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那个为了回乡务农不惜放弃上北大的董加耕,如今怎样了?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题目:坚守初心,永恒奉献:农村楷模董加耕的不凡人生

引言:

"你这是读书读傻了!"

老伯敲击着年轻人的脑袋,年轻人天真一笑,却意味深长地说:"大伯,古人有云,读书愈多愈明智。我读书,体悟到运用知识建设新农村的真谛,因此返乡投身劳动。"

父断匙而亡,决心归农村

对于1940年江苏盐城出生的董嘉庚,从少年时起体验最深的感受莫过于"饥"字。


饱受自然灾害和人祸困扰,农村人民的艰辛生活深深地铭刻在他心间,他渴望让乡亲们过上饱暖的生活。

董嘉庚一直以来成绩优异,考试总是接近满分,但那个时代,好成绩却换不来一餐温饱。

在十几岁那年,家中只有一些发芽的茨菰。为了填饱肚子,父亲决定让董嘉庚等人先不吃,自己冒险尝试。

喝下发芽茨菰汤后,董父很快中毒身亡,临终前愤恨地咬断了陶瓷汤匙。这一幕深深地刻画在董嘉庚心底,坚定了他的人生目标。


1961年,董嘉庚高中毕业,成绩优异,但他拒绝了北大哲学系的推荐,甚至将名字由"嘉庚"改成了"加耕",表明自己农村耕耘的决心。

在就业升学登记表上,他写下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八个字:"立志耕耘,回乡务农"。于是,董加耕背着扁担,回到家乡第四生产队,却面临着来自周围人的质疑。

女友离去,却成楷模

首当其冲的是母亲的反对。对于失去父亲的董加耕,母亲在他心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


得知他拒绝上学,母亲伤心欲绝,希望他能有个不同寻常的人生,甚至命令他去北大读书。

董加耕心头最挂念的,却是乡亲们困苦的生活。

他原本的女友因此离他而去,乡亲们也不理解他的选择,认为他是"读书读呆了"。

在人们的不理解中,董加耕积极地开展家乡建设,运用自己的农业知识,实施产业改革,提出"沤田改旱田,稻、麦、棉、绿肥轮作,改良土壤,解放劳力"的措施。


他日夜劳作,推广新措施,让水乡首次丰收,棉花蓬勃生长。"水改旱"的农业技术创新成就非凡,董加耕的贡献举足轻重。

走向全国,成为楷模

1963年,董加耕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他一时间成为全国楷模,甚至国外工人也传颂他的名字,给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

南京大学的七十二名学生听闻董加耕的事迹后,纷纷投身农村建设,被誉为"七十二贤人"。


他在购买耕牛时受到农场主的热情欢迎,成为社会风云人物。

与此同时,因为坚持返乡务农失去的姻缘,在郝红銮的出现下得以修补,两人的人生因此繁荣,甚至与毛主席有了一些交集。

赴主席寿宴,守主席之灵

1964年,毛主席为庆祝自己的生日举办了小型生日宴会,邀请了像董加耕这样年轻有为的劳模。

毛主席重视年轻一代对新中国的建设,向董加耕等询问情况。


毛主席首先问道:"读了几年书?"

董加耕回答:"读了十二年书,高中毕业。"

得知他高中毕业,毛主席激动地说:"好!在农村,你可以做很多事情!"

毛主席为他夹菜,了解农村劳作的辛苦。他强调董加耕是农村人,要

“要多吃,要吃饱!”毛主席的关怀让董加耕备受感动。

毛主席接着问:“你是哪里人?”

董加耕回答:“江苏盐城人。”


毛主席笑着说:“你是苏北盐城人,你知道盐城有两乔不?”

一时,董加耕有些糊涂,他在想:盐城有很多桥,怎么会有两座桥呢?

毛主席见他没明白,解释道:“两乔,就是胡乔木、乔冠华。他们都很擅长写文章。”

董加耕恍然大悟,欣然答道:“我知道了,他们是胡乔木、乔冠华!”毛主席满意地笑了笑。

毛主席散席之后,递给每个人一个苹果,第一个递给的便是董加耕。


董加耕深感毛主席的关怀,他紧握着苹果,那份深情与珍惜,仿佛将他与毛主席的缘分永远地连接在一起。

然而,毛主席于1976年逝世,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守着主席的遗体,日夜不眠不休,一直到主席的哀悼会结束。他将这视为最后一次为毛主席尽一份心意。

随后,董加耕的人生进入新的阶段,他从副乡长升至副局长,官位虽变,却不改朴实的生活。他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拒绝单位的车辆。


1994年,他管理的区内乡镇产业总产量高达100亿,位列全国百强企业第55位。

此后,他在企业局、政协等职位上工作,保持着朴实的风格,始终为人民奉献,充满正直与公正。

董加耕的影响力不仅仅停留在他自己,他的子女们也受到他的影响,在成长中坚守真实的自我,如他所教导的:“志向要坚定,思想要更新,初衷不变。”


走入晚年,奉献不衰

21世纪初,董加耕与妻子郝红銮开始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致力于精神文化建设。

为了帮助更多贫困学生,他们捐出每月大部分退休金,推动助学事业。

郝红銮给山区的贫困学生写信,鼓励他们努力,这一简单的行动温暖了无数个心房,激励着新一代的成长。

董加耕的儿子在南京大学教书,也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他与妻子一起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宣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传递正能量。


董加耕虽然曾获得众多荣誉,如"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英模",但他始终谦逊、不以虚名为念。他的一生散发出那股深沉的力量,如同他推广的农业技术一样,悄然改变着环境,激励着人心。

时至今日,董加耕年事已高,行走街头,不再引人注意。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他那份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时光中。

或许,他已不再年轻人口中的偶像,但那些真正了解他事迹的人,会将他永远铭记。


总结:

董加耕,一个无需耀眼光环的农村楷模。他的一生,是为了追求初心、承担责任,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位普通人如何影响着众多生命,如何为社会发展、国家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将那份坚持和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茨菰   南京大学   盐城   铁粉   初心   乔木   江苏   楷模   回乡   乡亲   事迹   北大   本文   主席   年代   农村   精神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