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学者于蒙古发现突厥石碑,碑文内容证实:大唐果真强大到可怕

1899年,一位俄国学者在蒙古国发现了一块突厥石碑,这块石碑记载了突厥国与大唐两国之间的一些关系,亦是突厥与大唐两国之间友好往来的见证。

此外,碑文上的内容还证实了大唐盛世确实强大到令人感到可怕。

阙特勤碑

这块石碑被称为《阙特勤碑》,通身由整块的大理石镌刻而成,高度为375厘米,东西两边的底部宽度为132厘米,南北宽度为46厘米。

《阙特勤碑》可以说是一块“神奇”的墓碑,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突厥石碑上面一共刻了两种文字,细细品来,这两种文字甚至还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意思,其中的内容说是大相庭径也毫不为过。

这块石碑上面刻了汉文和古代突厥文两种语言,其中有一面还是唐朝皇帝李隆基派人去刻的,碑文字体为隶书,一共有十四行,另外的三面是阙特勤的兄长毗伽可汗所刻,碑文的主要内容是为了纪念突厥的重要人物阙特勤。

在石碑上,古代的突厥文主要是刻在大、小的石碑上,一共刻了有66行,其中东面的大碑刻了40行,南北两面的小碑各刻了13行,分别为碑文的开头和结语部分。

此外,东面的石碑上方还刻着一幅山羊线图,顶部是一幅母狼给婴儿喂奶的画面。

最开始的时候,这块石碑是被立在一块石龟背上面的,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石龟被毁,这块石碑又被重新立在了一块花岗岩的底座上。

中国学者岑仲勉、韩儒林等人也对这块石碑作过相关的介绍,突厥史学家芮传明首次将石碑上的突厥文翻译为汉文。

有学者认为,石碑上的突厥文与汉文的内容并不一致。

若是了解过突厥历史的人,对阙特勤这个名字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后东突厥创始人骨咄禄的儿子,毗伽可汗的弟弟。

关于阙特勤碑这几个字的含义,有学者解释,“阙”表示人名,其全名为阿史那·阙,而“特勤”则是突厥贵族的一个称号。

唐玄宗731年,阿史那·阙因病逝世,唐玄宗为表示两国友好,在派人前往吊唁的同时,还指派了工匠前往协助突厥立碑,甚至亲自撰写了一部分碑文。

在关于碑文的内容上,唐玄宗先是提及了大唐与突厥两国之间的关系,再到后来,唐玄宗的话语中还占了一些便宜,将阿史那·阙认作了儿子,写道“爰逮朕躬,结为父子”。

这对父子关系在建立之后,突厥与大唐的边境也和睦了好些年。

唐玄宗表示,自己对阿史那·阙的感情就如同父亲对儿子是一样的,如今儿子病逝,唐玄宗感到非常悲伤,这才写了碑文。

早在隋朝时期,作为匈奴其中一个分支的突厥就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那时突厥还曾与隋朝共同联手,解决了许多东北部落之间的冲突问题。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两国之间一直默契地维护着一种和平的关系。

唐朝早期的时候,李渊皇帝的兵力主要都用于对付一些顽固的藩王势力,日益自负的突厥亦在此刻趁虚而入,在大唐边境频频骚扰战士和百姓。

直到唐太宗彻底征服了周边的这些游牧民族之后,才算暂时解决了突厥的侵扰问题。

虽说突厥对于大唐一直贼心不死,但历史上也有过几次著名的突厥相帮事件。

一次是李世民与薛举父子之间的战争,那时候多亏是突厥势力的帮助,才让李世民反败为胜。

还有一次突厥帮助李世民大破河东刘武周和凉州李轨,使得唐朝终于完成了版块的统一。

虽说唐朝皇帝对于突厥的怀柔政策是正确的,但一直以来,除了突厥之外,像吐蕃、契丹这样的少数民族内部也经常发生混乱。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民族都对大唐虎视眈眈,因此大唐的政权一直以来都不是非常稳定。

突厥并不像大唐那般讲究礼义廉耻,在这些少数民族的认知当中,谁有实力,谁的拳头最硬,谁就可以称霸为王。

就拿阙特勤来说,他便曾经为了皇权,亲手杀了自己的堂弟,而后才让亲哥哥坐上了可汗的宝座。

阙特勤是突厥创始人骨咄禄的儿子,本来按照一般的礼法来说,父亲去世以后,一般都是由儿子来继承皇位。

骨咄禄去世之时,阙特勤及其兄长的年纪还十分幼小,突厥的臣民自然也不愿拥戴这样的稚子成为新王。

骨咄禄去世之后,最终由骨咄禄的弟弟,也就是阙特勤的叔叔默啜可汗来继承权力。

在默啜可汗死后,阙特勤就直接杀掉了默啜的儿子匐俱,而后拥立自己的哥哥即位,这也就是后来的毗伽可汗。

毗伽可汗之所以能坐上大汗之位,阙特勤可谓是功不可没。

难得的是,在突厥内部割据不断的混乱关系中,阙特勤与毗伽可汗兄弟俩人的关系十分亲密,甚至于两人对谁坐上可汗的位置都可以不看重。

在阙特勤的主张下,突厥和大唐之间的关系才终于得到了缓慢的修复,两国重修旧好,突厥甚至愿意尊称唐玄宗为父,边境的百姓也重新过上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大唐的强大究竟有多可怕

《阙特勤碑》上只刻了一面汉字,几乎通篇都在描写突厥和大唐之间的交往是正确的决定,周围的百姓因此安居乐业,还有不少话语是对阙特勤的赞美之词。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石碑最多也是双面刻字,像阙特勤碑这样四面都刻有文字也是一种十分有意思的情况。

不可否认的是,为阙特勤立碑的毗伽可汗是非常疼爱他这个弟弟的,大概是毗伽可汗太过思念阙特勤了,因此就将自己那些说不尽的想念和话语都刻在了这块石碑上。

但从另外三面用突厥文刻下的碑文看来,突厥却并非如其表面所表现出来的那般,愿意真心尊李隆基为父,甚至心甘情愿地对大唐俯首称臣。

一般人若是被大唐皇帝认作干儿子,那可是莫大的荣幸,但对于毗伽可汗和阙特勤来说,却并非这样认为。

毗伽可汗认为唐朝的存在,限制了突厥部落的发展。

早在唐太宗年间,唐朝的经济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了随时面对来自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威胁,甚至在军事方面也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北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当然更主要的是突厥内部也时不时地出现一些混乱,这也使得突厥的一些民族和中原达到了进一步的融合。

从历史上相关的记载不难发现,突厥和汉族之间的交易也在此刻变得愈发频繁,突厥人民经常用他们的羊、马等农畜产品来换取中原的锦绢等物品,这足以说明,突厥人民对中原的文化也是相当热爱的。

唐玄宗统治时期,部分突厥贵族时常进行叛唐分裂活动,这些人将矛头直指大唐王朝,强迫大量的平民百姓为奴隶,对北方的诸多小部落都进行了野蛮的烧杀抢掠。

由于广大的突厥人民反对这场分裂活动,这群贵族们遭到了回绝、思结等部落的群起而攻之,最终使得突厥无法再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

紧接着毗伽可汗还在石碑上写道,“他们用甜蜜的话语、华丽的宝物诱惑突厥人民......凡住近处的给好的礼物......”

毗伽可汗一边说大唐王朝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一边又说汉人赠送给了突厥大量的金银财宝。

在现实面前,毗伽可汗是矛盾的。

唐朝初定天下以后,对于突厥的礼遇是十分厚重的。

每当突厥的可汗或者使臣来唐朝访问之时,唐朝的皇帝都用最高的礼数来接待,这足以显示唐朝对突厥的高度重视与恭敬之心。

为了巩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甚至还采用了和亲的策略,以换取人民百姓和谐安定的生产环境。

突厥民族所在的地区,因为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历来被人们看作是苦寒之地,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并不像中原的百姓那般能够自给自足,一年到头的日子完全就是靠天吃饭。

天气好的时候,突厥民族便是“家财万贯”,牛羊成群,一旦天气变冷了,随着暴风雪的到来,突厥民族的牛羊就会被冻死,一年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财富都在一夜之间被毁于一旦。

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通过掠夺汉人的资源才得以安然度过寒冬。

因为这个原因,突厥民族一直向往着中原这种舒适安逸的生活形态,毗伽可汗的话音也基本上都是这一层意思,而在此之前,不少匈奴人也表达过类似毗伽可汗的这一层意思。

唐朝在和突厥民族进行贸易的同时,不少突厥的贵族还口不对心地说着中原的丝绸比不上他们的皮毛、中原的美食比不上他们的羊肉这样的话语。

在毗伽可汗看来,唐人送过来的这些东西都是诱惑人心的“糖衣炮弹”,这些物品都让突厥的百姓变得软弱无力的同时,还失去了他们的斗志。

这也怪不得毗伽可汗会说出这样愤怒的话语,“他们就这样被教唆了,无知的人听信了那些话,走近了汉人,于是死了许多人。”

除此之外,毗伽可汗还哀叹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大唐的奸诈诡谲才被分裂和覆灭的。

毗伽可汗在石碑上写道,“由于唐人的奸诈和欺骗,由于他们的引诱,由于他们使兄弟反目成仇,由于他们使官民不和,突厥人民因此丧失了成为国家的国家,高贵的男儿成为了唐人的奴隶,清白的姑娘成为了女婢......”

关于突厥的这段历史还得从隋王朝开始说起。

隋王朝时期,突厥因为自身内部的矛盾,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隋文帝趁机拉拢了其中一方,使东突厥可汗向隋俯首称臣,东突厥地区就这样成为隋王朝的郡县,一直被控制到唐玄宗时期。

在前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突厥的存在对于唐王朝来说,始终都是一颗巨大的毒瘤。

突厥在北方的一系列活动,对边境的百姓是一种威胁,对唐朝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

当时李世民就是利用了东突厥两位可汗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分化了两位突厥可汗的关系。

唐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兵强马壮,同时还大胆任用了许多善战的少数民族的将领,在经济、人才、军事等全方位的发展下,李世民出动了十万大军,最终平定了东突厥这个祸患。

毗伽可汗的通篇碑文都在表达对大唐王朝的异议和不满,这些文字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唐王朝的实力果然强大到十分可怕,他在碑文上警告自己的子孙后代,一定要记住亡国之痛。

因为慑于唐朝的实力,他只能用中原人都不认识的突厥文来刻下这些文字,尽显两面人的本色。

相对于其他类似毗伽可汗碑的内容来说,阙特勤碑之所以如此出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碑面上的突厥文字丰富,且至今为止一直保持着较为清晰的字迹。

再者,在至今发现的世界各地的石碑当中,阙特勤碑堪称为一个特殊的存在。

毗伽可汗写下阙特勤碑时的情绪应该是别扭的。

在当时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中,毗伽可汗并不愿意臣服于大唐强盛的实力之下,然而却不得不成为唐朝的臣属。

在这样无奈的情况下,毗伽可汗也只能利用自己弟弟的死亡来煽动突厥人民的情绪,但又恐上位者发现自己那些不轨的小心思,因此只得用突厥文来确认自己的地位。

参考资料:

【1】来自 陈红彦主编.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 1[M]. 2017:《阙特勤碑》

【2】来自 耿世民著. 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 2005:《阙特勤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大唐   突厥   碑文   石碑   东突   俄国   蒙古   王朝   可汗   中原   特勤   唐朝   学者   可怕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