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最难造反的朝代,开国至灭亡,434次起义均未成功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说到我国历史上的百姓起义,大家首先会想到许多经典的事件,例如汉末的黄巾起义,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等。

这些起义有成功有失败,但过程都算得上是轰轰烈烈,在当时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纵观历朝历代,其中却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对外抗战节节败退,对内平反却是如鱼得水,即使底层百姓揭竿多达400多次,也没能掀起太大的水花,即使是灭朝,也是因为外族的入侵,而不是内部的叛乱。

(农民起义 绘画)

这个万中无一的特殊朝代便是宋朝,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背景朝代,一个对内战重拳出击,对外战唯唯诺诺的朝代。

众所周知,宋朝虽富,但手底下的军队战斗力实在是没法看,不然也不会被外族轮番欺辱掳掠,那这样的军力,又是如何能平定如此多次的内乱的呢?

一、兵力虽弱,胜在大权在握

宋朝的建立本身就就是一次成功的起义,宋太祖赵匡胤当初靠着手里的兵权,发动陈桥兵变从而坐上了皇位,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起义者”,没人比他更了解手握兵权的重要性。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坐稳皇位之后,赵匡胤第一件着手准备的事,便是收回兵权,将军力集中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防止将来有第二个“自己”出现,这才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

历史上皇帝收回手底大将兵权的事例并不少见,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但大都比较强硬,唯独赵匡胤是个例外。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并不是光靠嘴炮做到的,和字面上的轻松是两回事。对赵匡胤而言,杯酒释兵权其实也只是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赵匡胤影视图)

他的皇位说好听点是自己凭实力抢来的,说难听点,这就是得位不正,在伟光正方面是站不住脚的,要想后面能站稳脚跟,那他手底下那批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就不能说杀就杀,说动就动。

而地方上其他手握兵权的藩镇,虽然个个都是肥肉,随便削几个也是不错的,但“肥”就意味着实力强大,不是说动就能动的,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要翻车。

这一来二去,赵匡胤要想稳妥的把兵权握在自己手中,就只能采用温水煮青蛙的软手段,从细节入手,像剥竹笋一样一点点将兵权剥到自己手中,直到时机成熟之后,顺势而为,才有了这最后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自此开始,宋朝走上了一条重文抑武的道路。皇帝一步步将朝廷大臣和藩镇的势力削弱,把兵权牢牢握在手中,同时重用文官,大力发展文化,向民间灌输文化经济大于武力的思想,使得百姓排斥斗争。

正因如此,到了宋朝后期,即使朝廷的军队战力一再下滑,面对民间那些无组织、无纪律、无经验的起义者,也可以做到所向披靡,形成战力压制

二、经济的发展导致阶级压制

宋朝的军队实力虽然一直饱受诟病,但是正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宋朝的经济一路加速发展,一度站到了世界顶端,文化经济两开花,社会看起来一片繁荣,大有盛世之景。

(宋朝的繁荣景象)

然而这种经济上的发达,在封建社会不见得就是完全的好事。当真正的财富和权利只掌握在上层的贵族手中,底层的百姓能得到的只是一些“残羹冷炙”,阶级的压迫和分化就开始逐步加大。

盛世的表皮之下,富人与普通人之间早已横亘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上层阶级对下层人民的压迫也越发严重。

(宋朝贵族的生活)

与此同时,宋朝朝廷对地方财主又缺乏管制,导致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地方重税,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手里没钱也没权,只能任凭贵族鱼肉。

久而久之,底层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为了生存不得不站起来反抗。

(农民起义)

但是阶级的分化不仅夺走了他们的武器,也导致了人的异化,起义者就算有勇气反抗,也很难团结起来统一作战,最后只会被上层逐个击破,成不了太大气候。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有多达434次起义,却没有一次能成功的。

归根结底还是起义的规模太小,说是举兵造反,在朝廷眼里就和山匪作乱差不多,甚至可能连山匪都比不上,小孩子打打闹闹罢了。

不过话虽这么说,这几百次起义里也并非全都是反抗微弱的小群体作战。

正如《水浒传》里描写的梁山108条好汉一样,宋朝的造反者中不乏有能力、有组织的团体,能够以强大的号召力组成一定规模的军队,给朝廷和贵族们造成不小的困扰。

(《水浒传》108好汉)

到了这种时候,宋朝的重文抑武的政策就体现出其影响力了。老百姓历来被灌输了好好搞经济过好小日子的思想,对打打杀杀和造反之类的事情比较抵触,起义军就算有了一定势力,想要在民间扩大阵容也不容易,反而可能随时被举报、被出卖

如此一来,一支起义军要面对的威胁就是是方方面面的,上有朝廷官府的打压,下有同阶级的排挤和疏远,这起义搞起来可谓是地狱级别的难度。

斗争难度增加了,起义军内部的矛盾很快就会凸显出来,总有人想打退堂鼓,搞内讧。

等到起义军开始分裂时,官府的出手时机就到了,但是这个出手可不是起兵镇压,而是花钱收买,也即是招安

说到了招安,想必大家都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水浒传》里梁山泊众好汉的头领宋江

(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宋江)

宋江的能力不可谓不突出,手下的众兄弟也各个身怀绝技,但是结果呢?到了最后,宋江接受招安了,上官府转正去了,手底下的兄弟们能怎么办?各自收拾行李散伙了呗!

有读者觉得这是《水浒传》烂尾了,结局太憋屈,然而并不是,这恰恰是《水浒传》最厉害的一点:真实,以及对现实的讽刺

真实的宋朝起义就是这样,任凭你如何英雄热血,管你有多少绿林好汉,最后都躲不过现实的残酷和阶级的大山。

(草莽起义的底层人)

三、疆土范围决定打击力度

除了以上所说的两点之外,宋朝镇压起义还有一点“地利”上的优势,那就是疆土面积不大

(宋朝疆域图)

这个优势放到宋朝对外的战争上算是个耻辱,但是放到对内的斗争上就是件好事了,这一点还是颇具讽刺意味的。

(北宋时期的疆土面积)

如上所述,宋朝期间的起义军规模都不大,少则几人几户,多则数百数千,很少有能达到上万人规模的。

放在官府的正规军队面前,这点数量实在不够看,更不要说战斗力,比有过训练的官府军队可差远了——即使是在宋朝军队已经很拉垮的情况下

不过人少的优势也不是完全没有,那就是不好抓,一听到围捕的消息马上就能分批跑没影了,搜捕起来难度不小。

只可惜这唯一的优势放到了宋朝也是白给。因为宋朝的疆土实在不大,尤其是到了南宋之后,更是小得可怜

(南宋时期的疆土面积)

在这样的国土范围内,官府的正规军可以很快调动起来,不管你在哪里搞事,消息很快就能传到上面去,起义军这边浪花还没翻起来呢,官府的官兵就已经在路上了。

要是换作唐朝时期的疆土,最南边起义了,朝廷光传递消息就要跑个几天,等到消息传递到位了,还要传令调兵,行军出发,耽误下来又是不少时间。

有了这个时间差,起义者们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都有足够的余地,就算被围了也来得及撤退,等到正规军追击时再来一个兵分几路,天大地大,抓得了一个也抓不了全部。

另外,疆土面积太大,就意味着朝廷的军队需要分散在各地镇守边疆,防备外族入侵,所以没有办法很快集中力量调动大批部队,如果起义规模不大,往往都是先派点地方辖军去解决一下,打击力度不会大到哪去。

(百姓起义)

但宋朝疆土小,加上朝廷一直以来对反叛的忌惮,养的那点军队基本就用来对付内战了,说到打叛军立马就给你全军出击,打击力度自然不小。

而且宋朝朝廷主打一个灵活应对,能抓的先抓了杀鸡儆猴,实在抓不到的也不强求,直接贴个招安告示出来,反正朝廷有钱,多花点钱,许点官职,剩下的也能解决。

不要觉得招安这一招不靠谱,能被逼到揭竿而起的,说到底都是为生计所迫的底层人,大家不过求口饭吃,看到有钱拿有官当,需求能被满足之后,本受重文抑武风气熏陶的起义军们基本都会选择归顺。

(《水浒传》宋江台词)

这样一来,靠着这一套软硬兼施的手段,整个宋朝期间的起义都被掐灭在了摇篮里,自始至终没有成大气候的。

结语

不得不说,宋朝朝廷在如何对付内部斗争上还确实是领先世界几百年的,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过时,不少国家对雇佣兵的征用就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归根结底,一个朝代的存续关键不仅仅在于对内一方面,还在于对外的抵御和扩张。内部的百姓大多求的只是一个生活的安定,而外部的敌人要的则是你整个国家的资源,是最大的威胁。

(抗金战争的惨烈)

宋朝但凡是在抗金抗辽上多一些手段和硬气,不靠一味地避让和割地求和,或许后来的历史就是另一个模样了。

参考资料

杨瑞璟,仇志云.宋代农民起义再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9(12):

任新民.试论宋代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J].南京社会科学, 1995(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水浒传   起义者   杯酒释兵权   起义军   兵权   疆土   官府   宋朝   朝代   朝廷   军队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