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口减半,我国将面临2大严重后果?甚至关系到华夏民族未来

你敢相信吗?虽然中国在如今依旧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按照隔壁印度的势头强劲,这称号恐怕即将不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和中国人口问题也成了世界关注的问题,有人拼命想要赶超,有人默默流下羡慕的口水。但是人口对于我们来说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中国的人口减少一半,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二胎甚至是三胎政策的落地,让人们意识到,我国的人口问题已经到了国家不得不出手的地步。我国现阶段人口数量仍居世界首位,但是状态却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稳固了。在新中国成立的50年间我国的人口从6亿一跃增长到了13亿,但是这几年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率曲线有低头的趋势。隔壁印度反倒是一鼓作气,低头加速,明显要与我们争个高下。甚至有专家都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印度的人口数量必将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首先,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对于60后和70后来说,你不让生,我也要生。对于80后来说孩子可生可不生。对于90后来说最好是不要生。对于00后来说,生他干啥,我们自己喝酒吃肉不香吗?其次,就是人们的生存压力着实太大了。夫妻二人上有老,中有房贷、车贷、各种贷,两人的收入紧紧巴巴只够家庭开销,如果下再有小,家庭收入很有可能会减少一半,生活成本也会陡然增加。鉴于此,人们自然不想生孩子了。有人推测过,如果按照这样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下去,那么我国的人口很快就会减少一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谁能想到,人口减少一半,我们的环境变好了、房价跳崖了、看病全凭我们心情了、学校也是想选哪里就选哪里了,甚至连老板也都变得慈眉善目了。如果人口减少一半,那么受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一些支柱性产业。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人口数量减少了,对房屋的刚性需求也会随之降低,房屋滞销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为了促进销售,房地产商跳崖式放血大促销也不是没可能的。同时,人口减少之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都将随之变好。人口少了对资源的消耗量就会随之降低。地球资源自然就得到了保护。另外汽车的使用数量自然会有所减少,尾气排放、温室效应等也会随之减少,我们的自然环境变好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人口数量少了,我们的劳动关系肯定是会变的更好。试想一下,如果人口少一半,同一个岗位的竞争者自然就会少很多,我们的就业压力就随之减少了。同时老板为了留住你,肯定会对你和颜悦色许多。不光如此,医院将不会像现在这么拥挤了,到时候想挂谁的号就挂谁的号,不光不用排队,还能享受更好的治疗。我们的寿命也将会被延长不少。孩子上学也将有更多的选择权了。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被分配到最好的教育资源,毕竟到了那个时候,学校能够招到多少学生还是一个未知数。诸如此类的利好还有很多,但是我也不得不供认不讳的说,人口减少是一把双刃剑,而且他的负面影响绝不亚于正面,为什么这么说呢?

人口减少一半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而且两面都很锋利。人口减少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享受权利,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假如我国的人口锐减一半,我国的人口红利肯定是会随之消失的。到了那时,劳动力的价格将会一路飙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会逐渐退出我国的历史舞台。诸如外卖、快递甚至是一些以人力劳动为主的代工厂行业,也将因为承担不起高额的人工费用而宣告破产。另外,人口多,就代表消费市场广阔。我国之所以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环境下,仍旧保持高速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国内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我们即使不出口,经济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人口减少一半之后,我们的消费群体自然就会减少不少。

这对于我国国内市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往好了说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往坏了说就是会阻碍我国的发展进程。人口问题有利有弊,增长速度太快与降低速度太快,都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想要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人口问题,关注点不应该是人口的增减,而是人口结果的优化,化解老龄化问题,保障适龄人群的权利,激发适育人群的生育欲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你们是否也认同这种观点呢?我们下期再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人口   我国   华夏   印度   双刃剑   自然环境   现阶段   劳动力   中国   隔壁   权利   民族   人口数量   自然   未来   产业   经济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