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技术不如人!为什么我国公路经常翻修,而日本却常年如新?

优质内容将每日持续更新,诚邀您点一下“关注”,方便您第一时间查看优质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卡门的提琴

编辑丨卡门的提琴

当今世界,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沥青道路无处不在,不同于水泥路,它已经成为当代城市道路建设的主流选择。

走在日本的公路上,您可能会注意到一件事——这些公路都是“黑黝黝”的,仿佛刚刚完成施工。而且根据官方报道,日本国内沥青道路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

反观国内的公路,似乎就有点略显寒酸了,有的地方虽然也是沥青路,但有的地方还是水泥路,而且还有着大大小小的“补丁”。

为什么日本的沥青路看起来都那么新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或许从日本公路的变迁史中可以寻找到答案。

沥青公路在日本的沿革

沥青道路在日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

1878年,日本第一个使用沥青材料建设的道路诞生在神奈川县,这标志着日本沥青道路建设的开端。

早期日本的国内的沥青产量有限,大部分的沥青材料主要依靠进口,这也成了日本早期大规模推广沥青道路建设的瓶颈。

直到1911-1914年东京市进行的大规模道路改造,沥青道路才得到初步普及。这次东京的大规模道路翻新项目,将原有的土路和石板道改造成为沥青道路,大大改善了东京市的交通状况和市容面貌。

工程施工艰难,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四年如火如荼的施工,终于完成了这项划时代的工程。新建成的沥青道路平整光滑,夜间借助电灯也能清楚可见,东京市民们见证了沥青道路时代的来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沥青道路建设一直处于缓慢推进的状态。由于长期依赖国内出产的低质量天然沥青和进口国外的高价沥青,所以一直无法大规模普及高标准的沥青道路。

直到1950年,日本引入了美国沥青协会的技术规范,制定了本国的《沥青铺装纲要》,沥青道路建设迎来新的契机。

日本并非简单照搬外国的规范,而是根据本国国情不断调整和创新,在借鉴美国规范的基础上,日本路桥公团又组织专家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荷载、疲劳破坏情况制定了适用的规范。

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对各地区气候分区的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规范,这样可以使不同地区的道路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获得最佳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创新的永久变形设计法也使日本沥青道路具备更好的负荷能力,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的应用,也保证了日本沥青道路的长期性能。

正是这种采取本地化策略的技术创新,让日本形成了一套融合国际先进规范与本国实际的沥青道路建设方案。

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是日本沥青道路成功的关键。,而且随着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公路建设速度也得到显著提升。然而真正推动日本公路飞速发展的动力,还是在二战后迫切的经济发展需要。

动荡的战争年代严重破坏了日本的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命脉的公路系统亟待现代化。面对公路总里程仅2万公里的现状,日本政府将公路建设作为重点发展的民生工程。

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短短数十年间,日本的高速公路系统已经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沥青材料的进口与国内生产的快速增长,才让这一宏伟工程得以完成。

中国的公路技术比不上日本?绝非如此!

日本的沥青道路质量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在感叹他国之余,我们也应当正视并认识我国本土沥青道路建设的历程。

公路,不仅仅是出行的交通要道,更是连接城市、连接人心的纽带。一条条公路见证了中国数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我国公路建设从最初的土路水泥路,到后来使用沥青材质,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公路建设并不仅仅是材料和技术层面的选择,更涉及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相比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道路的优点是价格低廉,原材料易得,施工简便。但是,其劣势也十分明显,包括渗水性差、裂纹多、维修不便等。

沥青路面的特性是表面平整、防滑性好、减震性能佳,但是油价波动带来的成本不确定性和维护周期较短等问题,也需要考量。

所以,在公路建设中,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绝对标准,需要根据国情和需求权衡选择。

中国公路建设的历程,也见证了这个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困走向繁荣的过程。

1988年建成通车的沪嘉高速公路,是中国第一条使用沥青混凝土铺装的高速公路,开启了我国使用沥青材质的新纪元。

但由于当时沥青材料供应有限且价格高昂,在1990-1994年间中国依然大量使用水泥混凝土建造公路。这一时期修建的水泥公路如今仍贯穿大江南北,勾勒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地上一道又一道“伤疤”。

改革开放为中国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高潮。“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如雷贯耳,各地竞相建设公路桥梁。

短短几十年间,中国已经从公路总里程只有几十万公里,发展到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高速公路系统之一。

沥青材料的进口和国内生产随之大幅增长,沥青公路建设加速推进。然而承载着中国辉煌发展的,也包括那些日渐疲惫、破损,却饱含记忆的水泥公路。它们虽然经年损耗,但仍在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奔涌人流。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公路建设已经逐步以沥青材质为主。除价格较高外,沥青材质的铺装施工简便、养护方便等优势,已经充分展现。

然而,与技术成熟的日本等国相比,中国在沥青道路建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此外,公路建设要适应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持续技术创新,沥青道路也许并不是终点。

回望公路建设的点点滴滴,既有艰辛,也有欣喜。它见证着一个国家的腾飞,也承载着人们的记忆。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公路建设会达到更高的水准,为人民创造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和美好的生活。

公路不仅是交通的命脉,也是连接万家灯火的情谊之路。让我们携手同行,继续为公路建设这个不断前行的国之大业添砖加瓦。

和日本比铺路技术?大可不必!

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各有优劣。水泥路面历久弥新,免维护,建成费用较低。但行车噪音大,不适宜高速行驶。沥青路面平整舒适,适合高速公路,且施工快捷方便。但需要频繁养护,耐久性较差。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适应现代高速出行的需求,沥青路面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在人烟稀少的广袤乡村,以及贫瘠的西部地区,水泥路面的独特优势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的道路,这是方方面面的考量。

日本是个岛国,面积仅有我国的1/25,却有超过98%的道路使用沥青铺设。其高额的进口成本并不会阻碍岛民对沥青道路的偏爱——岛屿多雨,沥青路面排水便利,免疫盐分侵蚀;工艺简便,施工和养护方便快捷。

对岛国而言,沥青路刚好契合其湿润多雨的气候特点。

相较之下,美国广袤的国土上,沥青路的铺设率仅为63%。那并不能说明美国的道路建设落后。

事实上,美国西部广大地区气候干燥,水泥混凝土路面更经久耐用。西部牛仔骑马奔腾,水泥路面足以承受蹄击。干旱沙漠中,水泥路面也不怕风沙侵蚀。

对辽阔的美利坚而言,水泥路是它的最佳选择。

相比之下,当年的中国由于经济欠发达,大规模使用水泥混凝土铺路以减少成本支出。

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如今,我国新建高速公路也已几乎全部采用沥青路面。

现有公路中,沥青路面里程比重也已超过五成,大大提高了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过去难以想象的高速公路网,如今已近万公里。站在经济快速崛起的中国,选择沥青路面也变得水到渠成。

一个国家的气候地形,直接影响着其道路建设的选择。日本多雨湿润的气候以及复杂的地形地貌,要求道路具备强大的排水能力。这也是沥青路大量使用的重要原因。

相反,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水泥路就成为必然选择。如今中国已经具备道路现代化的经济实力,沥青路面将逐步普及到更多地区。

结语

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推动,方能走向繁荣富强。

中日两国虽然起点不同,但都在朝着现代化的道路不断前进。相较于简单的比较,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借鉴彼此经验。

在道路建设面前,我们任重而道远。但绝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安于现状,我们需要继续考量国情,因地制宜,为老百姓选择最经济、安全、舒适的道路。

所以,中国的铺路技术真的比不上日本吗?想必大家内心都已经有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日本   公路   公路建设   沥青   路面   中国   气候   水泥   道路   我国   沥青路面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