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对华脱钩?蒙古国将稀土“献给”美韩,不料中方已有万全准备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字|瓜田李德轩

编辑|木鱼姬的历史

近日,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会见美国官员并签署协议。

本来这种国家会议与我国无关,但这一次反应更加“激烈”,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关注。



因为双方见面时根本不提中国,都是中国。

43岁、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蒙古总理此次访华成果丰硕。首先,它与美国签署了名为“开放天空”的民航协议,预计明年将开通美国直飞蒙古的航班。当然,美蒙通用航空必须飞经我国领空。根据我国适用的国际条约,必须报我国确认后才能实施。



其次,还与美国签署了共同开发蒙古矿产特别是稀土和铜的谅解备忘录,帮助美国完成“关键矿产”供应链的重组。

此前,美国主要从我国进口稀土,但自从对美国进行技术反击以来,我国宣布从8月1日起限制稀土元素镓、锗的出口作为反击针对美国对我国芯片产业的限制。

没想到,正式启动的当天,蒙古总理就前往美国洽谈稀土矿开发事宜。巧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蒙古国是我国的长期朋友,但其国内经济却陷入困境。趁着中美贸易战,国际稀土价格上涨赚取了一些利润。虽然看起来很丑,但是也可以理解。

但这种善意的想法却被奥云额尔登在采访结束时发表的以下言论彻底驳斥了:

“蒙古无法承受‘新冷战’,大国应该承担责任。”



蒙古有两个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俄罗斯正在与乌克兰交战。显然,这一言论指责我国不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挑起“新冷战”,“影响”蒙古与美国的交易。

空中交通、稀土、收费三者相关,令人浮想联翩。蒙古国是否希望我国脱离来抢夺稀土市场?

那么蒙古稀土取代我国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蒙古将取代我国供应全球稀土?

稀土是半导体工业的重要原材料。蒙古如果想在全球供应链中取代或部分取代我国,就必须克服以下障碍。

首先是储备问题。蒙古声称自己的稀土储量仅次于我国,位居世界第二,但美国人却不敢完全相信这一点。该协议明确要求进入研究。



二是采矿和加工。蒙古生产的稀土一直被运往我国。在我国加工精制后,从天津港出口。国家加工能力几乎为零,而我国稀土加工提炼却世界领先。

想要把蒙古稀土从原料变成产品,没有十几年的时间就不可能完成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更不用说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撑。据保守估计,需要15年时间。


最后,最重要的是交通。即使蒙古稀土建设进展了十几年,成品出口运输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现阶段俄罗斯完全被西方世界封锁,蒙古只能向我国出口。



只要我国的铁路和公路不想借别人的,蒙古就只能通过空运。这也是奥云·额尔登与美国副国务卿讨论的所谓“创造性方法”。

空中交通必须经过我国领空。未经许可,我国有权采取法律措施,但即使我国允许,“空运”的成本也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现阶段蒙古稀土想要进入全球供应链,假设是技术上和我国的观点。如果事实属实,我国试图挑起“新冷战”,那么蒙古稀土不可能出现在世界上。国际市场。

如果没有“新冷战”,中美贸易只是短期摩擦,那么中美贸易恢复后,蒙古稀土将失去竞争力。

从这一点来看,蒙古根本无法撼动我国在世界稀有土地的地位,但世界局势瞬息万变,我们确实不能掉以轻心。


毕竟蒙古还有一个邻国俄罗斯。一旦俄罗斯让步,蒙古也可以通过俄罗斯与美国达成协议,但想要放过俄罗斯却是极其困难的。

早在7月份,当我国宣布对镓和锗进行出口管制时,俄罗斯就宣布将增加稀土产量,以抢夺我国并离开国际稀土市场。

在与乌克兰打交道的同时,也受到禁运。当国家急需经济增长时,俄罗斯需要抢占稀土市场,而不可能释放给蒙古。



除了蒙古之外,还有一个邻国也想介入,那就是越南。他们还正在与韩国谈判扩大稀土产业。

这就是蒙古希望稀土产业进入国际供应链的原因。虽然不完全受我国掌控,但我国绝对拥有极其重要的发言权。

那么,即使蒙古看不清,美国和韩国也看不清,为什么要共同推动这样一个希望渺茫的项目呢?


蒙古思想

事实上,这些都是蒙古国表达的第一个愿望。蒙古国总人口340万,年GDP约900亿元人民币。它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主权国家。主要产业为畜牧业和采矿业,主要矿产品出口为铜和煤炭。

此外,该国三分之二的进出口目的地是中国,出口到我国的煤炭高达97%,占蒙古国经济总量的36%。此外,蒙古国国内轻工产品全部从我国进口。可以说,蒙古国的经济、国防、政治、民生都依赖于我国。



然而,近两年来,蒙古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两个邻国之一正处于战争状态,另一个则被迫与美国展开贸易战,这对蒙古国内经济造成近乎严重的打击。此外,蒙古近年来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腐败猖獗、极右势力迅速崛起、铜价长期低迷。内心的忧虑从未停止过。



作为一个内陆小国(人口仅占新加坡的60%),蒙古如果不寻求外部援助,随时可能遭受经济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邻国也在同时与美国博弈。像新加坡、越南这样的小国,在大国之间的斗争中也有两面性。一个目标是在吸引中国企业和人才后取代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另一个目标是扩大制造业。产业链转移取代中国制造。



蒙古神色颇为羡慕,碧葫芦花老也左右跳跃。结果,经济几乎崩溃。这实际上是澳大利亚煤炭事件。

事件起因是我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摩擦。澳大利亚作为煤炭进口国,对我国实施煤炭出口禁令。这时,蒙古趁机果断出击,撕毁中蒙煤炭协议,并趁机抬高价格,突击我国能源供应。



澳大利亚煤炭补给后,我国计划减少蒙古煤炭的进口,因为质量本身就不好,而进口蒙古煤炭本来就是周边国家利益的一半。

消息一出,蒙古经济一落千丈,险些引发政局剧变。6月,蒙古国总理紧急访华,恢复对我国煤炭出口,我国不顾此前疑虑,恢复元气。



但仅仅一个月后,我国刚刚宣布管制稀土的消息,蒙古国立即向美国发出谈判共同开发稀土的邀请,这直接打破了中蒙两国的友好关系。

这就是政治家治理国家的方式。政治家在任期内为自己打点数字,考虑国家命运和睦邻外交儿戏。要知道,国家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难得的。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为了一点小利益,蒙古领导人放弃了长远发展。



蒙古政府真的很害怕贫穷。它拥有330万人口,可以在国际社会几乎没有得到多少好处的情况下发展多年。然而现实却阻碍了他,他没有机会。

这次我国控制稀土资源,蒙古国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作为稀土储量第二大国,她赶紧站出来表示,中国不会让我们的!

更令人愤慨的是,他们担心中美关系缓和,大肆宣扬“新冷战”论调,表面上叫战,实则火上浇油,用心极其险恶。



美国政府无法处理这个问题。眼见蒙古搭起了梯子,她赶紧从坡上借了一头驴,强力推进稀土资源替代计划,与韩国合作开发蒙古稀土资源。

现在问题已经转移到我们国家了。如果我国宣布限制蒙古国的稀土资源,禁止其在我国开采和运输,势必给予蒙古国足够的补偿,比如支持蒙古国的纺织业、开放其旅游业等。



如果我国对此不管不顾,无疑会给美国解决一个大问题,而限制稀土只会给自己带来阻碍。

那么,蒙古人的“杨阴谋”会成真吗?


事实上,蒙古政府无视了他,以现在的行为实际上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这个漏洞就是中美贸易战不会持续太久,所谓“新冷战”只是猜测。

当中美贸易正常时,我国将持续出口优质稀土材料。蒙古的稀土计划注定是竹篮打水,向我国展露野心。这次不会像“澳煤事件”那么容易讨论了。

那么我国是如何应对的呢?



两个对策

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阻止蒙古的出口。俄罗斯自己的石油、天然气,包括稀土都无法运输,更不用说蒙古资源了。我国几乎是蒙古的唯一选择。

但政治风险较高,蒙古国内右翼势力不断抬头。这种行为只会损害我国在周边国家的形象。

而且即使蒙古被封锁,其他国家最终也会解决稀土问题,但时间会更慢,成本也会更高。此后,我国稀土行业将会有更多的对手。



就像美国的芯片锁一样。虽然短时间内我国高科技产业受阻,但几年后,我国芯片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正好抓住了打破美国技术垄断的机会。可见,经济制裁和贸易管制是害人害己的双刃剑。

另一种选择是帮助蒙古解决经济问题,如发展蒙古旅游业、支持蒙古轻工业、加大港口建设等。在我们的帮助下,蒙古经济很快就会复苏,不用急着卖稀有土地。



内蒙古是一个330万人口的小国,却拥有1.7万亿产值。该国的产值高于蒙古国,对双方都有利。开矿建厂比美国、韩国方便多了。也可以向周边国家展示与我国睦邻友好的好处。

此外,我国还必须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攻比防守更好。当我们的芯片产业突破僵局时,仅靠稀土可能还不够。



结语

总之,蒙古国若想成为稀土出口大国,仍需面临诸多问题。和美国在一起实在是失算了。

无论是铁路还是航空运输,都必须得到我国的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守护着祖国的领土。如果有人违反规则,肯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希望蒙方认清形势,尽快停止无理行为!



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如果您喜欢本程序,请点击“关注”,方便浏览往期文章,也不会错过以后的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以上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稀土   万全   中美   蒙古   蒙古国   澳大利亚   俄罗斯   邻国   美国   中方   冷战   中国   煤炭   决心   我国   产业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