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跌破2.1!如果连印度都不爱生了,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长时间以来中国都稳拿世界人口第一国家的头衔,提到人口大国这个标签的同时,我们也往往会联想到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

相比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中国,印度人对生小孩这件事的热情似乎要高多了,曾经印度曾有平均每位妇女生育5-6孩。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国际数据库的统计显示,2023年4月,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越了我们。

但是这样的表象之下,却有另一个事实超出大家的预想——即便是印度,生育率也在不断下滑。1974年的印度,生育率在5.3,现在却跌破2.1了。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印度人观念的转变?印度现在的人口结构如何,走低的生育率又会带来哪些改变?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近年来,这个神秘南亚国度的生育状况大反转。

印度人口形势的现状

进一步解析生育率的意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词:人口替代率

人口替代率是为使一个国家或某个区域在人口上出生与死亡达到某种相对的平衡而产生的比率。

联合国的推算表示的人口替代率为2.1,意思就是平均每位妇女生育2个孩子,总人口能长期保持不增不减。

这样看来,印度的生育率确实已经要跌过这条标准线,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年轻人观念的改变,这个数据肯定是长期走低的。

以我国为例,作为一个长期抱着“多子多福”理念的国家,2022年也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情况(新生儿人数少于自然死亡人数),今年生育率直接跌破1.1,位列全世界倒数第二,与日韩手牵手完成了“东亚三国都不生”的现状。

当然今天探讨的主题不是我国,只是借此说明一个现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变迁,即便是原本人口旺盛、家庭意识较浓厚的亚洲国家,也都是生育率一路走低。

这么一看,印度仅仅是“在边缘试探”,尚没有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而且当前的印度人口结构中,具备工作能力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占比较高,离老龄化社会还有不少距离。

印度生育率的变迁

许多人对印度的印象,可能停留在落后、秩序混乱、种姓制度的遗留危害,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些恰好也都和印度长期增长的人口有关。

如上文提到,七十年代的印度可是平均每位女性孕育5名孩子,这还不算因为医疗条件、意外等导致的夭折,明显远超正常数值。

人口一多,治理困难、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印度政府也不可能置之不理,其实他们几十年来一直都在实行和改进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追溯起来比我国更早。

从1952年到1999年,计划生育方面累计拨款达1670亿卢比,曾经的总理英吉拉·甘地还要求男性绝育,堪称是以铁腕遏制人口增长,但是这样的决策显然难以长久进行,还成了这位总理政治生涯的一块绊脚石。

不过,时代的洪流终究也还是冲刷了印度的土地。世界各国的历史证明,“发展才是最好的避孕药”,于印度同样适用。

在农业经济主导的时代,家庭生产自给自足,大家自然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来共同建设家庭,保证家里始终有年轻劳动力、产出稳定、养儿防老。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产资料往往掌握在公司、企业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进入城市,参与社会保障体系,拿着固定的工资、应付生活开销已经不易,他们选择独善其身,专心参加学习和工作,生育意愿自然降低了。

而如今印度的计划生育落实,也逐渐转向改善医疗设施、科普避孕知识和分发药具、给予补贴等方面。总的来说,现在印度的人口增长正处于平稳期,但生育率的快速下滑也是明显的趋势。

生育率骤降后,等待我们的未来

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作为人口大国的印度进入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也是不意外的。

一般来说,生育率降低导致的最大后果,便是社会老龄化。

乍听之下,老龄化只是“高龄人群数量多”的一种现象,但实际上,人口结构变成了“老多青少”时,对经济发展和个人的影响都是牵动各方的。

直观来说,不管是实业方面,还是科技创新等领域,肯定都是更需要年轻人,年轻人少了意味着经济的增速放缓,生产力的革新变慢。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国家来说是财政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是切身利益问题,那就是养老金和社会保险体系。

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其实是因为劳动年龄人口在提供产出,可以说年轻一代交的各种税款、保险,是要用来养现在的老年人的。

因此,年轻人口占比多时,比如青老年比例在3:1,那么就是三个年轻人的劳动负担一个老人的,显然是有余裕的。

但若是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两头颠倒,成为1:3,意味着一个年轻人要养三个没有劳动产出能力的老人,压力自不必说。

这也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更高的税收、更晚的退休年龄,更低的存款利率,显然不是乐观的发展方向。

再说回印度,现在乃至未来二三十年内,印度都处于劳动人口占多数的状况,暂时不会面临这些问题。但生育率下滑的大势之下,步入老龄化也不可避免。

或者说,等到几十年后,连印度也开始受老龄化问题困扰之时,或许已经有许多国家要步入“超老龄社会”了,现在的日本就已经在超老龄之列。世界或将处于僵化、停滞不前的氛围。

世界人口,需要通过“催生”挽救吗?

其实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很早就开始研究人口方面的议题,以及对到来的变数可能采取的方法。

但生育这件事,是个人、家庭的共同抉择,绝不是一句“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劳动力”就能改变的,也绝不能靠强制执行。

我们设身处地来想一下,当一个年轻人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他要负担高额的生活费用,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紧张日程,还要想方法存钱,为以后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做准备。

尤其是年轻人口基数很大的情况下,他们要面临的不仅是经济的压力,还有步入社会后精神的紧绷——与同龄人的竞争,在公司与领导同事斗智斗勇,加班后归家,虚无地躺在床上。

可以说这是过去人口爆炸式增长带来的副作用,光是自己活着就精疲力竭,又有什么心力和资本再去养育下一代?

更别提女性发现生孩子不仅伴随剧痛、伤害身体,还往往会阻碍甚至重创她们的事业,无形中加剧了职场歧视,又怎么能安心给自己放这个“产假”呢?

因此若真的想解决人口形势问题,根本上要靠解决年轻人的困境。更加友好的就业环境、落到实处的生育补贴,才能缓解大家“不想生”的意愿。

此外,随着当下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人口红利也早就不是唯一能依靠的东西。提升教育品质、加速科技创新,让科技带来的生产力解放依靠劳动力堆砌制造出的红利,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结语

印度生育率的急速转变,也反映了世界人口形势的前景:在技术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广泛推动的今天,生育率下降是大势所趋,老龄化社会的隐患也的确在潜伏。

但绝不是说人类就要因此灭绝,只是在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失,更应该做好引导措施,持续技术革新,创造更优的生活环境。比如北欧国家,总和生育率始终维持在1.7左右的水平,比东亚三国高出不少。说明良性发展之下,人们的生育意愿自然也会回升。


参考资料:

[1] 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
[2] 《世界人口展望2022》
[3] 《经济学人》Pew Research, IBA, UN, The Economist, WEF
[4] Worldometer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生育率   印度   东亚   联合国   世界   红利   计划生育   劳动力   人口   年轻人   自然   年轻   家庭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