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去世21年后,银行发现他有一笔巨额存款,背后故事令人泪奔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hua

编辑 | 江岫白

前言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会不会弄错了,或者是有同名同姓的人?”

1997年的某天,中国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查账时,发现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原来,这位工作人员查到了一笔巨款是从1967年打入的,至今分毫未动。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笔巨款的主人竟然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总理。这是怎么回事?

总理的巨额存款

银行工作人员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带着种种谜团,银行开始进行了调查,人们也由此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可敬的总理。

“这事太蹊跷了。”

“是啊,以周总理的为人来看,他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存款。”

周总理的一生是高风亮节的一生,他的一生为人民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

他一生奉行勤俭节约,绝不铺张浪费。甚至每次吃饭时,掉在地上的一粒小小的米粒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小心捡起,然后再将米粒吃掉。

也正因周总理提倡节俭的生活,因此他的存款并不多,他的收入只依靠一个月400来块的工资收入,如果加上邓颖超的收入,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足800元。

谁家中有困难,他都会倾其所有慷慨解囊地帮助他们,因此,周总理的开支大部分用于补助亲属,烈士子女以及公益捐赠上。

钟步云因为“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遇难,多年来他的家属一直得到了周总理的资助。

当他的女儿结婚之时,周总理还拿出了300元,而那时周总理一个月的工资也才400来元。

从1958年开始算起到周总理去世的将近20年的时间里,周总理和邓颖超加起来的收入不过是16万之多,但在这些收入当中,有很多用于资助烈士子女,因此等到周总理去世之时,全部积蓄只有5000多块。

经过工作人员反复的再三确认之后,发现了这笔巨额存款确实是属于周总理的,那么这笔存款到底从何而来呢?

寻找主人

“总理,这有一封您的信件。”

1967年6月的一天,工作人员带给了周总理一封神秘的信件。

信件内容大致意思是写信之人想要为新中国的建设汇去1.2万元英镑,然而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思来想去,他认为之后寄给周总理是最安全的。

信件内容到此戛然而止,周总理一时间也不知所措,只是做了批示,要求把这笔钱退回给寄信之人。

但天地之大,再加上特殊的年代和信息不发达,而且写信之人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要寻找这样一位无名英雄又谈何容易呢?

本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这笔钱暂存在了周总理的名下,以期有一天能找到这笔钱的真正主人。

但不曾想,9年之后,中国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伟大的革命家周总理因病去世。因此,这笔钱也一直未能找到真正的主人,钱也一直以周总理的名义寄存着。

1997年,银行工作人员开始重新寻找这笔款项的主人。尽管过去了30多年,曾经的过往或许已经变得模糊,但希望还是存在的。

银行工作人员决定排除各种困难,也要找到当年写信之人,也是为了完成周总理当年的心愿。

1997年,各种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银行工作人员通过技术手段,终于揭开了信件主人的神秘面纱,这笔钱的主人很快就被找到。

但令人震惊不已的是,这笔钱的主人不是名门望族,不是达官贵人,也不是富商大贾。他的身份很普通,只是银行内部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而已。

这名员工名叫刘本昆。可他为何拥有这些钱,这些钱又是如何寄给周总理的呢?

爱国青年刘本昆

1913年,北京的一个家庭里诞生了一名男婴,取名为刘本昆。那是个风云变幻但同时又是神州陆沉的年代。从小耳濡目染的刘本昆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那就是要报效国家。

在强大的信念之下,刘本昆报读了清华大学经济学专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学识来发展国家的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才能富强起来,国家也才能走向强大。

凭借着这种理念,大学毕业的他本应展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就在这一年,卢沟桥的一声枪响让他的信念破灭了,北京的沦陷让他开始背井离乡。

逃难上海期间,他得知中国银行招聘,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银行的一员,就在他准备工作的时候,日本的铁蹄让他不得不再一次逃离上海。

就这样,由于日本惨绝人寰的入侵,刘本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般辗转多地,直到1939年再一次回到上海,两年后被派往了香港。

哪知,日本侵略的脚步也开始踏进了香港,未容刘本昆展开工作,香港也沦陷了。

不得已,他只能再一次逃至内陆,在重庆算是安定了下来。刚到重庆不久,他又接到了新的任务,由于中国银行在英国的分行缺少员工,他又被派往了英国。

命运似乎总爱跟人开玩笑,如果不是这次的英国之旅,或许刘本昆的命运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原来,中国银行在伦敦的分行有一名女员工,名字叫做多莉,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英国人。

由于对东方文化的向往,在她失业之后到了伦敦分行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汇款和给中国在英国的员工发放工资等。

此时的世界局势已经进入了危险的境地,中国的抗战也进入了艰苦卓绝的阶段。国内百姓流离失所,军人前仆后继。但远在异乡的中国人却依旧醉生梦死,过着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

多莉了解到了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眼前这些中国人却丝毫没有家国理念。她感到十分悲痛,她希望这些中国人能为祖国贡献出一些微不足道的力量。

多莉开始减免了汇款的费用,并且在此后的年月里,还设置了募捐箱。

但募捐箱很快也让一些心术不正之人眼红,募捐箱里的捐款会经常性的少一些。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多莉将募捐箱藏了起来,哪知此举却引起了那些心术不正之人的不满,在这些人的施压之下,行长十分无奈,正准备辞退她。

此时刘本昆英勇的站了出来,为多莉伸张正义。多莉的工作得以保留,从此她平静的内心也开始荡起了一丝丝的涟漪。

不久之后,爱情史上又多了一段异国之恋的佳话,二人结为伉俪,多莉从此也有了一个中文名:刘道蕊。

永远的中国心

1945年,经过中国人民八年的浴血坚持,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刘本昆也准备回国,然而令他想象不到的是,胜利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紧接着而来的是,国民党又一次发动了内战,他的回国之路被阻断了。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本昆再一次萌生了回国的想法,但此刻摆在眼前的还有一道难题,原来存在伦敦分行的外汇是属于国民党的,这笔钱何去何从呢?

同时,周总理也表示要对国民党人员的资产进行冻结。

此时,伦敦分行内开始了唇枪舌战,一派表示这些钱要归入新中国,一派却表示这些钱应该归属于台湾。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刘本昆据理力争,这笔钱转入汇丰银行,这笔钱得以保留下来。

新中国成立,各项建设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刘本昆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再一次有了回国的想法。

但由于时局不明,所以他只能静静地等待机会,直到1957年,刘本昆夫妇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得以批准,此时的他们已经放弃了英国国籍。

1967年,刘本昆终于得以返回阔别了24年之久的祖国。跟着刘本昆回来的还有他在伦敦卖掉房子所得来的1.2万英镑。

回国之后的刘本昆夫妇回到了中国,发现此时的中国依旧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他们萌生了将手中的钱捐出去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但白衣苍狗,刘本昆阔别了祖国20多年,在祖国他已经举目无亲了,钱该捐给谁?他们一时之间犯了难。

此刻,在他们心中,新生的政府才是他们的依靠了吧。

思来想去,他们认为周总理才是最值得信赖之人,于是他们有了大胆的决定,他们决定以匿名的方式将这笔钱交给周总理。

他们的信件是这样说的:

“敬爱的周总理!

我们今天向您汇去英镑1.2万元,这些钱是我们从工资中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将这笔钱捐献给国家,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的费用。但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思来想去,我们认为交给您最为稳妥,我们相信您。”

周总理收到信件之后,高度重视,要求查出寄信之人是谁,只是由于特殊的时期和信息闭塞,人们一直未能知道刘本昆就是写信之人。

直到周总理病逝,人们也未能发现寄信之人的蛛丝马迹,一直到21年之后,银行工作人员才找到了刘本昆夫妇,此时的他们也已进入了耄耋之年。

当工作人员找到他们之时,他们也早已忘却了当年的事情。

进过20多年,当初的1.2万英镑能够兑换人民币46万多。工作人员见到老人之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贫,表示将这笔钱还给他们,没想到两位老人却一口回绝。他们表示,这笔钱的最初用途决不能改变。

后来,经过多方讨论,这笔钱最终成为了基金会的启动资金,也算是发挥了这笔钱的最初用途。

身在华夏的芸芸大众,都是中国建设的参与者。或许他们的作用并不显而易见,并不轰轰烈烈,但他们也在背后默默地付出着。致敬每一位在背后默默贡献的普通大众。

往期精彩推荐:

1956年北京开会,周恩来悄悄附到毛主席耳边: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

拜登不顾阻拦军援台湾,大陆沉默12小时,终于交底:不惜一战!

根据平台规则,您关注+点赞评论会保持铁粉身份,更好为您推荐优质内容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存款   中国银行   银行   伦敦   思来想去   英国   香港   英镑   分行   中国   巨额   信件   年后   工作人员   主人   员工   收入   发现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