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徐海东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坐在角落里,周总理:给他换个座位


1970年3月25日,河南郑州,伟大的开国大将徐海东,英勇的革命家和军事领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九次负伤,留下了17处伤疤,这是他对家国忠诚的铭刻。然而,急性的疾病没有给他留下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机会。尽管如此,他永远是毛主席所称颂的“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和“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的一生充满了英勇与牺牲,他的名字在毛主席和周总理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55年,毛主席亲自表示,徐海东不仅要评为大将,而且高于他的只有粟裕。周总理也对他格外关心,1969年的九大会议上,周总理亲自为他换了更好的座位。然而,徐海东并未参加解放战争,他的军事指挥时间也相对不长。那么,他是如何得以评为排名第二的大将呢?


回溯至1935年,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抵达陕甘宁边区,与陕北红军会师。毛主席关切地注视着这支由千难万险走来的队伍,他们的疲惫和伤痛让毛主席痛心不已。然而,他们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还有严重的经济困难。将士们缺乏足够的食物和衣物,甚至温饱都成了问题。毛主席为如何让他们在严寒的冬天度过,苦苦思索着。


面对如此困难,徐海东和他的战友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向后方的群众求援。然而,毛主席深知后方群众同样饱受战火摧残,不忍心再次加重他们的负担。而在这个困境中,杨至成传来了一个噩耗——部队只剩下1000多块大洋,而为7000多人提供足够的口粮至少需要两三千大洋。面对如此的巨大需求,毛主席和周总理焦虑不安。然而,毛主席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忽然想到了徐海东。


“恩来,你说我们写个借条给徐海东,他是不是会帮我们这个忙?”毛主席豁然开朗地说。这个看似平常的想法成为了解决困难的突破口。于是,在1935年的12月,一封借条送到了徐海东的手中,请求他借给中央5000元大洋,以解决部队的温饱问题。徐海东没有犹豫,毅然地答应了。

然而,徐海东并不是毛主席心目中的一般人物。他的大爱和牺牲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毛主席和周总理。1949年,当中国革命的胜利尘埃落定之际,徐海东已经退居幕后。然而,无论在前线还是幕后,他都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心中的宠儿。1960年,毛主席居住在广州,徐海东也在附近。毛主席每次出行都会特意照顾他,以免打扰他的休养。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为了他们之间特殊纽带的象征。


1969年,徐海东急切地等待着九大会议的开幕,然而他并没有收到参加会议的通知。他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猜疑,他是否被遗忘了?然而,他的担忧最终化为泡影,因为他收到了周总理的信件,邀请他参加会议。这一刻,徐海东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感动。

徐海东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他虽然拥有大将军衔和众多荣誉,却从不沾沾自喜。他的人生座右铭是做一个忠实的人,不仅是对党忠诚,更是对人生的忠诚。他的生平充满了奋斗、付出和牺牲,他是那个时代最闪亮的星光之一,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如今,我们向徐海东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是平凡中的伟大,是党和人民永远的英雄!

徐海东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史册上熠熠生辉的篇章。他不是那种光芒四射的领袖,却是默默无闻中付出的英雄。他的光荣并非源于高贵的出身,而是源自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1900年6月17日,徐海东出生在湖北黄陂的一个贫寒家庭。由于家境的拮据,他曾长时间当过窑工,承受着繁重的劳作。然而,这并未能压垮他的意志。在1925年,他放下手中的工具,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追随党的旗帜,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中。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正面临动荡的局势。虽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陕甘宁边区   解放战争   陕北   人民大会堂   借条   大洋   温饱   大将   英勇   红军   旗帜   幕后   领袖   忠诚   座位   牺牲   会议   徐海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