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人的寿命世界最长?或离不开这5大习惯,值得中国人学习

在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夏沫

编辑/夏沫

前言

刘阿姨最近像是着了魔,总是念叨老伴儿李叔叔,每天要少吃点,吃清淡点,吃个七分饱就行,饿一饿对身体好,每天做饭的菜色,也从顿顿有鱼有肉变成了清粥小菜。

而且她还收缴了李叔叔一整包熏制类半成品,像腊肉、腊肠这些想想就能“香掉舌头”的美味,纷纷与李叔叔“告别”,转头就进了邻居的肚子里。

李叔叔十分不解,老两口退休工资每月加起来大几千,家里一对儿女事业有成还孝顺,每周都是大包小包的往家里搬,怎么说家里也不像会缺自己一口吃的状况啊,况且老年人能吃是福,能吃不是证明了自己还没老去,身体特棒儿吗?

他试图拿廉颇的例子据理力争,想要换回自己的腊肉腊肠,但不等他学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被刘阿姨的一句“隔壁老张,因为顿顿吃太饱,伤到胃,确诊胃癌了!你还不长长心?”堵了回去。

李叔叔抗议失败,被迫加入了刘阿姨的养生小团队,但他还是不太相信,就因为顿顿吃太饱就能患癌症?

虽说,常言道: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但饮食真的是寿命长短的关键?中老年人能吃到底是不是福气?

研究发现:饭量减30%,或多活20年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揭秘饮食的健康机制,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联合威斯康大学,以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高达93%的恒河猴为研究对象,共同展开了为期20年的观察研究。

研究发现,平均寿命仅有20岁的恒河猴每日进食量若减少30%,最长寿命可达43岁,相当于延长了二十年寿命。而且,在长达20年的观察期里,控制食量的猴子,到了30岁也没有明显的衰老迹象,死亡率仅有13%。

但作为对照组,随意进食的猴子命就没有那么好了,死亡率是控制进食量猴子的3倍,高达37%

除此之外,2020年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饭量和寿命或存在一定联系。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卡拉·格林和约瑟夫·塔卡桥教授带领团队,于2020年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即热量限制、限时饮食与进食时机均对雄性小鼠寿命有正向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相较于无限制喂养的小鼠,单纯靠热量限制(即比常规饮食热量减少30%)就可以将雄性小鼠的寿命延长10%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试验人员在后续实验中,将条件进一步升级,改为对小鼠使用夜晚限时、热量限制的方式喂养,这一举措竟然将雄性小鼠的寿命延长了35%

实验条件的升级是因为研究人员想得知,饮食的昼夜节律是否会对小鼠寿命具有加成作用,如果只在夜晚喂食,正是小鼠新陈代谢活跃的时间段,就相当于人类只在大白天吃饭,而实验证明正确的进食时机对延长小鼠寿命有加成作用。

同时,研究团队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多个实验进行荟萃研究,多项实验结果均表明,假如每天的进食量减少30%,实验对象(蠕虫、苍蝇、小鼠、猴子等)便会更加长寿,也许这在人类身上也会有相同效果。

此外,2022年1月,发表在《eClinical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热量控制对人可能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该研究是关于饮食热量限制对非肥胖人群代谢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通过两个时间段(12个月与24个月)对年龄范围在21-50岁的数万名受试者进行12%的饮食热量限制,试验发现参与者的高血压和糖尿病风险均有所改善。

而在《柳叶刀》上也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经过12-24个月后,热量限制组的体重下降了8kg斤还多,脂肪量也同等下降了5kg。除此之外,受试者体内的载脂蛋白也减少了,要知道他除了是人体内的炎症标志物,还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

所以,研究人员认为,普通人管住嘴就可以让健康水平得到提升,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普通人群来说,“管住嘴”可真是一大难题,尤其是我国数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美食不知几何,想要“管住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老年人能吃,或要面临这些后果

我们一直提倡不宜吃过饱,适量即可,大家都听说过“吃饱了撑的”这句玩笑话,事实上吃太饱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很多病真的是吃太饱引起的,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能吃算不上有福。

那些总是忍不住贪吃、控制不住食量的朋友看过来了,“管不住嘴”要留心3个后果:

1、伤胃

长期吃得过饱,胃部“负重”多大,就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胃部其实是一个很“娇弱”的器官,它的粘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2-3天就需要修复一次,如果吃太饱就会破坏胃粘膜屏障,胃粘膜就很难得到修复的机会,长期如此,容易胃溃疡。

2、肥胖

过饱的饮食也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就会造成营养过剩,很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发展成糖尿病;而且热量过高还会增加肥胖风险,肥胖患者躲不过的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

很多人喜欢吃重盐重油重辣这一类的“重口味”食物,如麻辣火锅、水煮鱼、……虽然过了嘴瘾,但是人体吸收不了这些过多的油脂,不仅容易发胖、损坏牙齿,还容易增加血液里的胆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为健康埋下诸多“地雷”。

除此之外,肥胖还会影响到行走。如果自身体重过重,压迫到下半身,可能会加速膝盖关节的磨损与老化,从而引起骨关节病变。

3、老年痴呆

人的大脑中含有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这种因子的数量会随着饱食增加数万倍,再经由动脉在大脑中流窜,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最终会影响到大脑的功能。

老年痴呆的发病原因就是大脑退化脑萎缩,换句话说就是饱食可能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的概率,而且有研究表明,约30-40%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饱食的习惯。

从以上研究来看,少吃或有可能延长寿命,但是目前的研究都只是动物实验,人体和动物之间存在差异,不能直接把把动物实验的结论推导到人身上,对于是否要限制饮食,还是要理智地看待,盲目节食反而对身体不好。

像很多人的观念中,少吃或者七分饱就是要不吃碳水(主食)与肉类,其实并非如此。

就拿碳水化合物来说,它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参与人体的多种活动,戒碳或者少碳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可能影响到女性的月经周期与男性的睾酮水平,甚至会诱发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老年痴呆等。

肉类则拥有丰富的蛋白质,富含人体需要的铁、锌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可以说肉类的营养是无可替代

长期少吃或不吃肉,人体得不到蛋白质的补充,就会减少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类疾病;缺铁会引发贫血,缺维生素B12,可能会损害神经细胞……

因此,每天还是要摄入一些碳水与肉类的,而且少吃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吃,而是在保证饮食营养均衡的情况下,降低摄入的食物总热量,保证人体内不会残留多余的物质。

如果盲目节食,不吃主食、不吃肉,会使人体长期处于过度饥饿、营养不良的状态,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想要吃出健康长寿,不妨跟日本人学习一下,根据世卫组织202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日本的平均寿命足有84.5岁,排名世界第一,而我国的预期寿命仅有76.4岁

日本人能长寿的秘密就是因为——会吃,在《欧洲营养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9.2万日本人的饮食数据,发现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是促进其长寿的“秘诀

如何吃出健康长寿?学学日本人这5个吃饭习惯

吃得杂:日式料理的特点就是种类特别多,简单的一顿饭里会包含鱼、肉、果蔬、主食、豆类等多种食材,种类繁多,但是却很注意搭配营养均衡,这样的饮食模式可以让人摄入多样化的营养。

吃得少:日式料理一般都是小而精致,很多人吃日料都会反应不划算、吃不饱等问题,相较于我国饮食注重分量充足,日料更在意搭配,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加起来的份量量却很少,不会让人吃多。

吃得慢:日本人非常注重餐桌礼仪,他们认为狼吞虎咽是不礼貌的行为,食物就是要细嚼慢咽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修养。这个习惯不仅可以减轻胃肠道负担,还可以预防吃得太饱。

吃得白:世界范围内,日本绝对是鱼类摄入最多的国家,他们餐餐都离不开各种鱼类,像他们常吃的三文鱼、金枪鱼等鱼类内都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多吃白肉患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疾病的风险,要比多吃红肉的人低。

吃得淡:和我国不同,日式料理注重在烹饪食物保留食物的本味,调味料添加的较少,常用的几种调味料成分也很简单。且日本政府在数年前就出台了各种限盐举措,这有效降低了日本群众的食盐量,使他们罹患慢性病的几率大幅度下降,从而提升了寿命

以上是日式料理中我们可以学习参考的地方,但每个人体型不一样,性别不一样,基因代谢状况不一样,对于能量的需求也不一样,虽说少吃可以预防肥胖,但出发点还是要根据不同人的需求进行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日本人   寿命   长寿   小鼠   吃得   肥胖   热量   最长   习惯   人体   中国人   饮食   健康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