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独家专访 - “十个勤天”赵小童&王一珩: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爱上“种地”

8月18日,首届“新国潮·新文创·新消费”文化展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行。因参加劳作纪实互动节目被大众熟知的“十个勤天”两位成员赵小童、王一珩来到深圳会展中心现场,参与推广“新国潮·新文创·新消费”文化展览会。

当天,“十个勤天”成员赵小童、王一珩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独家专访。关于“新国潮”、“新农人”以及年轻人种地这件事,两位少年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悟?

视频加载中...

读特新闻记者:在“新国潮”文展会现场感受如何?

赵小童&王一珩:大家真的很热情,很6。

赵小童:没想到有这么多来深圳支持我们的“禾伙人”朋友们。我们知道这个展区做的特别好,很多展位都来自不同城市,还有不同的设计群体在做很多新的文创产品,我还蛮好奇的。

王一珩:想学习一下人家怎么弄文创产品。

读特新闻记者:你们认为什么是“国潮”?

王一珩:“国潮”就是根据各个地方独有的文化去做一个新的东西,学习过去,结合现在,创造未来。

赵小童:字面意思就是“国家的潮流”,是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自己的文化印记。

读特新闻记者:喜欢什么样的“国潮”产品?

赵小童:我偏好文具类的“国潮”产品。我用的很多笔记本上都会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且每一页都是不一样的,每次写东西或者翻开都有不一样的惊喜。尤其是带有“国潮”元素的书签,用起来很舒服很开心。

王一珩:我平常喜欢看一看“国潮风”的衣服和鞋子。最近我看到一个鞋子,我忘了叫什么牌子了,它是带星星图案的,会把茶叶放在 logo里,鞋子一侧就有水在里面流动,还会有茶的颜色,我觉得结合得很好看,也很帅。

读特新闻记者:你们认为“新国潮”“新”在何处?

赵小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比如我们可以把很多壁画或者陶瓷上的图案提取出来,和当下的时尚相结合,但是保证创新不离开根。同时当我们去传承的时候,也不是一味地“守旧”,所以要做一个平衡。“新国潮”的“新”体现在这个地方。

读特新闻记者:在个人创作或发展上会融入“国潮”的内容吗?

王一珩:我想跟少熙(“十个勤天”成员陈少熙)弄一首歌,他是学昆曲的,以后在外面演出也想用新的形式去融合,但这个想法还没有实现,因为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读特新闻记者:“十个勤天”怎么和“新国潮”联系起来?

赵小童:我觉得联系还挺巧妙的。农业是传统行业,我们通过“新农人”的身份,想为传统农业焕发不一样的生机。“新国潮”将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元素拿出来,通过新想法和新创意,将其融合到当下的文化当中,所以我觉得还是蛮像的。

王一珩:我们参加节目的时候也自己做过一些文创。当时我们把地里的种子和亲手劈的竹子相结合,做了一个小麦盆栽的竹筒,叫《小麦宝宝历险记》。做第二代版本的时候,我把竹筒切成一半,放了一个透明的亚克力板,就可以看到根系的生长,相当于做了一个小型的文创产品。类似于这样的点子,我觉得土地里有很多东西可以去创新、去创造,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读特新闻记者:很多深圳年轻人喜欢穿汉服,你们对这类“国潮”有什么看法?

赵小童:非常潮流。很多传统的汉服穿起来相对正式一点,但我看现在大家穿的汉服会偏向日常的服装,实用性更强,穿起来更舒适、更方便,各方面都平衡了很多。大家在享受这种文化的同时,也不用去考虑穿戴方不方便,或者担心穿到街上会被不一样的眼光看待,现在的汉服更趋近于当下的文化,所以是一个很好的融合。

读特新闻记者:你们想尝试穿汉服吗?

赵小童&王一珩:没有穿过,但是很想试一下。

读特新闻记者:当时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参加《种地吧》?

赵小童:我当时刚大学毕业,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对于我们演员来说,这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特别好的机会。我当时没有接触过太多的农业,就是干过挖土豆,或者帮忙锄草这种比较表面的事情,但200天的时间里沉浸式地在地里干活,这不仅是一种体验,我还把它当做了一种生活。其中的很多经历和友谊,包括我认识结交了这么多朋友,对于我今后的作品创作或者人物塑造来说都是一笔特别宝贵的财富,所以我是特别开心地想参与,特别主动去参与的。

王一珩:当时是公司的一个姐姐跟我说有这个节目,问我想不想去,我说想试一试。因为我是内蒙古的,家里有牧场养牛羊,小时候跟姥姥姥爷在山上也生活了一段时间,所以我心里就想,虽然我只有牧业相关的体验,但是不是种地也有点天赋,也能试一试。当时就去面试,然后参加了这档节目。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幸运的机会,让我学习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很多技能,就像学挖掘机,如果没有这个节目,我可能这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接触和经历。200多天的时间越往后其实越像在生活,是每天都在自己家的一种舒服的状态。我本来是做音乐的,这段经历也丰富了我很多很多音乐上的灵感。跟9位哥哥在一起的这半年也给我的18岁泼上了一桶五颜六色的颜料,是这辈子都难忘的一个回忆。

读特新闻记者:有报道提到一珩你刚去面试的时候没有被选上,但你反过来安慰节目组,后来导演又把你拉进来了?

王一珩:这是我参加的第一档综艺,我其实也不知道面试应该是怎么样的,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也就没有多想。我觉得我不合适那也没办法,我也不给人家添麻烦,所以就和节目组说没事,我觉得反正心态乐观点好。

读特新闻记者:听说小童参加节目前考了很多证?

赵小童:考的倒不多,但是我有一个农艺师的证。当时知道来这个节目的时候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我觉得既然来了,肯定要提前了解,不能一无所知地去,实践经历是来不及了,所以我想补充一下理论方面的知识,就去上了一些农业相关的网课,考试之后也算有了一个结业证。

读特新闻记者:你们怎么看待自己“火了”这件事情?

赵小童:说实话真没觉得火,反而感觉是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网友。并不是说我们在线下都认识每个人,但是我们能保持一个互相成长、互相陪伴的关系。大家能看到我们的变化,我们也会接收很多“禾伙人”的信息,看到他们也在慢慢变好,所以我们也是双向奔赴,很开心。

王一珩: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会越来越好地走下去。

读特新闻记者:有观众把《种地吧》当作职场观察,你们觉得自己在职场中是什么角色?

赵小童:还是保安?

王一珩:还是保安,保卫一方平安。

赵小童:我可能是现在很多职场新人的写照吧。我也是初入职场,对这行没有太多了解,但是特别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我觉得这是我的性格,如果我在职场里可能会偏向于这样。

读特新闻记者:下一季你们想挑战什么角色或者事情?

赵小童:当“董事长”?你得想当大哥(“十个勤天”成员蒋敦豪)啊?

王一珩:对,当“董事长”。开玩笑的哈哈。我想尝试一些更高科技的农机或者工作原理吧。我们杀青之后我就回了内蒙古。一个我的长辈同时也是一个跳街舞的叔叔给我看了他做的水培农场,我俩就聊上了,平常我俩是不可能聊天的。他做的是一种梯形水培,根茎是暴露在空气外的,有定时喷灌,占地面积很小,最近刚搭好棚子。我们聊天的内容突然就有了挂钩,而且我看到了很高科技、很先进的种植方式,我觉得大家能试一试的话也是挺好的。

读特新闻记者:那小童参加节目后有什么感受?

赵小童:我还特意回了山东。其实我们山东的农业文化非常深厚,尤其是寿光的蔬菜种植,之前高铁路过的时候,我太好奇了,我就下去看。之前感觉好像跟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但参加节目后突然一下感觉看到了自己的行业一样,我就特别好奇地去问他们,然后发现他们大棚搭建和相应的系统都做的很完备,感觉农业真的是进了一大步。我们之前都是偏手工方面的工作,比如手工搭建或者人力付出,但我现在看到的农业更多是科技化现代化的农业,通过我们自身的经历再看外面的世界,能很直接感受到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读特新闻记者:很多人看《种地吧》除了看到“种地”,还看到了“兄弟”。你们在节目中是怎么相处的?把大家互相当成兄弟还是职场合伙人?

赵小童&王一珩:肯定是兄弟。

赵小童:我觉得导演组挑这10个人挑得特别好,大家不管性格怎么样,真的都是特别善良真诚的人。我们很多时候相处起来就是直来直往,如果觉得哪个地方不太妥,或者需要我们更多地去交流和沟通的时候,我们会直接提出来,这样的一个相处方式其实是最好的、最舒服的。有问题直接说出来,不会憋在心里导致有隔阂和矛盾产生。相处的经历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小摩擦,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感情。

王一珩:人是人,事是事。

赵小童:对,对事不对人。经过很多沟通以后才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也更加了解我们的多面性,所以大家相处起来就是越来越踏实,越来越没有戒备,就像三哥(“十个勤天”成员李耕耘)说的“全盘托出”,大家太了解彼此了,反正啥德行都知道了哈哈。

读特新闻记者:遇到问题的时候“十个勤天”会直接讨论吗?

王一珩:直接开会讨论。我们越往后越相处成家人、兄弟、哥们,完全没有放不下面子之类乱七八糟的事。有摩擦是正常的,反而没有摩擦是最可怕的,勾心斗角那太可怕了。

赵小童:到后面就是心有灵犀,我们说完话之后一个眼神就觉得懂了,不需要用很多言语去沟通,就像“有意见?咱聊聊?”主打一个真实,跟我们节目性质一样,就是真实。

读特新闻记者:用一个词来形容“十个勤天”成员的性格?

赵小童&王一珩:6。

赵小童:6是一个特别多元化的数字表达,就像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是单一的,他们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只是愿意在生活中表现出其中一面,但是像我和三哥做演员时就需要去挑战不同的角色,挑战不同角色的多面性,其实大家的性格也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我觉得太狭隘了,涵盖不过来,一个6我觉得够了,足矣。

读特新闻记者:“十个勤天”很年轻,粉丝和节目观众也很年轻。你们想通过节目给年轻人传递什么信息?

赵小童:观众里还是会有一些中年人群体,我妈妈和我姥姥就看,身边同事也看。我觉得传达的第一点是很多在传统农业的老一辈看到了,这孩子是真干,他愿意去了解一下农业,也看到了我们现在作为“新农人”的决心,我们希望给传统农业赋予新的生机。第二点是年轻人也发现我们确实在踏踏实实种地,凡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从播种到收获正好200天,这个过程大家也是一步一步跟过来的,所以很多年轻的“禾伙人”们看完之后心态也会放平,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天道酬勤。

王一珩:我妈妈也看这个节目。其实我们是想让大家了解到现在的种地并不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事情。我参加节目前也以为会很累,到了之后就拿锄头在地里干活,后面见识到了高科技的现代农业设备,比如说我们去过一个自动化的大棚,里面特别干净也特别先进,他们用手机控制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在手机上摁几下就完事了,很方便、很震惊、很震撼,当时我就见识到了不一样的种地方式,颠覆了我之前的观念。

赵小童:最直接的一个信息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回报。我们播种,照顾这些植物,一步一步走到最后是有收获的。做其他事情也一样,学业和事业都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读特新闻记者:怎么看待年轻人种地?

王一珩:其实有很多年轻人都是“新农人”,像我们种地的老师们都很年轻。

赵小童:大家都在不断地创新。传统农业的一个弊端可能是经济效益没那么高,所以现在国家也在鼓励集约化农业或者立体化农业。比如我们用10亩地去种水稻创造的是一个经济收益的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添加不同的经济产物,去养殖或者做畜牧,能让10亩地整体的价值最大化,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地尝试。我们在节目里也认识了很多在做农业的00后,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肯定也想让这个行业焕发更多的生机,有更多的可能性,这样才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投入到这个行业当中。

读特新闻记者:“种地”的生活里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赵小童:太多难忘的事儿了。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我过生日的时候,当时是人生第一次卡着零点过,所有人一下子给了我一个惊喜,他们还演了一出戏,有点前戏铺垫了一下。很多朋友会卡零点给我发生日祝福,但是卡零点给我过生日是人生中第一次,这个确实很难忘。

王一珩:我太多难忘的事儿了,比如搬肥料、搬玫瑰花。其实这半年来每天都挺难忘的,每天都有不同的事儿、好玩的事儿、难忘的事儿,我也在慢慢地成长,像三哥教了我很多做事情上的规划,二哥(“十个勤天”成员鹭卓)教会我不给大家添麻烦。和大家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挺难忘的,单挑一个事情出来说的话,感觉其他还真有点难以割舍。

读特新闻记者:“种地”这段经历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改变?

赵小童:我对自己的认知比较清晰,很早的时候就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这段经历让我更有底气去做出很多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这200天的时间里,我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去创作,我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自由,也是因为有这个机会能让我有这样的体验,所以我觉得没改变我什么,反倒是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王一珩:我变得更有耐心,没以前那么急了,很多事情会放慢去想。我最大的收获其实是音乐上的灵感。之前的灵感和内容都比较单一,200天后我的灵感真的丰富了很多,旋律和歌词变得更加有生活气息,因为确实是有了生活之后才有更多的创作内容。我现在每天写词都很轻松,参加节目前半天憋不出一个字,现在就是灵感上的一个大爆发。

读特新闻记者:“十个勤天”成为“新农人”后,你们的“新”体现在哪方面?

王一珩:我对“新”的理解是想法和创意相结合的“新”。我们有一个基本的事情,然后再去融合其他方面的内容,说的可能有点抽象。

赵小童: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们10个人来自不同的行业,能把自己行业内比较擅长的事融入到农业当中。比如我们做出来一个农产品,我们就可以自己设计包装,像李导(“十个勤天”成员李昊)特别会拍片,他可以拍摄一个宣传片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和关注这个农产品,再就是一博(“十个勤天”成员赵一博)可能比较擅长统筹规划,他可以负责电话联系一些售卖渠道。我们不仅关注种植,在生产销售、产品宣传上都有一些新的想法。大家在各行各业里也有朋友一起帮忙,让农业更多元化,我们可以让中间的过程更丰富、更有趣,有更多玩法。

读特新闻记者:在助农带货直播的过程中有什么新想法?

赵小童:我们做助农带货直播是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当地滞销的农产品,或者是一些没有得到大家关注的好产品。我们在做助农带货直播之前也做了很多攻略和资料准备。第一是选品,像当地想让我们帮忙带货的特色农产品或者滞销农产品,我们一定先去品尝一下,自己试一试。我们会做一个表格,然后不含任何人情世故的去打分,好吃就好吃,不好吃就不好吃。后面再去了解当地的文化,看如何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把这个农产品更好地介绍给大家,也顺便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的美食和文化。

读特新闻记者:助农带货直播有什么“个人绝技”?

王一珩:我是气氛组,气氛特别到位。

赵小童:我就负责试吃。我觉得我对美食还是有一定的独特见解,所以我对怎么去讲解和售卖会比较清楚。

读特新闻记者:还有什么想尝试的事情?

王一珩:我想尝试一些想法上的创新,比如说在最后出售的时候,想一些好的点子让产品变得更有趣,让人们更想得到这个产品,就是在宣传上的想法比较多。

赵小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我们不仅可以种植单个品种,还可能会尝试更多的科技或者种植类型,养殖不同种类的动物等等,希望通过自己的尝试研究出一个属于我们“十个勤天”的新模式。

读特新闻记者:《种地吧》第二季会做农家乐吗?

赵小童:其实现在还没确定第二季在哪拍或者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拍,大家都还在讨论。如果场地允许或者精力允许的话,我们肯定愿意更多人参与到拍摄当中,让大家更了解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和我们正在干的事情。

读特新闻记者:心目中的《种地吧》第二季是什么样的?

赵小童:我觉得会更加偏向科技现代化。

王一珩:八个字,“十个勤天”做大做强。

赵小童:确实要做大做强。第一季更偏向于我们去体验农业到底是什么样的,从头到尾的人力付出比较多。第二季我们肯定要考虑如何做大做强,如何去结合国家现在的扶持政策和补贴,推陈出新,让农业焕发新的生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小童   农人   新闻记者   专访   想法   年轻人   事情   成员   节目   农业   更多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