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科博士经历最卷毕业季


热搜上又多一条和文科博士就业相关的词条——北大文科博士求职多次被拒,再一次将文科博士的就业处境拉回现实。


北京大学进行的2021年全国博士就业与择业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就业的比例有了大幅上升,分别为 87.1% 和 75.6%。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随之水涨船高的,是严苛的入职标准、飘忽的薪资待遇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些在2023年尤其显著。一位文科博士告诉我们,因为疫情,2020年很多应届博士没有找到教职,就去做了博后,2023年,这些博后出站,和应届博士一起竞争,「今年的竞争压力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高。」


很多文科博士在最卷就业季感到迷茫。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是在不断积累的、眼界也是在慢慢打开的。但社会留给他们的生存空间却是一点点在紧缩的。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两三年时间内剧烈变化的就业市场——「你是个金子不假,可是北京到处都是金子」,也有人感慨,「我学了这么多屠龙之技,但社会上没有龙。」


《人物》找到了4位文科博士,讲述她们就业的经历。她们都经历了越来越卷的论文竞赛,被「非升即走」的规则伤害过,甚至因为「双非」的出身被嫌弃过。最终,有人在痛苦中确定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在学术圈卷」,选择离开高校、游离在学术圈之外,转行成为占星师;有人作为应届生,在激烈竞争中不断调低预期,调整心态,终于成功拿到offer,进入高校;也有人已经毕业两年,拒绝了高校的offer,在创业过程中试图打破原有的「好学生」路径,探索自己。困惑和机遇依然存在,每个人都试图寻找人生新的空旷之地。


以下,是她们的讲述——




文|令颐

编辑|槐杨



「我的人生已经尽力了,

我只能活这个样子。」


@玛丽安

文史专业-毕业1年-转行占星师


可能你会好奇为什么一个文科博士要转行做占星师,其实,占星和我的专业有很大的关联。我研究领域中包括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他有位知名的御用占星师,我很好奇,为什么一个总统要常年雇佣一个占星师?学法语的时候,也会发现一堆关于占卜占星的词汇。


后来,机缘巧合,我认识了一位国内顶级的占星师,她告诉我,占星学是非常严谨的科学与艺术,她还说,占星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了解自己的人生议题,促进自我成长。


我就开始在网上上占星基础课程,上了不到两年,接着又做了一年多实习,免费帮身边的人看星盘,相当于总共接触了三年,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就开始独立收费给别人占星了。


接触时间长了,我也会感受到占星这件事是能够帮助到我生活的。去年我毕业的时候特别狼狈,学校封校,找房子就只能在网上看图片,我每天都在占星,看到一个房子,我就来摇一摇牌,看看房子好不好,最后找到了一个不错的朝东的房子,一直住到现在。


马上要毕业的时候,我一份工作都没有投。我想过去找一些跟我导师关系很好的学校做研究员,但事实上,我这么过去是给老师丢脸的。我的导师是系主任,大家曾经都对我说,你是系主任的得意弟子之类的话,当时听到,心里肯定是很狂的,觉得我可以做出很好的学术作品。后来慢慢发现,自己最常有的状态是,可能每天都在看文献、找论点,努力推进一个课题,但最后就是没有任何进展。这就是做学术的困扰,没有人给你参考答案,你只能往前自己找答案。但是在找答案的这个过程里,找着找着就把自己的心态找崩了,我完全没有得到过正向反馈,没有了希望。


最后,我的想法就是,跟那些同样考博的人来说,你可能是很优秀,但在那种顶级学者面前,你屁都不是。这种自我否定一直存在。


我大概知道社会上的人对我们这样院校的人会有什么样的预期。像我隔壁北大的同学,去了一个双非院校,结果在学校里天天被指摘——你是TOP2毕业的,怎么就这样的水平。我可能根本达不到预期,人家也录用我了,但人家是奔着清华的title录用的我,这个title带给我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刚进学校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的状态特别牛,我觉得自己肯定能超越前辈,做出一些新的学术作品。


但博士期间,我一篇论文都没有投出去。文科都是独著,我写出一篇论文,当然想投顶刊、投C刊,但一打听,得排队三年或者两年半,可以预料到整个过程的辛苦,就算了。


而一般的学术刊物我又不想投,还是想一下搞个大的作品,就会有这种别扭的心态。导师就会说,OK,你不用着急,文科专业要的就是积淀,要有耐心,坐好冷板凳。同专业有一个同学,也没有发C刊的论文,就可以去个二本或者是大专院校,我就想,到时候就拿我在学校里的一些小论文去高校看看,好像也不会特别差。


一个在国外读博士的朋友一直在积极发论文、找工作,他天天跟我说,你还不赶紧发C刊。我跟他说了我导师的原话,他直接来了一句:你是我见过的全中国最天真的博士生。


到快毕业的时候,我才发现他是对的。实际上,你要是想去顶级的研究所,对方根本不管你是TOP1还是TOP2,人家就是看那些成果、论文。隔壁985学校的博士生出去求职,就是看 C刊一条、两条还是三条,都有数字的,他们从博一期间就特别努力去发C刊,他们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有一些现实感。


毕业论文开题的时候,我出现了很严重的情绪问题,严重到我只要出门,就会开始吐。在开题报告会的现场,一个老师指出了我的开题报告中存在很多语法错误,他很直接地说,「你根本不适合做学术,你应该回本科重新学一遍」。


他说完以后我就真的彻底崩了,当场就哭了,不只是哭,直接当场就吐了。我觉得撑不住,我一直都想做一个专业领域内的女学者,能够取得一些成就。从本科开始,我身边的老师都说我是有天赋的,博士刚入学的时候,我还是整个专业的第一名。但在那个瞬间,我就知道,我好像没有这个能力了。


转行做占星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知道我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和精力在学术圈里卷。


到现在,我依旧感觉我整个人的精力状态跟普通人还是差一截。在高校里做学术,至少体力得好吧?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叔叔,他是天文学家,每天都要走2万步,大部分科研人员每天至少要锻炼一个小时。还得耐住清贫,跟我关系很好的研究生期间师妹,在我读博期间她在大厂上班,收入已经是35000一个月,而我只有5000块钱的补贴。


图源视觉中国



毕业之前,我已经做了一年占星师,大概一个月有七八千块的收入。男朋友给我提建议,说既然你已经有了一些占星经验,可以继续做下去。他是学金融的,给我分析说,最近经济也在下行,占星这种行业肯定会发展很快。他很支持我继续做下去。


就这样,文科博士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占星师。每天的工作流程很简单,早上10点左右起床,给一些客户准备星盘,这会花费大半天的时间,整理好这些之后,再准备一些教学课程。


刚开始做占星的时候,我的报价不高,单次200块。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个知识分子,怎么能谈钱呢?跟别人说价格、谈钱是一件挺令人羞耻的事情,所以我定价的标准就是普通文科生去外面做兼职做家教的价格。


那确实是客户最多的时期,我一天可能要看3到4个客户,挺辛苦的,每个客户我至少花1个小时去研究他的星盘,还得总结,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就算我非常努力地去营销,占星行业的不稳定性还是在的,它就是靠一次性的个案累积起来。有的时候前一个月赚7000块,然后下一个月就只赚了1000块,那是我赚得最少的一个月。


这种状况持续了半年多,我才想着要调高价格。那时,我已经知道这个行业其他跟我同样受训程度的人会收多少钱,如果我收得太少,会有一种被剥夺感,到现在,价格是500元一小时。


最初的几个客户都是同学或者同学的朋友,大家都在同温层,遇到的问题也都很相似,比如说今年要不要延毕,比如说已经延毕了一次,今年要不要继续延毕?还有一种是已经找到工作的博士,他们问的都是这份工作合适不合适,自己该不该去某个行业。我能感觉到,大家都非常迷茫。


这些客户的共同点是,他们的自尊感很低。比如说,工作中领导说一句话批评了他,他就会很痛苦,很容易就在心里觉得自己是被骂了,因而失落很久。


我有一个长期客户,她也是个文科博士,天天说自己是个民工,总是感觉自己是班上最差的,但事实上她的论文是校级优秀论文,我指出这一点,她却说:「那是因为正好落到我头上。」还有一个师妹在美国读博士,其实是很牛的院校很牛的专业,但她写篇论文,写个研究计划都要占一占,看做得好不好,想知道导师怎么看。


还有一个客户是艺术类博士在读,他同时也是个艺术家,他来找我的时候,算的是自己博士期间的读书经历会是什么样的,博士毕业之后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更好。他最大的疑虑就是如何能够在学术和艺术之间做一个平衡。


这些客户的困惑其实是,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啥,或者,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前面的人没有给他踏出一条路,他就觉得这个路不敢走。但通过占星,我想告诉他们,这个路可以走,没问题的,说不定还能利用这个路走得更远。


我现在一共积累了五六百个客户,还带了一年学生,通过小班教一些占星的知识、技术,学费也不贵。至今,我还没有开起自己的工作室,一般给客户占星都是通过腾讯会议,可以节省一部分成本。现在我每个月15000的收入是有的,经常是在1万5到2万之间波动,在这个行业算是中位数。跟那些一直在工作、搞钱的人相比,我现在赚的钱简直少得可怜,一个很重要的朋友就是搞金融的,他现在月入得有七八万。


玛丽安的工作桌 受访者供图



现在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营销,我就无法玩转小红书,那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人设,每天都发一样的东西,把自己完全扁平化。我不是不理解,但是我不愿意,我不想当工具人。


说到底,我对占星师这个圈子的认同感会差一些,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有很多人水平很一般,但是在大把圈钱、割韭菜。


我的博士同学像我这样转行的没几个。读到博士或是再往后的阶段,大家会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去做学术,想留在高校里,到现在,我的同学在高校做讲师的蛮多的,有在985高校的,也有在大专院校里的。



隔壁系一个同学是古代文学的博士,他毕业以后去做高中老师了,每天也要忙着应付领导或者同事那些人际交往,他其实很难受,很希望回到古典的世界里去接受点营养。他最近在准备一个说课比赛,他形容自己就是天天在百度上查查资料,做一下PPT,按照一个固定的模板讲课,都是形式上的东西。


他说自己这几年比较理解屈原为什么会写「举世皆浊我独清」这种话,他明白了在体系里很受污、很烦闷的感觉。我就只能劝他说,如果你没有这些年的经历,可能你对屈原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你现在的理解至少是更深入了。


在网上火起来的那个帖子《转行占星,一位top2文科博士的自救之路》标题是我起的,我当时刚刚月入2万,跟一些女性博士朋友们聊天,发现我们对社会、对职业的想象非常狭窄,大家经常会觉得没有出路,觉得我们不待在学术界,就没有别的路了。但我想鼓励那些文科博士们,假如你真的和我一样抑郁,你还是有别的路可以走的,你的人生还有可以走通的空间,我希望他们能够多一些看待世界的视角。


占星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用星盘告诉你,痛苦其实都是有期限的,比如说我可能知道我这个月倒霉,我就会有一个调整,类比之下,我们对自己整个人生也会有调整。


说实话,占星师不是算命的。占星的过程里,我不会给你一个准确的结果,也不会替你做选择,我给你的只是个发展趋势的解读。很多时候,来占星的人对那些问题会有一个隐约的答案,但是想被人推一把,再确认一下。


现在,有时间我还是会关注我的专业领域,看看专业书籍。我从来没有离开学术圈,只是一直在游离。比起遗憾,我更有一种愧疚感。前段时间,我很沮丧,我觉得我是个骗子。因为我的客户基本上找我做一节占星后,不会一下子觉得人生豁然开朗,他只是希望有一种神秘力量告诉自己,「我的人生是有戏、有希望的」。


我其实不是很愿意当这个神秘力量的代言人。我希望来找我占星的客户自己的主体性会慢慢增强,而不是建立一种虚假的希望。因为,那种神秘力量给他的某种加持,其实是有问题的、危险的。


我现在一直对导师抱着很深的愧疚,一直和导师保持联系,其实他很支持我的选择,但我还是想对他说一声抱歉,我的人生已经尽力了,我只能活这个样子。


图源电影《巴黎夜旅人》




「你是个金子不假,

可是北京遍地都是金子」


@菲儿

文科方向管理学-应届生-海外留学生


对很多海外读博的毕业生而言,这两年大家对国内就业市场的认知并不准确。


我2018年入学博士的时候,就业市场还没这样拥挤,海外文科博士回国,很有可能直接就是副教授了。像深圳这样的城市,还有孔雀人才计划,海外博士只要回到深圳,还会有100万的安家费。


但疫情之后,博士就业市场来了一个大反转,好多海外博士毕业后直接回国,所有的标准都水涨船高了。我那天在小红书上看到一句话,你是个金子不假,可是北京遍地都是金子。一只拖鞋从楼上掉下来砸了10个人,里边可能就有一个博士。


去年9月份,我交了毕业论文,直到12月份才答辩。这中间,我就一直在中西部的一个省会城市找工作。那个时候,我手里只有在英国念书时写作的一些课程论文。但我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觉得好歹我是海外留学回来的,起码还可以英文授课,我有自己的优势啊。


那时候,我的目标是西北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我认识学校里一个老师,他直接跟我说,你的竞争力在这里连博士后都干不到。他说这里今年招的博士后,从加拿大回来,手握8篇SSCI论文。人家在加拿大是讲师,来这里也只是做博士后。他很直接地告诉我,你这个程度就不要来了,我就放弃了。


当时,他推荐我去看看一些省属高校,他说,你去了可能有机会聘上个讲师。


老实讲,这个判断还是挺打击人的。我在硕博期间一直都非常优秀,博士论文达到了with no collection这样一个最高等级,导师也都说,从选题到数据分析到写作,都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但我在求职时,跟国内高校的老师解释这些的时候,他们完全不care,他们只会问你小论文发表了多少。


听了这位老师的话,类似教育部直属的985院校我就没有再投,转投一些省属的一本、双非院校。后来,一所省属师范大学给我发了个带编制的offer,但条件并不好,税前工资是12万一年,听起来好像还不错,因为城市物价也不高,这个钱也能活,但是我在英国一年的学费都不止12万,我再回来挣这钱,干嘛呢?一般博士都会有心理预期,我读这么多年出来了,最起码要比周围同学的工资再高一点才好,不然这个博士读出来有什么意义。


但其他我投的一本院校都没给反馈,全部石沉大海。其实,在那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碰壁后,我就知道了在国内找工作没有论文不行,想着赶紧投几篇论文找补一下。我从自己的毕业论文里边摘出来一些比较有话题性、在国外比较流行的内容,花两三周的时间把稿子收拾了一下,又找了SSCI3区、4区的期刊投了出去,就是看哪个发得比较快。今年年初,我准备的那两篇论文收到了录用函,相当于今年我在求职季总共就发了两篇SSCI的论文,其中一篇还是第二作者。我很清楚,这个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


我开始海投,知道像我这种水平很难去进北大清华,压根就没投。但还是可以尝试一下北师大、人大这样的985。这两篇论文唯一让我的处境有所变化的是,我终于能有机会进入初面了。不过,到了面试的时候,我还是被吓到了。一开始,我进了一所985学校的一面,那是个博士后岗位,大概有300个博士候选人,有应届的,还有已经工作的。300人竞争一个岗位,非常夸张。以我的资历,自然就止步于此了。


我还参加了另一所985院校的面试,成绩还不错,有一个导师很欣赏我做的女性领导力相关研究,他说他们组全都是男生,想招个女生,而且我是海外博士,可以来专攻英文期刊。看起来我很有机会,但最后,还是因为文章数量不够被淘汰出局了。


当时,那个老师跟我说,你想进来,只有找亲戚朋友才能帮到你了。天呐,你说我哪认识什么领导?


菲儿在找工作期间的手机屏保,在那段灰暗日子里是比较治愈她的一段话 受访者供图


所以,这两篇论文并没有给我带来真正的安全感。虽然初面不会被筛选掉,但是我知道,二面的时候一定会被筛掉。


那段时间,我很沮丧,父母也为了我工作的事焦虑得睡不着觉。我每次回家,爸妈没说两句就开始跟我吵,你看你,博士毕业怎么连个工作都找不到。有一次,我爸喝醉了,给我打电话说,对不起,爸爸也找不到人给你弄到你想进的学校里面。我心里可难受了。


投了一圈985之后,我想着既然985、211不要咱,就降低预期,大大小小的市属高校我也投了一个遍。爸妈对我的期望也从一开始的非北大清华不去,到最后,有个工作就行,挺好的。


那段时间,我妈去算命,看我什么时候找到工作。「大师」说,这孩子你不用管,她自己都能找到工作。这个算命「大师」的话还是真切安慰到了我,起码让我看到了一些光亮。


神奇的是,就在我妈去算命的第二天,我就接到了我将要入职的这所学校的面试通知,是我投的市属高校里给我offer最早的一个。


在这些市属高校面试的过程里,我就发现,自己的海外背景优势还是能够凸显出来的。


面试这所市属高校时,老师问我能不能英语授课,我就在现场给他们来了一段,是比较加分的。老师们还想看看我英文论文写得怎么样,我就又总结了一篇我毕业论文中summary的部分,发给了他们。后来,这所学校就给我发了offer。负责带我的老师说,他招我进组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他们组没有能写英文期刊的人,我过去可以主攻英文期刊。你看,这就是我最大的优势。


之后我也没有再看别的工作机会了。我会先在这个学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再带一些学生的专业课,跟学校签订的合同是2年,非升即走,年薪大概30~35万之间,基本够覆盖我之前在英国的花销和学费。


很多人不喜欢非升即走这样的规定,但你换个角度来想,它对于青年教师是有好处的,比如到后面我的成果越来越好了,我还可以去更好的学校,这是一种双向选择。你不能只觉得是它要开除你,你也可以开除它,对吧?


拿到这个offer之后的那天,我们一家三口也没有庆祝,就是在家里吃了顿饭。我以为我会特别高兴,但其实更多的感受是,我可以给以前上学的人生画一个句号了,我终于要开始新生活了。


图源剧集《凪的新生活》



「我学了这么多屠龙之技,

但社会上没有龙。」


@申暖暖

宗教学-毕业两年-转行创业


某种程度上,我也算是一个「异类」。我本来应该在2020年7月份毕业,后来因为疫情,延期到了2021年1月份。毕业前,我跟一个朋友聊天,开玩笑说可以做点小生意,自由度很高,但慢慢我开始想,为什么不行呢?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去创业,为什么不能从事一些商业活动呢?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想走的是学术路线。我本科学中医,研究生开始宗教方面的学习,博士期间主攻宗教学,研究中古道教相关的内容。本硕博一路读到北大,我一直在读书,成果也很多,博士期间发了三四篇论文,其中一篇C刊,还出了一本讲医学和道教相结合的书。


2020年11月左右,我开始试着找工作。我没有任何实习经验,本科、硕士全是在学校里做一些行政工作,连五险一金怎么算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该怎么谈。我发现,我对社会的一切一无所知,在象牙塔之外,是个傻子一样的人。当时最大的困惑是,我学了这么多屠龙之技,但社会上没有龙。


那几个月,我几乎所有行业都投了。互联网、教培、金融、外企、国企、媒体、创业公司,大大小小的单位,只要是上面写着不限专业的招聘单位我都投。我想看看一个31岁学宗教的女生在就业市场上到底会接受什么样子的反馈。


结果很惨,不出所料的惨。


一般来说,HR会怀疑我的稳定性,说你都到了北大博士这个地步还来我们公司干嘛?所有用人单位都觉得我专业不对口,非常不对口。我投过上海一家博物馆的学术助理岗位,但面试我的人说,你想来这里工作,我随时都能让你来,但你这专业是不是应该去庙里?那时候,我就发现大家真的不了解宗教学。


所有的工作机会里,我最理想的是在一家咨询公司做管理咨询。但是结果让我很失望。面试官是个比我年轻很多的女孩子。她对我的专业非常感兴趣,一直问我论文写啥的,平常都是学啥的,当时的气氛真的很舒适。没想到,最后她跟我说,这个工作是要半夜1点才下班,你能接受吗?其实还是不想要我,就不明说罢了。我就说不能,我身体状态不好。


后来,我找一个做猎头的朋友做了职业规划咨询,咨询师知道我对创业有点兴趣。她问我,你现在已经在这个年纪,你是想到大厂当一个螺丝钉,还是要去一个小的创业团队,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那一瞬间,我就想明白了,我无法再忍受做一个螺丝钉了。我更想去尝试一下创业。


我在公号上看到过一个创业公社的引流活动,9块9试听,我看了一下,觉得内容挺完善,就交了学费,开始系统性地了解创业,后来,在一年半内,我大概写了6万字的作业,来复盘自己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创业课结束之后,我就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和创业营里的一个团员合作卖香薰扣,把它放在口罩上面,让口罩香一点。


申暖暖创业项目中的口罩香氛受访者供图



货物在广东那边的仓库里,我们主要负责推广和销售。试过很多销售渠道,想着跟表情包、跟粉丝后援会合作,但根本没人理我们。三个月过去了,一件都没有卖出去。这个时候我才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用户和需求没有对准是件多糟糕的事情。你去做竞品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又贵又不实用。


后来,一个在香港生活的朋友想跟我合伙做健康管理相关的创业项目,就是给高净值人群提供完整的健康解决方案,算是一种医疗服务。但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项目,不是两个人能做的事儿,经过了将近一年的从0到1的打磨,我发现,这个项目根本做不成。


接连两个创业项目都失败了,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一些质疑:「难道我真的不行了吗?难道我真的只能回去教书了吗?」我还是挺不甘心的。


毕业的时候,我其实已经拿到了一个高校的offer,但是我瞒着家里没有接。一个原因是,我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医和宗教学这两个专业都是父母帮我选的。本科之前,我其实是想学新闻做记者,我对别人的经历很好奇,喜欢跑来跑去、跟人聊天,还热爱写东西。但是家里人觉得,我应该学一些更实用的学科,学一门手艺,就选了中医。考研的时候,也是家里给了我几个选项,比较容易考的、好就业的,因为我有中医背景,选哲学或者宗教会更实用一点。但当时,我完全没有概念。


第二个原因是,我发现做学术并不适合我,我好像只是把这件事当做一个甲方的要求完成了而已,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之所以会在读书期间取得看起来还不错的成绩,是因为我告诉自己既然学了,就要努力一点,想尽办法去完成它。其实学得很痛苦,边哭边学的那种程度。我从小受爸爸的教导,他总说一件事情没有做好,是因为你还没有尽全力,他会反复问我,你真的把这个事情做到极致了吗?这让我有很严重的自我消耗。


所以,创业是我从小到大最任性的一个决定。毕业后,我搬到了上海。首先,上海的商业气息比较重,算是创业友好;还有一点就是,我想从北京离开、从学术圈离开,算是跟我的过去来一个告别,重新开始。


到现在,我还是处在一个勉强生存而非生活的状态里。上学的时候,奖学金、生活费杂七杂八加起来,我有一定存款。现在,我有时候在一些培训机构里兼职,帮学生修改一些创业比赛的方案,写写稿子,接一些广告,做点策划案,零零散散赚一些钱。目前我的恩格尔系数等于1——所有钱都用来维持生计,能吃饱就行了。我以前业余活动很多,喜欢看话剧,但这两年就不怎么关注了,朋友说我就跟苦行僧一样。


创业前期不赚钱还可能会失败,这是一个很大的心理落差。家里人想给我找工作,但我拒绝了,我不要再接受这些了。我跟家人说,我忍了30多年,一直都在听别人告诉我学什么、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我老想去当别人眼中的好女儿,去当别人眼中的好师姐,别人眼中的好学生。现在,我就是想抛弃过去的学术背景,抛开我不喜欢的专业,我哪怕在创业的过程中活得特别惨,也要去探索自己。


最近,我开始了新的创业项目,和朋友一起合伙,为那些试图创业的人完成一些前期的职业设计和规划工作,目前还是在商洽阶段。


这两年我愿意把它称为成长期,其实我只投入了时间成本,就是在不停聊天,尽量跑出去跟所有行业的人聊,互联网的、金融的、风投的。在聊天的时候会获得灵感,做决策的时候会得到启发。


文科生其实比较善于跟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都是有优势的。而博士期间的训练给了我很好的磨砺,它让我知道,一个人就可以像一个队伍,我能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儿。比如写论文,所有的交付都是我一个人做的,我有多大能力,就做到多大交付,没有别的加成。所以创业时,有很多要孤单一个人去想解决方案的时候,我就习惯靠自己了,不会觉得没有安全感,我就想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个程度。


你问我会不会着急,其实创业想盈利也急不来,想做一个创新的事情,势必会经历一个无人问津、不知道前方在哪、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黑洞期,对吧?很多人创业都是三四年之后才开始盈利的,都要有一个积累的周期,你肯定要先让别人认识你、信任你。我去看各种各样商人的成功案例,想看他们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这个位置,就发现大家都会经历相似的时期,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直以来,我有这样的一个理想,我希望在我以后赚到钱的时候,能给宗教学这个专业设立一个奖学金,因为我们这专业太小众了,比哲学还要小众,这个专业实在太苦、太没有人学了。但是我也希望我能帮到那些真正喜欢它的人。


图源剧集《重版出来!》



「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

所有的规则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Victoria-Wang

传播学-应届毕业生-即将入职高校


我是从去年九十月份准备开始找工作的,当时的设想很简单,和很多博士的职业规划相似:找到一个高校,做教职。


刚投简历的时候,我真的很乐观。我的本科是在一个双非院校,但是博士期间的论文数量比较多,发了8篇,其中有5篇C刊一作。能达到这个数量,我在博士阶段开始时就目标非常明确。拿着这些成果,我觉得,在北京找一个211或是双非院校,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我应聘过央企,那是一家出版社,面试过后还要实习不低于两周,差额实习,大概录取比例1:3。跟我一起实习的也是两个文科博士,一个是清华的,一个是北大的。我们实习的第一天,人力就非常明确地说两周之后要进行工作汇报,根据表现再决定选谁。后来,我们对这里的环境、氛围和工作内容都不太喜欢,三个人集体辞职了。


其实到那时,我对找到工作还很有信心,就觉得自己前途一片光明。


2021年和2022年之间,就差一年,但就业市场完全不同。21年的时候,我有个博士师姐手里一篇论文都没有,也去了北京市一个双非二本,还解决了编制和户口,也没有「非升即走」。


但到我开始投高校的时候,就发现真的比较难。北京不缺硕博,2023年春,我去投和那位师姐相同的学院、相同的岗位,却连简历关都没过。当时,我还投了北京的很多二本高校,但是到秋招快结束的时候,我感觉有点不太对劲,都没有反馈,唯一给我及时反馈的仅仅是一个民办的本科院校。


还有一些学校也有机会,但面试的过程让我觉得他们不缺博士。我面了另一个北京双非学院,在面试中对方直接问我,你本科学校是哪的,这是个什么学校,学校怎么样,这个学校是在哪里,它是个什么层次。甚至还问,你出国联培,是拿的国家的钱吗?疫情期间你真的出去了吗?我说是,他们还会接着问,你未来住哪里?其实在试探你能不能住校,你有没有时间充分地待在学校,甚至还会问你带学生怎么样,因为你可能还要兼职做辅导员,做心理老师。


这场面试结束后,我意识到,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本科出身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后来,我在面北京其他二本学院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来自清华的博士后,人家发了十几篇论文,我们当时聊天就说,这个岗位你去真是绰绰有余。但最后她被刷掉了,因为她本科来自河南的一所普通二本学校,学院的老师也说,是因为她出身不好。


因为我本科也是双非院校,所以注定去不了211和985以上的学校。我用很多论文去弥补它,还用海外联培的经历去弥补它,但是依旧弥补不了。


北京的几个高校都没有收到满意的答复,一开始我很失落,但是到求职后期,根本就来不及失落,只想着赶紧去继续投,去找一份工作,逐渐去调整自己的心态。高校之间的资源差距太大了,大家都想去好一点的平台。以前,面对有些普通院校的教职名额,大家还都不屑一顾,现在同样的岗位,大家就要争着抢着,结果学校还有可能看不上你。其实,大家就是在不停地向下兼容。


之前,人家总说文科无用,我当时还非常鄙视这种说法,我说所有的科学进步都是来自于这个思想,来自于逻辑思维,文科怎么可能无用。找一圈工作之后会发现,文科不是无用,文科是真的无工作啊。


但是,在找工作过程当中,我每去一个学校,他们都会说,这个论文质量还挺不错的,或者论文数量还挺多的。这个瞬间让我觉得很欣慰。尽管他们最后没有录用你,但是他们肯定了你,那一句话,就意味着他们肯定了你过去的付出。


因为老家在湖南,找工作的时候,我主要考虑了北京和长沙这两个地方。北京的高校一个offer我都没有收到,我就回长沙面了一些高校,都是双非的一本,相对来说会轻松很多。最后,我收到了不少offer,有三个北京央企的offer,有三间湖南这边高校的offer。


我把这些offer做一个优先级列表,最看重的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我会想到以后在这个岗位上有没有清晰的晋升路径,路径不清晰就没有办法获得成长;工资当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至于编制,我一直不是很在意。当我把这些条件列出来,优势、劣势就很清楚了。最后,我选择签约湖南一家高校。我会把合约的每项条款,一年安家费多少钱、怎么发、扣多少税,有什么样的考核要求,打听得很详细。


通过这些面试经历,我学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所有的规则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很多人不敢去打破条条框框。比如去年我投简历的时候,一些985高校我觉得自己够不着,就不投了。但现在我会觉得,机会属于那种主动的人。我之前投北京双非院校,都是直接打电话给院长或学院办公室,直接问,你们现在怎么招人?招到第几轮了?很少有人会主动打到院长或学院办公室去问的。大家其实还是学生心态,觉得很多事情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但实际上不是的。很多学校它公告写着停止招聘了,但其实还在滚动招,有些内部信息它不会对外公开,是需要你自己去打电话问,或者直接问去年入职的老师。


我去年认识了一个同学,他每次去面一个学校,就会在学校附近住个一两天,感受一下学校的氛围。而大部分人还是线上随便投一投。


面试湖南一家高校时,到了聊安家费的环节,学校的人和我说是40万,还要扣税。我就直接找院里的书记,说这个安家费太少了,我很坚定地说,至少要税后40万。院书记就代表整个院去和学校的人谈,学校就同意了。


我爸知道了,说领导们都不喜欢Argue,也不喜欢有人商量。我说,为什么不能为自己争取一下利益呢?这完全是可以的啊。


另一所湖南高校,我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一开始他们想给我25万安家费,我说太少了,得加点钱。后面他们又说,第一年给的比例非常低,我说不行,第一年需要买房,安家费比例要增加。人事处的老师可能也被我搞烦了(笑),我天天给他打电话,他们说比例增加需要你写申请,校办同意后就可以。


其实,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只不过90%的人都很听话,最终只能吃哑巴亏,而我刚好是那个不听话的人。


图源剧集《老友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安家费   博士   宗教学   北京   导师   本科   院校   学术   老师   高校   客户   学校   论文   工作   专业   文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