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动作发展有什么规律?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幼儿做动作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好玩的、令人捧腹大笑的动作,例如学习走路时脚呈外八字,膝盖不会打弯,一摇一摆地走过来。如果不了解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有人会觉得小孩走路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其实,婴幼儿动作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成年人相比动作尚在发展、发育阶段,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帮助父母家人更好地理解小孩儿的动作,有效辨认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总的来说,婴幼儿动作发展有五大规律:

一是“从上到下”:这是指人类生长和动作发展的进程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发展。婴儿时期头部明显比身体其他部位大,发育明显。幼儿时期学走路以髋关节为中心完成下肢摆动,膝盖几乎为伸展状态,足踝在落地时几乎没有弯曲。走稳后,膝盖可以打弯,脚落地时可以实现重心从足跟过渡到脚趾。

二是“由近及远”:这是指动作从身体中心区或中线向远端逐渐发展,从脊柱到四肢发展。例如幼儿在做挥拍击打动作时,基本上是采用肩关节控制胳膊做出大肌肉群动作完成挥拍击打,等生长发育逐渐成熟时,可以通过手腕、手指来完成一些精细动作。即完成了从胳膊的大肌肉群控制走向远端,手臂、手腕、手指的精细动作。

三是“从大到小”:也就是说大肌肉群力量发展要快于小肌肉群。例如孩子见到父母会快速奔跑过去拥抱父母,但跑步过程中并不会随着距离越来越近进行减速,也就是说下肢小肌肉群精细控制减速的动作并没有发育完善,仅依靠下肢大肌肉的发力完成加速,随着年龄增加,幼儿可完成加速、减速等灵活的动作。写字也是,等精细动作发展逐渐成熟,握笔写字会更加灵活,更准确。

四是“整合”发展:也就是孩子身体各部分结构共同工作、相互协调的能力越来越高。例如在孩子学习立定跳远时刚开始并不会控制双臂摆动和双脚蹬地,只能通过腿部动作完成跳跃,上肢基本不动或动得不够灵活。随着动作发育逐渐成熟,幼儿可以完成双腿、双臂更加协调的立定跳动作。

五是“分化”发展:这是在做出动作时,身体各部分开始承担他们在动作执行中更成熟的职责时出现的分化情况。例如双手接球时,刚开始幼儿会动用大臂小臂将胳膊抱住,而随着动作逐渐成熟,手和胳膊的功能逐渐分化,胳膊就可以完成伸展功能,而通过手来完成抓接动作。

了解这些动作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新动作,促进动作发展时有更清晰的视角,更加理解孩子的动作。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大规律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培育大动作发展时,掌握好这些规律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动作发展。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32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规律   幼儿   动作   下肢   婴幼儿   胳膊   肌肉   精细   成熟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