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后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个小小的“关注”,方便您阅读其他优秀文章,也方便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四V感染后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出现多种机会性感染,甚至肿瘤。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讲,人体正气与免疫功能紧密相关,而重视人体正气的强弱,与中医肺、脾、肾三脏的功能联系密切。若肺脾气虚,则外邪易侵。

因V侵入机体后,首先侵犯后天之本的脾系,导致气血生化功能受损,继而导致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失职:同时,脾主运化,脾之功能受损则可出现阻碍水湿运化 出现痰湿内生,常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胸脯痞满、腹泻等脾虚夹湿表现,且缠绵难愈,病情逐渐慢性化。

若病邪不治,湿郁中焦,郁久可化热,或正气逐渐恢复,形成湿热弥漫之症:若病邪未能出三阳经而解,则病邪可深入少阴,脾肾同病,常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象。若病情日久,可形成痰湿、血痕等病理产物复杂交织常见痰寐互结的标实之象,同时也可见正气亏虚的本虚之证。

中医药在治疗AIDS以及HIV/AIDS免疫功能重建不良上,有明显的优势。目前,从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艾滋病的方案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并已从多角度多方位展开,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结发现,中西医协同治疗既可促进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调节免疫功能,又可减少机会性感染、抗病毒治技后不良反应和耐药情况的发生。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在2020年制定《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中西医协同治疗专家共识》,其中提出主要有气虚血痕症、湿热内蕴证、脾肾亏虚症和痰寐互结症四大类型,同时在中医辨证、处方用药、外治法及管理方面均提出了指导建议。

本研究发现,艾滋病患者大部分证型符合脾虚夹湿型、湿热型、脾肾阳虚型、气虚型、痰寐互结型5大证型的特点。其中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证型主要为脾虚夹湿型,而免疫重建良好患者中占比最多的证型为湿热型,两组间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之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生化之源,与人体正气密切相关。《灵枢.7-非神》言:“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因此脾统四脏”理论在艾滋病的辨治中有重要作用。HIV感染人体后,首先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而中医所言之“脾系”在维持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分子、细胞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有赖于血的濡养,而血的主要来源是“脾系”。因此,艾滋病患者常表现为疲乏、纳差、腹泻等脾虚之象,这和感染HIV后出现以肠黠膜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全身免疫损伤的过程相符合。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表现为免疫功能的低下,脾虚者为主,病程日久,脾虚则易生湿,形成脾虚夹湿之虚实夹杂之症。因此,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仍可能出现免疫重建不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10年内CVD患病风险(D:A:D评分〉及心脏彩超异常情况讨论分析

针对CVD的风险预测,常用的风险评分有弗雷明翰风险评分CFraminghamRiskScore,FRS),ASCVD风险评分(ASCVDRiskScore,ASCVD-RS)以及针对HIV感染者心血管风险预测的CD:A:D)评分等。由于弗雷明翰风险评分一般仅适用于3075岁的人群,同时也有它自身的不足,比如评分中未考虑家族史等,可能会低估高风险人群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针对HIV/AIDS患者,评估心血管风险通常可采用D:A:D风险评分。D:A:D模型在统计学上比重新校准的Framingham模型预测风险更准确,也能更准确地预测关键预后亚组的5年、10年心血管病风险。因此,本研究采用D:A:D模型预测CVD患病风险进行评分。本研究结果中发现,研究组10年内CVD患病风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患病风险>30%的区间,研究组人数(17人,6%)明显多于对照组的人数(2人「占0.7%)-;-丁患病风险<I-0-%1¥]区间串,研究组人数(234人,占78%)少于对照组的人数(259人,占86%)。研究结果表,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比免疫重建良好的人群10年内患CVD风险更

ART的广泛运用,艾滋病患者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其预期寿命己接近正常人。但AIDS相关疾病中CVD的患病率仍相对较高闷。己有研究证明,因V/AIDS患者的CVD患病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而本研究发现艾滋病患者中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10年内CVD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免疫系统功能长期恢复不良,并且存在多种CVD患病风险因素,因此,在临床中必须更为注重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尽早发现、早期干

患者心脏异常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采集患者的心脏超声情况发现,大部分患者存在心脏瓣膜反流、舒张功能减退。研究组患者心脏彩超提示异常249例(83%),未见异常患者51例(占17%)。对照组心脏彩超未见异常的患者87例(占29%),心脏彩超提示异常(主要包括瓣膜反流、舒张功能减退等)的患者213例(占71%)。

两组比,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心脏彩超异常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从目前心脏彩超的结果来看,研究组的发生心脏问题的风险同样显示更高。本研究心脏彩超结果来看,心脏异常病情均较轻,临床意义相对不大,但与远期风险仍是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应对此类人群定期开展CVD相关监测与检查。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CVD相关风险因素的分析讨论

将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10年内CVD风险作为因变量,统计分析得出最有可能得风险因素是总胆固醇、颈动脉斑块、血、吸烟,而在一定范围内CD4+T淋巴细胞数升高是保护因素。将心脏彩超结果作为因变量,统计分析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总B细胞数CD19+升,发生心脏异常率下降。

第一,总胆固醇是评价血脂水平的常规项目,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有密切关系,也是CVD的一个传统风险因素,对于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发生CVD同样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风险因素。本研究发现,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免疫重建良好患者。

随着总胆固醇的水平升高,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发生CVD的风险越高。第,吸烟也是CVD的传统风险因,在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中也同样突出。第三,颈动脉斑块是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发生CVD的又一大危险因素,与血脂亦有密切联系,导致CVD的发生风险增高。

第四,本研究发现,在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中血沉异常率高于免疫重建良好患者,而血沉与CVD患病风险存在密切相关性,可能是免疫重建不良患者CVD患病的风险因素。早期研究发现州,血沉与HIV的有着密切联,与CD扩T细胞数存在关联性,可能有助于监测HIV/AIDS。

前文提到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发生CVD可能与慢性炎症和免疫异常激活相关,而本研究发现血沉与CVD的相关性,可为其提供依据。因此,在临床和研究中,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人群中有总胆固醇升高、吸烟及颈动脉斑块形成、血沉升高患者要早期风险识别、监测,进行早期干预,有利于减少CVD的发生。

最后,研究还发现在一定范围内,CD4+T淋巴细胞、总B细胞数CDJ9+的降低,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CVD患病风险越高。此分析结果,再一次证明,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患者比免疫重建良好患者患CVD的风险更高,而免疫功能的提高,有利于降低CVD的患病风险。

结 论

第一、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CVD患病风险高于艾滋病免疫重建良好患者。第二、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CVD的风险因素有:高胆固醇、吸、颈动脉斑块形、·血沉升高、低水平的cn4+y淋巴细胞和低水平的总B细胞数CD19飞

第三、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虚夹湿症为主 (33.3%),与脾胃关系密切,其次为湿热型27.7%)、脾肾阳虚型20%)、气虚型(15.3%)、痰擦互结型(3.7%);艾滋病免疫重建良好患者中医证型以湿热证为主。

创新点

1.本研究首次将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与年龄性别匹配的免疫重建良好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CVD的患病风险;

2.本研究首次从多方面采集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指标,针对此类特殊人群得出筛选分析出更为准确的风险因素,对临床上治疗本病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指导意义:

3.本研究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者和免疫重建良好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研究两类人群的中医证型特点差异,为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中西结合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免疫   血沉   功能   艾滋病   缺陷   患者   心脏   异常   不良   因素   人体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