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易时移,郧阳府城早已沉没江底,郧阳人舌尖上的三合汤还在

请加关注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说起郧阳名吃三合汤,原来的老郧阳人尽人皆知。西关兰家码头刘家的三合汤馆,钟鼓楼脚下城隍庙(豫剧团)隔壁的张狗娃(张玉金)三合汤馆,都非常有名。三合汤馆悬挂着一块七八寸见方的牌子,写着“清真”二字,标明这里是回族馆子。馆子门口当街支着一口大锅,熬着牛骨头汤,那大大的牛棒骨翘起在锅沿上,连同红辣椒在滚沸的汤中熬着,热气腾腾,香味飘散在街上,引得路人止不住流口水……大锅中间有一只去掉底子的砂锅,里面也是沸腾着的汤。

有客人来,掌勺的师傅则从案板上抓一把泡好的红薯粉条和几片牛肉,放入笊篱,置入滚烫的砂锅中烫一烫倒入碗里,浇一勺浓浓的牛骨头汤;尔后再抓八个“猴头”(羊肉饺子)倒入砂锅煮好,也倒入碗内,撒一点香菜末,再浇一点牛骨汤,那可就香气扑鼻了:粉条劲道有嚼头,饺子是鲜羊肉的,牛骨头汤辣而香醇——那真够香呀!三合汤做好后,自有带着伊斯兰教小白帽的伙计把这热腾腾香喷喷的三合汤端给客人,让他们大快朵颐!

三合汤制作如此复杂讲究,自然不是一般人家可以常吃的。但郧阳府城多的是清末豪绅、民国闻人,他们有时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就会带到三合汤馆享受这郧阳名吃;至于引车卖浆者流,三九寒天,也会有人很奢侈地三五相邀去吃那辣乎乎、热腾腾、香喷喷的三合汤,“潇洒走一回”。特别是西关横街口搬运工会那些扛大包的,一天能挣四五角钱,比木匠砌匠油漆匠多得多,十天半月去吃三合汤,吃得起!满满一碗三合汤下肚,肚子饱了,头上也冒汗,果腹又取暖!所以三合汤馆的生意不错,张狗娃当年就指靠这三合汤馆养活一家七八口人,五六个孩子居然个个都读到初高中毕业!

我与城隍庙(豫剧团)隔壁三合汤馆的张狗娃同住郧阳府城北门街,也就相隔七八家,他有个儿子与我同学,所以我也常到他家厮混。听他说,那大锅熬的牛骨头汤,可是他爹传下来,熬了几十年的“老汤”,只不过到一定时间,再换几块砸碎的新鲜牛棒骨,加一点辣椒葱姜茴香花椒而已;那“猴头”(饺子),是羊肉饺子,所以吃起来非常鲜美可口……

世易时移,郧阳府城早已沉没江底,但“舌尖上的郧阳”人还在,口味没变,这三合汤仍然在郧阳传承着……忽然有一天,郧阳人居然疯传新城内小石桥下,有一家著名的“王记三合汤馆”,连十堰人也慕名来品尝,生意红火得很!我与老妻也慕名很奢侈地去吃一回,结果大失所望:就是一碗牛肉汤泡粉条而已;再加钱下几个饺子,牛肉馅的——牛肉汤泡粉条再加牛肉饺子,完全不是当年那个味啊!

出门见这“著名”的“王记三合汤”馆,门口挂着一块三合汤的木刻宣传牌,居然写着这郧阳三合汤创自明朝万历年间,说是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郧阳,临分手前三人商议在一起吃一顿饭,就各自拿出带的干粮——饺子、牛肉、粉条,让饭馆老板放一起煮,结果味道鲜美极了。老板有心,以后就这样做。于是,“郧阳三合汤”就诞生了……

看完这说明,我刚吃的牛肉汤煮粉条差点吐出来——用脚指头也能想到这是不着边际的假话:封建时代人们出行,能把饺子带着当干粮?他们带着袖珍冰箱?而那粉条一揉搓就碎,能装行囊里当干粮?哄鬼吧!

不知王老板出银子请的哪位昧良心的“文化人”,瞎编出这等糟蹋三合汤更糟蹋郧阳人的“历史”?

后来中央四台《江河万里行》栏目组来郧拍摄节目,提到郧阳名小吃,我带他们去了这家三合汤店。那老板居然绘声绘色地说这三个秀才的故事。我悄悄告诉编辑说这是瞎编,千万别上电视宣传。编辑也觉得不合情理,后期制作就删去了“万历年三合汤”之说。

西岭老搬运站,后来叫“郧县装卸公司”的地段,如今已建成“凤凰国际”楼盘。近日发现“王记三合汤”在此黄金地段又开了一家装修考究的分店,墙上依然挂着刻有明代三个秀才首创三合汤故事的精美木牌,只不过又“进步”了:把“明朝万历年间”直接改成“明朝万历元年”(1573)。乖乖,距今已是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原来郧阳府城西关的刘家三合汤馆,有后人在十堰城区开了家三合汤馆,生意不错。为了扩大影响,刘老板请了位“有文墨”的人帮他。这人更大胆,说唐朝李世民儿子李泰被流放到郧县,心情苦闷,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有一天忽发奇想,就叫厨子把饺子下到牛肉、粉条汤里煮。李泰一吃,果然爽口。从此精神大振。于是“唐代皇室三合汤”便问世了……乖乖,有一千多年啊,还是皇室佳肴!

十堰友人把这笑话说给我。我调侃说,郧县不是有人出书说三皇五帝中的大舜带着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住在郧县青曲么,干脆,就说这三合汤是大舜发明的,不就有三千多年历史了么?友人大笑我荒唐!我正色道:人家这样胡球编,也不碍谁的事,也不犯法,只要老板掏银子,有的是无良文人瞎编,即使荒唐到“夔一足”、 “三豕渡河”、“关公战秦琼”,也能上报纸电视呀!

笑过之后,心中悲凉,不由想起1958年大跃进大放“卫星”的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亩产两三百斤的郧阳山地,居然有人报亩产万斤,结果……

絮叨这么多,那这三合汤到底是谁首创的呢?

府城的老回民说,三合汤是清光绪年一位从山东调到郧阳府的马姓都司(武官带来的做法。府城清真寺碑上刻的他的职衔“钦加提督衔记名简放总镇奏署湖北郧阳总镇”

马都司是回民,所以自己带着做清真食品的厨子。某日巡行竹山、竹溪归来,原计划在德胜铺歇一夜——因为上次来,对德胜铺饭店的招牌菜凉拌牛肉情有独钟,何况这“德胜”谐音“得胜”,暗合他这郧阳总兵的心意。不料有士兵从总镇衙门快马来报,有紧急公文需当晚处理。马都司即快马加鞭奔腾几百里,连夜赶回衙门。待处理完公文才感觉饥肠辘辘,便赶往厨房叫醒厨子,问有什么可吃。那厨子不知都司星夜归来,慌乱中连连道罪。都司摆摆手,看他大锅里熬着牛骨汤,便吩咐切一些牛肉,丢一把粉条先做碗汤垫吧垫吧。那厨子也机灵,又顺手在汤里丢了七八个羊肉饺子,煮好后撒些辣椒葱蒜香菜,热腾腾端给都司大人。马大人一吃,就觉得鲜美可口。便吩咐次日还照这法子做这汤。并命名为 “三合汤”。

那时节马大人正在组织重建郧阳大清真寺,河南、陕西的清真寺阿訇及回民代表常来捐款、参观。马大人就用这三合汤招待各方客人。客人们自然赞不绝口。为了让府城的清真馆子都能做三合汤,便命自己的厨子去指点。三合汤就这样在郧阳城传开了。

马大人是个大孝子。看郧阳府气候宜人,富丽繁华,不像山东好大旱。就在清真寺竣工后派人到老家把母亲接来住一段。船到西河码头,马都司亲自带一乘轿子去接。进城后老太太从轿窗中看到一家“清真”饭馆,就脚跺轿子叫停。马大人立即扶母亲进馆子吃饭。老板迎上来,问老太太想吃什么?马大人说“三合汤”。师傅立即给老太太做了碗三合汤。老太太边吃边对儿子说:“这汤里粉条比我们老家的还筋拽,有嚼头,好吃。只是这汤不是老汤。”马都司边给他妈解释说这粉条是郧阳红薯粉,自然比山东的土豆粉条好吃,边对掌柜的说这老汤做法……

这老板脑子灵光,便连夜安排砸牛棒骨熬老汤。次日便推出老汤三合汤,回民吃了说鲜得很,汉人听说后也都来吃个新鲜,人人称道味道鲜美。从此这三合汤便在郧阳传开了。

这事距今130年,郧阳府城的回族老人张玉成生前(若活到今天应该110多岁)经常向汉人炫耀是他们回族的马总兵“发明”的三合汤。这位回族老人张玉成,正是后来在城隍庙旁经营三合汤清真馆子的张玉金(张狗娃)的兄长。

不但郧阳城的回民如是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到东郊清凉寺沟调查郧阳回民渊源,听一位计姓回民老人也如是说。

文字|邢方贵||编审|杨正林||授权刊发@秦楚刊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府城   郧县   回族   老汤   粉条   厨子   回民   舌尖   馆子   饺子   牛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