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消散的家乐福,能否复制“胖东来神话”?

近日,“家乐福北京只剩2家店运营”的消息登上热搜。谁也未曾想到,曾被誉为“在华最具影响力企业之一”的家乐福,近年来遭遇了一波又一波闭店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从事商超业务的“胖东来”却屡次“出圈”,备受舆论好评。在中国的商超为何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现象?胖东来的路径又是否可以复制?

▲2022年3月31日,民众在中关村广场家乐福超市内的特价商品清仓区选购商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辉煌到落寞

作为大卖场模式的开创者,家乐福自1995年登陆中国后,一路高歌猛进、发展迅猛。巅峰时期,家乐福在中国门店总数达321家,销售额高达498亿元,一时间风光无限。随后几年,一批国际零售巨头如沃尔玛、麦德龙也陆续布局中国市场,并占据一席之地。

家乐福之所以能在上世纪90年代“横扫”中国,离不开当时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那时,外国零售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尤其是大卖场模式,对于90年代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模式新颖、品类齐全、价格实惠,自然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然而经过数十年发展,曾经如日中天的外国品牌超市,多半都以在华经营不善而告终。2019年,苏宁易购以48亿元人民币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2020年,德国零售商巨头麦德龙将中国80%股份卖给了北京物美;西班牙连锁超市集团DIA则是在华经营15年后,以退出中国市场为这段故事画上了句号。即便是自1996年以来一直在华经营的巨无霸沃尔玛,在价值6920亿美元的中国食品杂货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只有1.7%。

▲2022年6月25日,北京,山姆会员商店(石景山店)顾客盈门。(图片来自中新社)

外国超市在华“水土不服”

为什么诸多西方大型超市在中国总会水土不服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国品牌并没有做好本土化经营。中国人的购物习惯与欧美不同,举例来说,中国消费者通常会在一周内多次前往超市购买新鲜农产品,而不像西方人那样一次性购买整周所需。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当地专营新鲜农产品的连锁店,并喜欢那些提供生动购物体验的商店。来自欧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杰克•张指出:“外国零售商在营造店铺环境时可能缺乏人情味,这与本土文化背景不符。”

此外,随着电商和其他零售新业态的崛起,传统商超的客源被分流,也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从纯粹线下零售到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为代表的线上零售,再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当下,到店、到家、社区团购等零售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而家乐福直到2015年才推出网上商城,已是落后于人。

▲2021年1月31日,河南许昌,市民在胖东来时代广场选购新春饰品。临近春节,许昌市民开始选购春联、灯笼等新春饰品,准备过年。(图片来自中新社)

“新玩法”让零售商人气UP

不过,并非所有外国品牌商超都败走中国。近年来,以Costco、山姆为代表的会员制超市,开辟出一条充满人气的全新赛道。

这种业态兴起于欧美,选址多在远郊,因为那里拥有足够的停车位,也是城市中产的聚居区。该模式引入中国后,在本土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因而人气极高。例如,店铺选址不再局限于郊区,销售的食材更符合中国人偏好,既增加了牛腱、牛腩等国内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还有来自本土餐馆的快手菜。对于在华遭遇逆风的外国商超品牌来说,这是一条走得通的翻盘之路。

诞生于本土的中国商超,也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转型路径。在微博上,扎根河南的胖东来赢得了“中国最好的超市”之称,全国各地网友都知道它的大名,很多人也想一逛究竟。

胖东来的主打定位,就是提供周到的服务,例如购物车配备放大镜,供老年人阅读产品信息;生鲜区提供一次性手套,雨天则为顾客准备了一次性雨衣。这些细节并不会增加多少成本,却能牢牢抓住用户心理。胖东来老板怒斥“加班文化”,为员工提供高薪资、高福利的举措,也为许多顾客提供了“情绪价值”,形成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无论是像山姆会员店一样,在规模经济上做大做强;还是像胖东来一样,将周到的服务做到极致,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转型路径。如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适应本土化消费需求,是“家乐福们”所面临的共同考题。(完)

综合人民网、海外网、上游新闻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东来   家乐福   山姆   许昌   本土化   零售商   中国   辉煌   外国   神话   超市   模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