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岳为什么不同意秋瑾就义前提出的“写诀别信”的要求?


1907年7月13日下午,秋瑾在山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凌晨四点(14日晚)在绍兴轩亭口刑场被斩首。在押赴刑场前,秋瑾曾向同情革命的山阴知县李钟岳提了三个请求,而李钟岳只答应了其中两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秋瑾的侠义革命生涯

秋瑾,祖籍浙江绍兴,生于福建闽县,自称“鉴湖女侠”。秋瑾从小就仰慕汉代的著名侠士郭解、朱家等人,她的豪放性格不弱男子。长大后,秋瑾遵照父亲的意思与故交之子王廷钧结婚。但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

离婚后的秋瑾,任然秉持豪侠的脾性,喜欢读各种侠士名人之书,还喜欢女扮男装,她的很多诗作都是以此为内容。二十九岁的秋瑾,不顾家人反对,变卖私产赴日留学。在日期间不加化妆,在她身上看不到丝毫的脂粉气。

秋瑾将自己称为“鉴湖女侠”,她在日本与中国间往来时,经常随身佩戴一把倭刀。她的朋友曾回忆,秋瑾有一次回国,在酒席上即兴舞刀,并唱日本歌曲,歌声悲壮动人。在革命人士的影响下,秋瑾加入了同盟会。


秋瑾被任命为同盟会在浙江的主事人,回国后她接替徐锡麟,主管大通学堂。她以学堂为中心,发展革命力量,并联合金华、绍兴、处州三个地方的会党,准备举行起义。她同时与在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同时起义,会师南京。

由于计划的过早泄露,徐锡麟在安庆提前起义,结果遭到清廷镇压而失败。秋瑾被此事牵连。清廷派兵包围了大通学堂,而提前知道消息的人纷纷劝秋瑾暂避风头,但她此时已抱有必死的决心,让其他人员赶紧撤离。

秋瑾对同志们说:“推翻清廷的事业,一刻也不能停止。男子当中死于革命的,在唐才常以后,仍有不少,而女子为革命而死的,至今还没听说过,这是妇女们的耻辱。”之后,秋瑾在山阴大通学堂被捕。


秋瑾留下遗愿英勇就义

山阴知县李钟岳负责此次的抓捕事件,此人受戊戌变法思想影响,对秋瑾所宣倡的女性解放思想暗自支持。此次秋瑾的许多战友之所以能顺利逃脱,就是出于李钟岳对革命人士的同情,故意在缉捕时拖延时间所致。

事后的李钟岳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知府贵福传的命令下,李钟岳亲率三百多名兵士前去缉捕秋瑾等人。李钟岳明令士卒:“但加逮捕,弗许伤害。”随后清军与学堂师生发生枪战,最终秋瑾等八人被捕。

当晚,知府贵福便让李钟岳审讯秋瑾等人。秋瑾在堂上只承认家庭革命和夫妇革命,否认参与同盟会的起义革命。次日贵福又命李钟岳查抄秋瑾娘家,而李钟岳只是走了个过场。贵福想借李之手杀掉秋瑾,便令李将秋瑾押回山阴。


同情革命的李钟岳,不忍对秋瑾下毒手,只是问及秋瑾家庭等情况,并请秋瑾题字。秋瑾也知李对她有同情之态,便题了陶宗亮的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随后贵福质问李钟岳:为何不用大刑?李钟岳称:秋瑾乃读书女子,不便大刑逼供。

贵福一怒之下,便向巡抚张曾敭谎称秋瑾已承认密谋起义,骗得处决秋瑾的手谕。贵福为避免杀士恶名,便将手谕交给李钟岳。李钟岳大惊曰:“案情未清就处死犯人,人心必然不服,望大人三思呀!”史料中说双方“几至冲突”。

当晚子夜,李钟岳提审秋瑾时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说完后李钟岳是“泪随声堕”,而旁边的衙役也是“相顾恻然”。绝望的秋瑾提出了三点请求:一是准许写家书诀别;二是不要枭首;三是不要剥衣。


李钟岳答应了秋瑾的后两项请求。当晚凌晨四时,贵福率兵前来催刑。李钟岳被迫押秋瑾赴绍兴轩亭口。临刑前,李钟岳问秋瑾是否要留遗言,秋瑾摇头不语。没有说话。据周建人说刽子手第一刀没有砍断秋瑾的头,再加一刀才算完事。

李钟岳为何不答应秋瑾写家书?

李钟岳之所以没有答应秋瑾的第一个请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革命党活动在当时是极其敏感的事情,李钟岳不想有人再受到牵连,包括秋瑾的家人。二是李钟岳当时毕竟还是朝廷命官,如果秋瑾留有大逆之言,他是无法下台的。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贵福亲率兵士就在李钟岳跟前,李钟岳完全没有机会来让秋瑾写诀别信。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李钟岳无法完成,自然不会答应了。


秋瑾就义后,李钟岳令人买来棺材盛殓,后交慈善机构葬于府山,二十多天后由其兄移葬龙山家墓。1908年又由挚友移葬到杭州西湖西泠桥边,次年冬,秋瑾之子再迁母柩回归湘潭,与其夫王延钧合葬。

秋瑾就义第三天,李钟岳以庇护女犯的罪名被革职。离任之日,绍兴绅民数百人为其送行。李钟岳赋闲杭州后,仍不断受到贵福与张曾敭的责难。他们要求朝廷对李钟岳问罪惩处。李钟岳终日忧伤叹息,最后自缢家中,距秋瑾被害仅68天。

1907年7月15日,年仅32岁的鉴湖女侠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前,曾向监斩官李钟岳提出三个要求。


(秋瑾剧照)

那么,秋瑾究竟向李钟岳提出了哪三个要求?李钟岳面对秋瑾的要求,为何只答应了两个,另一个不答应?

事情还得从秋瑾被捕说起。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刺杀了清廷安徽巡抚恩铭。随后,在夺取安庆枪械库的战斗中,徐锡麟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由于徐锡麟起义失败,直接导致秋瑾所在的大通学堂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7月7日,浙江巡抚张曾杨命令绍兴知府福贵,搜查大通学堂并逮捕秋瑾。

山阴知县李钟岳在接到福贵的命令后,心中十分的痛苦。他私下里和秋瑾有过接触,十分钦佩秋瑾的胆识和才干。尤其是对身为弱女子的秋瑾,不但能吟诗作对,还心系家国天下,大胆追求妇女解放,提倡民主革命,印象极为深刻。

此刻的李钟岳,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尽可能地拖延时间,让大通学堂里的秋瑾和学生们能从容撤退。在福贵的一再催促下,李钟岳才不得不在7月13日,硬着头皮带领清兵前往大通学堂。

即便这样,李钟岳仍然还在为秋瑾考虑。他为了阻止清兵开枪射杀学堂师生,故意坐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在抵达现场后,下令“但加逮捕,弗许伤害”。

秋瑾既没有逃走,也没有做任何抵抗。她已下定决心,为革命流血,从容被捕。李钟岳随后押着秋瑾等8人回到山阴县衙。


(李钟岳剧照)

福贵当夜对秋瑾进行了审讯。纵使福贵百般拷问,秋瑾始终只承认参与了妇女解放运动,对指控参与推翻清政府的政治革命活动,一概矢口否认。一无所获的福贵只好暂时作罢,将秋瑾交由李钟岳继续审讯。

第二天,李钟岳在县衙提审了秋瑾,不但没有刑具加身,还对她礼让有加,专门为她放置了一把椅子。审讯的整个过程,就像会客般平静而礼貌。最后,秋瑾的供词只有一句话,这就是传颂百年的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福贵在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痛斥李钟岳故意偏袒秋瑾,责问:“为何不用刑?”李钟岳回到:“均系读书人,面对弱女子,碍难上刑。”

但李钟岳毕竟只是一个区区知县,能量有限,他无法阻止清廷杀害秋瑾的险恶用心。

7月14日晚上,李钟岳接到了张曾杨的手谕,“将秋瑾就地正法”。

李钟岳试图做最后的抗争:“供证两无,安能杀人?”

但他的话不够分量,根本没人理睬。即便李钟岳“竭力阻拒,几至冲突”,但仍然无法挽救秋瑾被害的命运。

行刑前,李钟岳对秋瑾说到:“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随即“泪随声堕”,左右之人也“相顾侧然”。

但秋瑾却毫无惧色,只给李钟岳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准许写家书诀别;二是不要枭首;三是不能剥去衣服。

李钟岳爽快地答应了秋瑾的后两个要求,但对第一个要求,李钟岳却最终没有应允,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钟岳和秋瑾剧照)

其一、李钟岳没有胆量答应秋瑾。

秋瑾被害的“罪名”,是参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她在清廷眼里,就是个“政治犯”。

实际上,清廷坐卧不安的,并不是什么妇女解放运动,而是忌惮秋瑾倡导的民主革命。害怕国人在秋瑾的号召下,掀起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推翻腐朽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对于这样的革命者,清廷是不会有丝毫仁慈的,更谈不上同情。绝不会让秋瑾在牺牲前,还有书信存世,哪怕是诀别家书也不行。

再说了,秋瑾如果写家书,还可能因此连累更多的家人。李钟岳不愿意出现这样的后果。

其二、李钟岳没有机会让秋瑾写诀别家书。

从7月14日凌晨2点,李钟岳接到了浙江巡抚张曾杨处斩秋瑾的手谕起,直到凌晨4点,秋瑾被押赴刑场,英勇就义。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李钟岳和秋瑾的一言一行都在福贵的监视之下。因为清廷已经不再信任他了,但福贵又不希望自己手上沾染革命者的鲜血,只好让李钟岳做监斩官。

因此,李钟岳即便敢冒杀头的风险,答应秋瑾的要求,秋瑾也没有机会完成诀别家书。

实际上,李钟岳还是为秋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秋瑾牺牲后仅仅3天,清廷就以“庇护女罪犯”为由,将李钟岳革职了。

离任的李钟岳终日郁郁寡欢,对秋瑾的死始终无法释怀,整日不断地重复念叨同一句话:“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最终,李钟岳因内疚而上吊自杀。

此时,距秋瑾被害不过百日。

(参考资料:《辛亥革命中的秋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山阴   大通   手谕   安庆   清廷   绍兴   巡抚   知县   家书   学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