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妖僧”姚广孝,一生有两大功绩不可抹灭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1年),大明开国皇帝的结发妻子,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病逝。

朱元璋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大明朝上下所有皇亲国戚、文武大臣都参加了这场葬礼。

为了超度爱妻亡灵,朱元璋更是将南京周边所有寺院的僧人邀请进皇宫,为马皇后诵经。

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行为,直接改变了大明朝皇位的归属。

在葬礼上,一名黑衣僧人悄悄走到燕王朱棣身边,低声对朱棣说道:如果王爷肯让我辅助您,那么小僧将送一顶白帽子给您。

葬礼之上,说送白帽给他,这本是很平凡的一件事。

但是,黑衣僧人的神色和眼神告诉朱棣,事情根本不是那么简单。

才思敏捷的朱棣迅速明白了黑衣僧人的意思。

“王”字上加一个“白”字,乃是一个“皇”字。

这个自己素未谋面的神秘僧人,分明是在说打算辅助自己登上皇位。

虽然此时的朱棣位列藩王,且手握重兵、威名显赫。

但是当时的太子朱标正如日中天,在朝中的地位牢不可破,朱棣想要登上皇位几乎绝无可能。

但是神秘僧人幽深的目光和坚定的语气,依然让朱棣有些心动。

葬礼结束后,朱棣便让这名僧人随自己返回北平,将让他担任了北平庆寿寺的主持,并随时可以出入自己的府邸。

正式成为燕王朱棣的铁杆幕僚。

这名僧人,就是被后人称为“乱世妖僧、黑衣宰相”、法名道衍的姚广孝。

而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主要推手,就是当初信誓旦旦“臣奉白帽著王”的姚广孝。

可以说,如果没有姚广孝,朱棣可能根本不会发动“靖难之役”,或者是即便起兵靖难,可能最终也不会成功夺得皇位。

整个靖难之役,从最初的起意发动,到具体的战略谋划,姚广孝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将朱棣推上了皇位,改变了整个大明王朝的走向,是名副其实的“靖难第一功臣”。

姚广孝是苏州长洲人,家中世代行医。

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14岁的姚广孝出家为僧,法名“道衍”。

出家后,姚广孝不但专心研究佛理,而且又拜了“通儒而多异术”的道士席应真为师,从席应真处习得太公兵法、阴阳数术、奇门遁甲等阴阳学。

而且他还专心研习儒学,在儒学方面的造诣也非常不错。

就这样,姚广孝通过多年修行研学,成为了一个通晓儒释道三家的博学之士。

但是姚广孝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单纯成为一个学者,他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

成年之后,姚广孝经常外出游历,结交了一大批有识之士。

有一次姚广孝遇到了相术奇人袁珙,袁珙看到其相貌后惊呼:这真是个奇怪的和尚!长着一双三角眼,形态和病中老虎一般,他的生性必然嗜杀,将来会是刘秉忠一类的人。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刘秉忠是元初奇僧,曾经辅佐忽必烈平定海内,并建立了元朝的国号、国家体制,还主持修建了元大都和元上都。

姚广孝听后大喜,从此和袁珙成为知己。

并将刘秉忠作为自己的人生偶象,决心也要走刘秉忠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的道路。

但是当时天下已定,姚广孝并没有找到合适机会。

但他仍然不甘心,一直在苦苦寻觅能够让自己施展才能的主公和建功立业的机会。

也许是自袁珙处习得了识人之术,姚广孝在第一次见到朱棣的时候,就决定奉他为自己的一生之主。

一个是不甘心位居人臣的实力藩王;

一个是决心创造伟业的权谋之士。

就这样,朱棣和姚广孝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一拍即合,两人联手起上了搅动风云之路。

时势造英雄。就在两人联手的17年之后,他们终于等来了共创天下的机会。

公元1398年,明大祖朱元璋架崩。

此时,被朱元璋给予厚望的太子朱标早逝。

但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其它的儿子,而是传给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玟,也就是建文帝。

建文帝继位之后年轻气盛,再加上身边全是齐泰、黄子澄等迂腐无能之辈。

于是他在自己根基未稳的情况下并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削藩,先后废除了周、湘、代、齐、岷五位藩王,同时派兵入驻北平,矛头直指燕王朱棣。

此时摆在朱棣的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束手就擒,要么起兵谋划。

到底如何选择,朱棣一直举棋子不定。

束手就擒相当于引颈就戮。之前被废的周、湘、代、齐、岷五位藩王无一善终。

而起兵谋反也是凶险重重。

因为一旦起兵,必定会背上“叛逆”的罪名。

更何况自古以来,还从未有过哪位藩王能够造反成功。

一旦失败,自己将落得遗臭万年的下场。

就在朱棣不甘心坐以待毙,但又下不了起兵反叛的决心的时候,正是姚广孝的“开导”让他下定了起兵谋反的决心。

当时朱棣问姚广孝说:天下百姓的民心都向着朝廷,这该怎么办?

姚广孝回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这就相当于告诉朱棣,你起兵谋反登上皇位是“天道”,不要去在意所谓的“民心”。

这番言语直接抹去了朱棣心中的顾虑,最终下定决心起兵。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于是成祖意益决。

下定决心后,朱棣开始了让姚广孝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姚广孝在燕王府地下挖了地洞,安排人员在地洞里打制兵器。而了掩盖打制兵器产生的动静,姚广孝在地上饲养了大量的鸭鹅。

而且姚广孝还和朱棣一路,制定了详细的造反计划。

就在朱棣起兵当日,突然吹来一阵狂风,将燕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

在很讲究“风水”的古代,风吹落瓦被视为不祥之兆,于是朱棣觉的十分䀲气,而本就心怀忐忑的其它军士内心也不禁又害怕起来。

而姚广孝却笑着说道:“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随,而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皇帝的黄瓦了换掉现在的青瓦了。”

不得不说,这番话的确听起来是好有道理的样子,所以不仅稳住了燕王朱棣的心,更是稳住了将士们的心。

朱棣起兵之后,一开始战事并不顺利,不但久攻济南城不下,而且在东昌一战中折损了大将张玉,整个燕军的士气十分低落。

就连朱棣自己都萌生了去意,打算和姚广孝一起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此时姚广孝对朱棣当头棒喝,直言朱棣现在已经毫无退路可走,要么成功登帝,要么就死无葬身之地,朱棣这才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然后姚广孝又建议朱棣为阵亡的大将军张玉举行高规格的葬礼。

张玉是燕军第一大将,有军士中有很高的威信。姚广孝建议朱棣亲自为张玉写悼文,并当众脱下衣服烧掉以示哀悼。

此情此景,让燕军将士痛哭流涕,表示誓死也要为张大将军报仇雪恨,士气空前高涨。

可见,在蛊惑人心、推波助澜方面,姚广孝不但花样繁多,还能找准要害,直击人心,真的称得上是九段水准。

但是姚广孝绝对不是一名只懂煽惑人心的阴诡谋士,他的“妖异”之处在于,他不仅仅能在诡暗之处算计人心,还能像一名战略家那样,高瞻远瞩的制定谋略。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十月,建文帝朱允炆任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六十万大军北上讨伐朱棣。

而朱棣根本没把李景隆放在眼里,眼见李景隆率军直捣北平,朱棣却将自己的大本营北平交给了世子朱高炽和姚广孝,自己跑到大宁,找自己的弟弟宁王去借兵去了。

当时驻防北平的燕军仅有一万多人。但是姚广孝画出防御图纸交给世子朱高炽,要朱高炽照此严格执行,结果李景隆率数万大军连攻数日,竟然没有攻下北平。

后来朱棣借兵回援,一举将李景隆击退。

以一万人防住数万敌军,这当然和明军主帅李景隆是个草包有关系,但是姚广孝这种做到极致的防御战水平也算得上世所罕有。

建文四年(公元1403年),靖难之役已经打了4个年头,燕军虽然多次取得大胜,但是仍然没办法撼动朝廷的根据。

此时姚广孝建议朱棣不要和南军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应该率军直取南京。

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绕过山东,率领主力打赢灵壁之战后,渡江直入南京,最终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得天下。

制定实施这种大迂回、大包抄的战略,需要有洞察全局的大智慧。从古至今只出现在三次,最早的一次是蒙古灭南宋,最近的一次是解放军挺进大西南。

姚广孝能想到这种策略,显示了他超高的战略眼光和超凡的战略智慧。

《明史·姚广孝传》中讲道: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辅佐朱棣登基后,姚广孝被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朱棣还给姚广孝的父亲、爷爷都追封了官职。

朱棣平时和姚广孝说话,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他为“少师”,纵观永乐朝,有这个待遇仅姚广孝一人。

但是毕竟起兵谋反是个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且这场靖难之役,制造了太多杀戮,而怂恿、支持朱棣谋反的姚广孝,被后人称为“乱世妖僧”。

而姚广孝另一个被人广为称道的称号是“黑衣宰相”。

这是因为姚广孝一直没有舍弃僧人的身份。

帮朱棣夺得天下之后,姚广孝白天在朝堂之上处理政事,到了晚上,却仍然披上黑色的僧衣住在寺庙之中。

他时时以僧人自居,却行谋臣之事,整个人显得行事神秘而又低调。

“宰相”位列三卿之首,是封建王朝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最高官职。

但是到了明朝,朝堂之上已经不再设立宰相一职,所以称姚广孝为宰相并非实指,而是说他是一个可能左右朝廷政策走向之人。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对内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对外威服蒙古、荡平倭寇,整个大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力鼎盛。

而姚广孝作为主要谋臣,自是少不了出谋划策。

而且在承平时期,姚广孝除了辅佐朝政,还创下了两大功绩。

第一:他主持编制《永乐大典》,缔造了中华民族无上的文化瑰宝

由于朱棣夺得皇位之后,杀掉了当世大儒方孝儒,失掉了天下文人的支持(其实在进入南京之后,姚广孝曾再三叮嘱朱棣不要杀方孝儒,但是朱棣没有忍住)。

所以,朱棣在国力恢复以后,打算编一部前无古人、光耀后世的书,即可以传承千年以来的文化,又可以在当世文人之中树立自己光辉伟岸的形象。

这本书就是流芳千古的《永乐大典》。

最初《永乐大典》由解缙主修,解缙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编制完成,取名《文献大成》。

可是朱棣看过之后,认为解缙编的过于简略,将解缙大骂一通,随后命解缙等人重新再编。

为了保证书的质量,朱棣安排了姚广孝与解缙一起出任总编纂,因为在朱棣眼中,通晓儒释道三家之学的姚广孝,是编制这部《大典》的不二人选。

姚广孝接到这个任务后,重新募集了文苑名士、高僧、名医、书画家等2180余人从事编纂任务。

并指派官员四处采购图书做为参考。

最终历经四年,这部包含所有科目、所有类别的大典于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告成。

当姚广孝将这部巨著进呈给朱棣后,朱棣十分高兴,当即为该书定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撰写了序文。

《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另加目录60卷,装订为11095册。

全书约三亿七千万字,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阳阳占卜、佛经医理、工艺农艺、戏剧诗文等。

几乎包括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有的知识财富,规模之浩大、内容之庞杂令人叹为观止。

《永乐大典》是一部中华文明史的无上瑰宝,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图书。

而姚广孝在《永乐大典》的编制过程中居功至伟。

这个曾经只手搅乱大明风云的奇僧,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广博的学识、坚韧的耐心和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二、姚广孝主持修建北京城,亲手打造中国近代政治中心

朱棣当政期间多施善政,国力和民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北边的蒙古民族仍然是大明王朝的最大威胁。

雄才大略的朱棣,在再三考虑之后,毅然打出了“天子守国门”的旗号,决定迁都北京。

而通晓儒释道和颇多杂学的姚广孝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新都城的规划设计师、建设施工队长和工程监理。

新北京城从规划到完工历经18年。

姚广孝在北京确定中线、修建宫殿、修山造水,最终打造出一座惊耀世人的皇家都城。

整个北京城,无论从建筑到人文,还是从军事到生活,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作。

他兼具古代皇城和军事要塞的功能,为以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

更难得的是,北京城处处都体现出中华文明带来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巅峰。

所以说,姚广孝不但是辅佐朱棣登上帝位的第一功臣,而且为整个中华文明的流传延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他可以称的上是文能修书,武能夺位,有着改天换地的大能。

在他病逝后,被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明成祖朱棣亲自为他写墓铭,后来明仁宗朱高炽亲自给他写祭文,并特命他配享明太宗庙庭。文臣配享太庙,在整个大明王朝,姚广孝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北平   北京城   大明   燕王   皇位   功绩   僧人   宰相   永乐   大典   葬礼   乱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