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靡笄山考证

早就听说济南槐荫区有个叫“小峨眉山”的地方,为何称呼这个名字?而且史料中记载,古代这座山称为靡笄山,但学术界有诸多争议。且“靡笄”又当何讲?尽管来之前我就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带着疑问,我还是想去实地探究一番。

八月十一日,晨六点和驴友出发,坐公交倒了三次车,到锦绣西城下车后往前走了百米,看见马路对面(西面)有个土丘,长满了茂密的植物,我说:“小峨眉山别就是那里吧?”因为之前听说那座山海拔还不足百米。

路边有些早餐摊点,询问了下,姑娘说:“对面就是!”

果然。究竟是海拔68.6米,山体面积约32000平方米,远处看去可不就和个土丘般。

我们穿过修坑的马路,顺着一条小道走进去右拐,即上山道。山不高却树木茂密,修了台阶路,我们遇见来上山锻炼的四五妇女,我们和他们啦了些闲呱,都是附近大金庄和担山屯的。他们说,原有的山之西侧的和尚墓塔林都没有了,还有个泉眼在个小山沟罅隙里,泉盛时能冒出地面十多公分,后来也淤塞了,因为曾经开山采石,大概断了泉脉。六七十年代这山的背面还是个大集市,现今都成了工厂厂房。眺望西面有铁道线,东北远处是黄河公路大桥,小清河在山上看不到了。

我们又下山回到了庙宇处,这时已经是九点多了,庆幸的是山门开了。我们进去观览拍照,看门的是一个妇女,五十来岁姓史,很热情,山麓下担山屯村的。

峨眉山依山势而建,分上、下两院。上院为道教建筑,下院为佛教建筑。下院东北角建有院门,主殿位于中间坐北朝南,为三大士殿,新修的石栏、石狮、雕刻花纹等。主殿内现今空空如也,即无佛像也无绘画等摆设。东西建有配殿,大殿院南端有石钟楼,鼓楼已毁弃。钟楼立柱有一副对联,上联为“钟声传三千界内”,下联为“法雨扬万亿国中”。

拐出佛殿转东而北,石蹬古老而厚实,拾级而上,最高处原有两组殿:东殿是文昌阁,西殿是碧霞宫。由于年代久远、殿宇已坍塌,仅存残壁。有“碧霞元君祠”的残存遗迹和清道光、民国年间“重修靡笄山碧霞宫碑记”的石碑碑刻,是两块断碑粘结接起来的。山上有许多残破的石碑,分别刻有:“康熙贰拾年”“道光贰拾柒年”等字样。

笄(ji),是古代中国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可以插住挽起的长发或弁冕。《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为发笄。又《士冠礼》:“皮弁bian笄,爵弁笄。”“弁”是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

古代的女子成年之后就要用发簪,而一旦女孩子满了15岁或许配了人家,就要举行及笄礼,表明这个女孩已经成年了。这也是成年女孩与未成年女孩的一个明显区别。及笄就是把头发梳成发髻,再用发簪固定起来。而许配了人家的女孩子还会在发髻上加一条彩色缨线,表明她是婚配了。

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曾出土了刻着精美纹路的骨笄,骨笄一般是利用大、中型兽类坚硬厚实的管状骨,先剖开成条状,然后根据需要在砺石上错磨而成。

“靡”在古文里当“倒下”“奢侈浪费”“分散”“华丽,细腻”“蔓延”“损害”“无”“不”等各种意思,和“靡笄”组合在一起,没有什么意思可讲。那古文中为何有这个山名呢?

《春秋左传正义》杜预,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宋徐广《集韵》里都有:“靡笄,如字,又音摩。”的记载。文献《金史.志第六》记载,把靡笄山写作“劘筓山”。“劘”字在《集韵》、《韵会》、《正韵》里都作“眉波切”,音磨。”

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里面,有一篇《系年》,为我们还原了“靡筓”二字的原貌。《系年》共有138支竹简,它的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70年的楚肃王时代,其抄写年代,根据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矫正后,得到的数据是公元前305加减磨的本字为“䃺”。《说文》有:“磨本作䃺”的记述。“摩”也有“攠”””劘”“䃺”的假借和通用字写法。

所以,“靡笄山”的“靡”读音应当为mo,“笄”应当为“筓”(下面不是“开”)现在《辞海》里“笄”与“筓”列为是相同的异体字。

也就是说“靡笄”当读作mo ji. 这就和“华不注”的“不”读音为fu是一样的道理。所谓“靡筓山”即磨笄山也。

在古代“笄”是个盘头发时用的簪子,一头尖,有时需要打磨,便于插进。我猜想大致是古代这个山上曾发生过一个磨簪子的故事,应该当地有个美好传说,但没有查到史料或口耳相传的记载。

磨笄是一个汉语典故词语,现多用“磨笄”形容贞洁妇女。出自《吕氏春秋·孝行览·长攻》载:赵襄子在酒席宴上谋杀了代国代王,“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春秋时,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使人迎其妇。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遂摩(磨)笄(磨快插在头上的簪子)自刺而死。代王夫人摩笄自杀后,代人怜之,名其地为磨(摩)笄山。此山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

现在称为济南小峨眉山的这座山,其实在古代称为靡笄山。《史记》载:《晋世家》:平公元年,伐齐,齐灵公与战靡下,齐师败走。晏婴曰:“君亦毋勇,何不止战?”遂去。晋追,遂围临菑,尽烧屠其郭中。东至胶,南至沂,齐皆城守,晋乃引兵归。

《史记·齐太公世家》顷公十年(前589)记载,一次齐晋之战“六月壬申,(农历六月的一个节气)与齐侯合靡笄下,癸酉,陈(阵)于鞌。”

“晋景公立八年-----齐顷公围鲁,鲁臧孙许适晋求援,驹之克率师救鲁,败齐师于靡笄。”

《左传·成公二年》载: 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癸酉,师陈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十年春,齐伐鲁、卫。鲁、卫大夫如晋请师,皆因郤克。晋使郤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以救鲁、卫,伐齐。六月壬申,与齐侯兵合靡笄下。癸酉(癸酉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0个,前一位是壬申),陈于鞍。逄丑父为齐顷公右。顷公曰:‘驰之,破晋军会食(聚餐之意)’射伤郤克,流血至履。”

从以上史料记载来看,当年晋齐两国在靡笄山下进行过多次战争。有一次晋军打败齐国,齐国败退,晋军长驱直入包围临菑,烧杀抢掠,东至胶水,南至沂水,齐国诸城皆守城不敢出,晋而后退兵,古称靡笄之役。

还有一次齐军从早前占领的卫地退却后,晋、鲁。卫联军追击齐军,于农历六月十六,会合于于齐国长清的靡笄山。不久,双方列阵于鞍山(北马鞍山)下决战。晋军投入战车八百乘,六万之众;双方交战,齐军溃败,晋军追击至华不注山。从射伤晋军大将的记载来看,齐晋两军在华不注山麓进行了激烈的战斗,齐国逄丑父还曾舍命救君,如今在华不注山麓华阳宫的忠祠里还有祭祀逄丑父的画像。

我见很多文章里有专家说(其实是抄袭的古籍书中记载),靡笄山是指历山(千佛山),因“靡”与“历”音相近,我认为这说不通!这两个字它怎么就相近了?

而我的理解是,晋军从莘(现山东聊城市辖县)一路追击齐军,先至济南靡笄山下,再至鞍山(北马鞍山),最后打到华不注,靡笄山就是古时为长清县现今归入槐荫区的小峨眉山。这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鲁国、晋国的交界处,也是华北平原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古战场遗址区域。从我跟附近村民的交谈中得知,担山屯附近至今还保留着古代打仗时的土城墙和些许遗址,只是年代说不清了。我还在山顶上看到了疑似打仗防御用的一溜儿土圩垄子。

让我们再从济南地质图上看,靡笄山到北马鞍山、华不注是一条由西北向东的斜直线平原地带,当年齐晋两国交战,不大可能再拐个弯从北马鞍山往南打到千佛山,如果再打到华不注,中间隔着个大明湖。古代打仗都是车马战,史料上没有记载渡湖泊一事,那就要再原路折返回到马鞍山一带,再追逐东去到华不注——这在道理上讲不通。

所以古代文献里记载的这个靡笄山,我认为极大概率就是指现在这个称为小峨眉山的地方。从这座山的历史记载和曾经的鼎盛繁华来看大致如此。而且在小峨眉山的上院遗址处有块石碑,上面就明明刻着“重修靡笄山碧霞宫”的字样。

据 《金史·地理志》 记载,长清县“有劘笄山”。清江永 《春秋地理考实》 谓 “劘笄山当即靡笄”。靠近槐荫区大金庄和担山屯村的这个靡笄山,古时候就是属于长清县境的。

回到家后,我又查阅了很多资料,凑巧看到了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靡笄山标在现小峨眉山之处,同时这也是前辈顾炎武先生的考古论断。说明靡、鞌、华三山成线形,次第分明,这应是正确的论断。所以,现今很多网络媒体和学者的文章里,甚至是一些古籍中,都把千佛山说成是靡笄山,或是什么其它山的地名,都是不能成立的臆断说辞。因为即便是古代书籍史料中也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确凿无误。

千佛山古称历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镌刻佛像甚多,始称千佛山。其实之前它还叫“迁祓fu山”,“祓”是古时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即当地百姓到山上去举行祓除不祥的仪式。但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历山和“靡笄”有关的记载,况且济南出现“历下”之名疑当是秦代,不会早于战国。还有人说靡笄山指济南市中区西的米箕山(一作簸箕山)。这些都不可考,理论上都不能自圆其说。

靡笄山后来又俗称“旦山”,海拔68.6米,位于担山屯村北,西临高铁济南西站,是佛道共居的文化名山,此西侧原有跂泉,常年泉水不断,汇入小清河。至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衰弱以至枯竭。

靡笄山在济南西部平地凸起,山体不高,(即便是市区的英雄山海拔还在147米呢)山势东西狭长,现今树木蓊郁。有文字记载曰,因其山势修长,山脊曲折,犹如古人练习书法的笔架——这我倒是没看出来。又有文说,靡笄山是其形似古人束发的靡笄而得其秀名,这似乎也有些牵强。

至于小峨嵋山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称的,也有很多说法,长清县志记载:峨嵋山在县治东北四十余里----后道教信徒增多,远涉至四川峨眉山朝拜不便,便有在靡笄山降香朝拜动议,重修靡笄山。当地屯兵之提督柯公捐廉建三大士祠,修葺一新后,柯公还虚伪地说是什么“顺应民意”,遂将靡笄山改为峨嵋山,与四川峨眉山一脉相承,此举载入道光十四年(1834)《长清县志》。

还有一种说法,当年四川峨眉山高僧云游至此,见此地风水极佳,在这里修建寺庙,改名叫了峨嵋山。我认为僧人没有如此权势能轻易改动一个古代名山,更何况还是个外来和尚。

至于那个清末提督柯某把这座山改名为峨眉山,也纯属拾人牙慧,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哦,就因为他是个官员,就因为他出钱了,所以写书人就篡改了!庶民就认可了?其实这和四川峨眉山有什么关系?八竿子划拉不着的事儿。就和有些媒体上非要把济南的华不(fu)注称为小华山一样,古人过去称“华不注”“华跗(通“柎”花萼)”其实也就是“花骨朵”的谐音,形容此山似荷花骨朵尖尖出水般。所以现今媒体把华不注屡屡写成“华山”,我认为也是不妥的,我认为还是统统改回古名为好。

据清道光十四年(1834)《长清县志》载:小峨眉山“其山有内四景、外八景。内四景为:仙阁远眺,跂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参天。外八景为:笔架烟雨,墨池云树,柳堤春色,松林雾雪,古冢苍葭,孝里黄麦,济水晴帆,埠灯晚照。”仅此十二景,昔日该山四周的迷人景色尽入眼帘:古济水西天而来,绕山北流,又沿靡笄山北麓掉头东去。而今我们在山巅之上已经看不见小清河、黄河等河流了,跂泉也早已堵塞不见了,什么古冢也填平了,帆船、晚照更是无处寻觅了。

明清至民国时期,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此小峨眉山会集市能持续二十多天。每年元宵节后,全国各地商贾云集,提前十几天便赶来安排。山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据“重修峨嵋山三大士殿记”的石碑载:“长清东北乡距省城二十余里,有山曰峨嵋,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即演数日,习以为常,盖因是日为观音圣诞故也。进香者络绎不绝,赴会者商贾云集,诚一方之盛景也。”此山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现今靡笄山的古建筑群多为清朝及后期建筑,占地面积约4585平方米。据说最初为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添建道教建筑。2013年12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018年开始,靡笄山及其古建筑开始进行修复。

据我和当地群众拉呱时,他们说,这座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树木很少,十几步才有一颗两颗的柏树。如今则是漫山翠柏、黄栌、毛红栌、枫树、桃树、梧桐、紫薇等,遮天蔽日,蓊郁葱茏。

为了探究靡笄山的山体形状和各类遗址,我们来来回回在这个山上下了三次,尽管山不高,也日晒和累得够呛了。

2023.8.13

(文中图片由本作者拍摄)

.

注:主要参考书目

《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

《春秋左氏传》

《金史.志第六》

《史记•晋世家》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

清华简《系年》第十四章

《中国历史大辞典》

《山东考古录》

壹点号文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济南   峨眉山   史记   马鞍山   簪子   峨嵋山   齐国   史料   现今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