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奇特的忘年恋:名人娶了女儿的闺蜜为妻,两人相差28岁

#暑期创作大赛#在民国历史上,熊希龄无疑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传奇人物。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和实业家,曾当选为北洋政府的第四任国务总理。

除此之外,熊希龄身上还有一个颇为奇特的标签,那就是“忘年恋”。他在65岁那年迎娶了名满金陵的才女毛彦文,二人的年龄相差了28岁!

可以说,熊、毛二人的爱情是民国最奇特的忘年恋,他们成就了近代婚恋史上的一段佳话。

其实熊希龄一生结过三次婚,他的第一位夫人姓廖,第二位夫人朱其慧当时是平民教育家,很能干,第三位夫人就是毛彦文。

毛彦文小名月仙,号海伦,1898年生于浙江江山县。其父毛华东是清末秀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毛彦文从小就得到读书求学的机会。

在杭州女子师范读书时,17岁的毛彦文反抗包办婚姻,在新婚之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逃婚。

她于1920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科,出任女权运动同盟会主席。第二年转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当时有“金女大美貌青年”之称。

毛彦文之所以反对包办婚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早有心有所属,她的心上人就是表哥朱君毅,但他们的感情经历也颇为奇特。

朱君毅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归来后的第二年,忽然给朱君毅写了一封退婚信,理由有三:一是近亲不能结婚,二是两人之间的感情并非真正的爱情;三是双方性格不合。

毛彦文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但表哥决心已定,两人闹得很不愉快,甚至双方家长都出面了。最后还是由熊希龄夫人朱其慧女士出面,召集南京一些教育界人士开会,当众宣布朱、毛二人解除婚约。

1925年,尚未从情变中走出来的毛彦文,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在江苏一中任教。与此同时,她还是浙江《民报》主笔,文字犀利,在当时小有名气。

但教师兼主笔的工作并没有做多久,毛彦文就收拾行囊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了。

通过数年苦读,毛彦文获得硕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任上海复旦大学训育主任、暨南大学教授。

这时候,朱其慧已因病去世,只留下她与熊希龄所生的女儿熊芷。朱其慧有个侄女名叫朱曦,与熊芷年龄相仿、感情很深,二人经常同行同止。

毛彦文与熊芷正好是关系特别好的同班同学,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闺蜜”。有一次毛彦文去熊芷家中玩,偶遇熊希龄,却因此成就了一桩令人称奇的姻缘。

这时候毛彦文已经三十好几了,仍是孑然一身。虽然有个叫吴宓的才子(也是朱君毅的同学)热烈地追求毛彦文,但她并没有接受。

熊芷、朱曦非常欣赏毛彦文的学识、人品、性情,竟异想天开,极力撮合毛彦文与熊希龄走到一起。

一开始毛彦文是无法接受的,毕竟她一直称熊希龄为“伯伯”,二人年龄也相差了28岁,更何况她也曾打定主意孤独终生,不再谈情说爱。

然而感情就是这么奇妙,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熊希龄越来越喜欢毛彦文,而毛彦文逐渐接受了熊希龄。

二人定情之日,熊希龄高兴地写下定情曲:“我欲寻求新生命,唯有精神奋斗。渐转远,春回枯柳,楼外江山如此好,有神针细把鸳鸯绣。黄浦歇,共携手,天作合,得佳偶!”

(熊希龄、毛彦文夫妇)

为了讨得毛彦文的欢心,他还主动剃去了蓄了二十年的胡须。

1935年2月9日,熊希龄与毛彦文在上海莫尔教堂举行婚礼。新郎蓝袍黑马褂,容光焕发;新娘则戴珠冠披白纱,衣白缎礼服,着高跟灰色鞋,林架金丝眼镜,仪态万千。

参加婚礼的有吴铁城、许世英、梅兰芳等名流,贵宾达千人以上。虽说老翁熊希龄娶了女儿的闺蜜为妻,但在各种新思想蓬勃兴起的民国时期,这桩忘年恋反而得到人们的称颂。

现场有一副非常有趣的贺喜对联是:“旧同学成新伯母,老年伯作大姐夫。”

1935年后,毛彦文教授继承丈夫事业,出任香山慈幼院院长。

1937年,熊希龄以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的身份,偕夫人毛彦文,代表中国前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席国际禁贩妇孺会议。

会议期间,他们积极宣传介绍中国的慈善救济事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等他们归国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国内已是烽火连天,他俩立即动员上海工商界救济伤兵难民,开办了四个伤兵医院、八个难民收容所,受治伤兵六千余人,收容难民两万多名,为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南京沦陷后,熊希龄夫妇奔赴香港,打算绕道去长沙办香山慈幼院分院。

万万没想到的是,熊希龄竟然在香港突患中风,于12月25日病逝,这让毛彦文悲痛欲绝。

著名作家许地山和夫人周侯松得知这一消处,把毛彦文接到家中,安慰她并协助安排丧葬事宜,后由蔡元培书写墓碑,将熊希龄安葬在香港华人坟场。

毛彦文虽然遭受这个打击,仍不忘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在抗战十分困难时仍在四川万县设香山慈幼院分院,收容五千多流浪儿童及学生,直至抗战胜利后香山慈幼院迁回北京城。

1946年,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大”,毛彦文当选为“国大”代表,但不幸忽患肩胛瘤,遵从医嘱去美国治疗。

病愈后,她于1950年受聘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担任历史系副教授。

1962年,已从西雅图大学离职的毛彦文前往台湾定居,在台北一所专科学校任教。

1992年5月,在毛彦文提出申请、中央统战部办公厅的帮助下,熊希龄的遗骨得以从香港归葬位于北京香山的熊家墓园,终于了却了毛彦文五十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1999年10月3日,毛彦文在台北逝世,享年101岁。

参考资料:《熊希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熊希龄与教育慈善事业》(湖南教育出版社)、《维新·济世·救亡:纪念熊希龄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奇特   西雅图   香山   金陵   主笔   江山   伤兵   南京   难民   美国   中国   民国   夫人   名人   女儿   感情   女子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