,我和老刘(指她丈夫刘汉光)琢磨着,这么个天你们肯定吃不上饭,这不端午节了嘛,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粽子。”陈毅看了看篮子里面的粽子,又看了看衣服上还沾着水的“三娣子”,不由得十分感激,说道:“大嫂,这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啊!”

“三娣子”对此却毫不在意,她用手抹了一下脸上的雨水,一边甩手一边说道:“看大老刘(当时游击队中还有几位姓刘的同志,为方便称呼,陈毅就被称为“大老刘”)说的,如果不是为了帮助我们穷苦人家翻身,你们怎么会跑到这种山沟沟里面来。大家都别愣着,吃粽子。”

看着热情招待大家吃粽子的“三娣子”,陈毅笑着说道:“大嫂,我们还不知道你的的大名叫什么哩!”“三娣子”听陈毅说完后“嗨!”了一声,回答道:“山里人哪有什么大名不大名的,我出生后爹给我取名叫‘丫丫’,三岁的时候就被我爹卖到地主家里当丫环,狠心的地主没把我当人,天天打我骂我,叫我‘三娣子’,这也就成我的名字了。”陈毅听后皱了皱眉,说道:“大嫂,我们闹革命的宣扬人人平等、男女平等,怎能没有个名字呢?再说,你要有个名字,工作上也方便,你说是不是?”

“三娣子”想了想,不好意思的说道:“我这人没什么文化,大老刘你看样子是个文化人,要不你帮我取个名字吧!”陈毅笑着说道:“好哇,那我就不客气了!你看你经常提个篮子为我们送饭,既然如此,你就叫周篮吧!”“三娣子”听后笑了笑,说道:“做得做得!”

在这一天起,“三娣子”正式更名为周篮,大家开始叫她“周篮嫂”。

周篮嫂成为游击队中的重要一员,她热情待客,不辞辛劳。她为陈毅和其他游击队员提供了食物和住宿,并照料陈毅的伤口。当陈毅的腿部受伤后,周篮嫂利用她从小学到的土方治疗法,用自然草药和贴药的方法帮助陈毅恢复健康。周篮嫂还不忘给陈毅送去粽子、罐头等慰问物品,表达对陈毅的感激和祝福。

国民党反动派多次试图搜捕红军游击队,但陈毅和周篮嫂等人总能侥幸逃脱。陈毅赞许周篮嫂的勇敢和机智,并称她为“女哨兵”。周篮嫂和陈毅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情谊,互敬互爱,互相帮助。

然而,时间流转,战争局势发生了变化。1937年,南京事变后,陈毅和周篮嫂的生活又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避免陈毅被国民党擒获,周篮嫂以自己为诱饵,为陈毅掩护撤离,并使自己暂时失去与陈毅联系的机会。

1941年,陈毅组织新四军抗日游击队,为了能更好地与抗日斗争同志们联系,陈毅离开了南方。在战乱中,陈毅和周篮嫂逐渐失去了联系。陈毅始终惦念着周篮嫂,但工作繁忙,他一直没有机会和周篮嫂取得联系。

直到1962年,陈毅有机会寻找周篮嫂,并发出邀请信。可惜,因为周篮嫂生病身体不好,不能远行,无法接受陈毅的邀请。但陈毅并没有忘记她,专门邮寄了一些罐头给周篮嫂,表示心意。

遗憾的是,陈毅在1971年因肠癌去世,未能与周篮嫂再次见面。周篮嫂听到这个消息后也非常伤心,但她仍然将陈毅永远铭记在心中。

1974年12月7日,周篮嫂因病离世,享年70岁。临终前,她希望自己的遗体能被安葬在家乡油山的草坪上,那是陈毅和其他红军游击队员开会的地方。

陈毅和周篮嫂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情感和亲情的传奇。他们以共同的理想和坚持奋斗,在严酷的环境下互相帮助,守望相助。周篮嫂的坚强和善良给陈毅带来了很大的力量,而陈毅也一直铭记在心,对周篮嫂心存感激。他们的故事也见证了红军和乡亲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共同战胜困难,追求共同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博古   县委   茅棚   党中央   游击队员   苏区   江西   农妇   大嫂   游击队   粽子   红军   国民党   村民   老刘   说道   中央   陈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