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低调的广东小城,凭什么成为中国红茶之乡?



在中国红茶宇宙中,有着个颇具迷惑性的名字:

英德红茶

名字里似乎能咀嚼出些西方韵味,近些年在世界市场也风头正盛,因此,没少被误认为是欧洲血统——然而它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茶。

英德红茶,地道中国好茶

图/视觉中国

英德红茶,因广东小城英德而得名。这座粤北古邑,同众多茶业名城比起来是相对低调的存在。

但也是这座小城,短短几十年间就向世界递出了红茶名片,在全球掀起英红旋风。

制图/刘耘硕

能一跃而起拿下中国红茶之乡的美名,固然要仰仗不少天时地利,但归根结底,这是英德人造就的奇迹。


01

英德红茶:

逆境中的后起之秀


茶在广东,是一部能使所有粤地茶客津津乐道的、厚重的茶史。南北朝时期东莞僧人于铁炉岭沿山种茶,这一抹青绿彼时便已开始在岭南蔓延。

英德,古时也被唤作英州,也是自南北朝开始有了茶。直到唐朝,英德已作为岭南茶的主力军得到茶圣陆羽的好评,《茶经》中有云,“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英德古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英德,依山傍水的岭南小城

喀斯特地貌形成秀美奇峰

造就了田野间的神奇景观

摄影/陈彦

明清时期,英德茶已发展成蜚声在外的贡茶,但少为人知的是,英德在新中国成立前其实都不主产红茶——英德红茶,是此地在逆境中托举出的后起之秀。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战火动荡下,广东的海路要道被切断,茶叶农副产品出口被持续掠夺,曾经引以为傲的广东茶业生机寥落。直到1949年,广东全境仅余零星荒芜的茶园八万余亩,各地茶业奄奄一息,英德也未能幸免。

茶,流淌在广东人的血脉里

图/视觉中国

在这片土地上,茶从来不是生活闲余的点缀。每一片流通的茶叶,彼端都有无形的丝线与千万茶农的命脉相连。好在百废待兴的英德很快等到了转机。在陶铸等老一辈领导的关切下,英德建立了红茶商品基地。

彼时新中国刚刚诞生,出口创汇急需新兴力量,英德红茶,是被投注期待的共和国“红茶之子”。1956 年,于英德茶而言是改天换地的新开始——广东省农业厅从云南引入大叶种,同广州本地的凤凰水仙茶种进行杂交育种,首批茶籽在国营英德茶场扎根,三年后,第一批肩负使命的“英德红茶”问世了。

英德红茶呈条索状

外观肥嫩紧结,色泽乌润

摄影/吴学文

因为有着大叶种的“血脉”,英德红茶滋味浓醇、香气高锐。对照“地道中国茶红茶风味轮”对英德红茶进行品饮,能感受出英红丰富的风味表现。在“地道中国茶红茶风味轮”项目中,我们梳理出英德红茶的常见风味有熟甜、薯甜、清甜、蜜甜香、西药片等,其中熟甜香较明显,花香(甜花香,清花香)也较明显。茶汤表现甜醇,有苦涩,常带点鲜味,较滇红而言,不容易出酸感。

英德红茶的制作工艺,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和筛分精制五步。英德红茶诞生之时就采用了极其先进的机械化制茶技术,如今当地的制茶工艺如今仍旧走在前列,成熟的规程,不仅是英德红茶品质的稳定保障,也为它后续实现大量出口创汇提供了条件。

制图/九阳

英德红茶与牛奶格外投缘,二者碰撞出的香醇口感,为它提供了俘虏欧美市场的魔力。1963年,英德红茶登上英国女王宴会餐桌,成为皇室用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德红茶一时风头无两,迎来创汇的高峰期,不仅畅销至70多个国家地区,且每年产生 4-5 万多担红茶出口,年创汇 4-5 百万美元——对这个诞生不到十年的品种而言,这是名副其实的奇迹。

英红配上牛奶,口感醇厚丝滑

摄影/Alex Boyd

在国际上大获成功后,科研人员仍旧在品种选育上面持续发力,金毫茶等优质品种的诞生,不断获得市场的信任。第十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英德红茶赢得了“世界高香红茶”的美誉。

奇迹的背后,少不了人与人的坚持凝聚。广东各地的青年是英德当地茶场建设的第一批生力军,1969年-1977年,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粤北地区有一万三千余名青年来到英德,青春蓬勃的生命们陪伴茶树同生共长。

生机勃勃的英德茶园

见证了几代茶人的辛勤汗水

图/视觉中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原英德茶场经历改制,变为华侨农场,这里接纳和安置了众多越南归难侨胞,也是彼时全国范围内安置最多越南归侨的农场。落叶归根,他们在故土重新拾起勇气,把茶作为自己人生的志业。

来到英德的人们,用汗水灌溉出一片敢拼敢闯的热土,奇迹才因此诞生。


02

能走出国门的

为何是英德红茶?


国内名茶实在众多,不少地方好茶的光彩易被掩盖,英德茶倒是一直无此忧虑。

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使英德茶一向拥有着连通多地、向外发展的机会。

生于岭南的英德茶

享受着自然的多重馈赠

图/视觉中国

英德安躺在粤北山水的摇篮里,滋养它的是一片无可挑剔的沃土。由于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这里气候温暖,从无严冬侵袭。

喀斯特地貌带来了奇峰林立的清丽美景,也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绝好的屏障。山地丘陵之间的缓坡,形成了大片的宜产茶区域,当地特有的赤红壤,同样是茶树生长的好助攻。

浩瀚连绵的英德茶园

图/图虫·创意

好山之外,也有好水。英德境内水系相当发达,北江、滃江、连江三江过境,除此之外还有十多条支流加持,英德人自古傍水而生,也懂得用水,治水。水不仅滋养一方生息,也为英德茶向外叩开了大门。

常年通航的北江是沟通粤地的生命航线。满载的货轮,上可行至粤北,下可抵达广佛各地。往来的航船、昌盛的水运带来了茶叶贸易的兴盛,古时码头边就已有茶楼临江矗立,来往茶商茶客们登高远眺,高谈阔论看江水奔流,华灯初上,星星点点的灯火,串联起市井的繁荣。

北江是粤北人民的生命之河

摄影/Hunk

论水路有北江,论陆路则有西京古道,水、陆不同纽带,串联起珠江、长江不同流域的贸易沟通,也送英德茶走上国内茶叶贸易的前沿阵地。

而在它更辽阔的航路探险上,广州港贡献了最重要的力量。早在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广州港就是起点,乾隆年间广州口岸通商,英德扼广州以北,更是抢占先机,全国出口茶叶都经英德水、陆二路走向世界,说是“中国茶路”的门户也不为过。

生于此地的英德茶,一直手握着向大世界探险的钥匙。走上旅程的是它,也就不奇怪了。

广州口岸是近代中国最先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

图/书格


03

茶在英德:

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茶


粤地人民的骄傲,不仅有茶,也有“食”。对他们来说,茶饮文化和美食文化可是齐头并举的心头肉,非要我二选一?抱歉,哪一口美味都没法割舍。

英德甚至将二者揉到了一起,茶不甘只做饭间佐饮的配角,还跑上了餐桌,成为处处可寻的c位。

英德茶香鸡

皮爽,肉软,骨里香

图/图虫·创意

英德茶和各类食材打起配合,滋味确实新鲜。比如茶香鸡,是上过央视纪录片的名吃,也是不少人来到英德必要点名一试的绝味。一把茶叶混着布惊叶撒进擂钵,用擂棍细细研磨激出其清香,再将碎末均匀揉于鸡肉表面,腌制入味,下锅炖煮.......茶香与肉香融为一体,当真是口口有余香。

高频出现在英德人日常餐桌上的,还有擂茶粥,这是英德人完全无法剥离于生活的必需品。"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粥",每天清晨大都要吃完擂茶粥再开工,一碗好粥下肚,不仅饱腹还提神生津,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一口儿了。

一碗擂茶粥下肚,清爽解腻

图/图虫·创意

英德的饮食受着多方风味的融汇,其中以客家风味最为大势,但又不尽然。英德24镇的美食光谱里,有带着客家烙印的清远鸡、猪脚包,也有彰显河海优势的河八鲜、东乡鱼丸,还有绵柔细腻的豆制品,九龙豆腐、望埠腐竹......如今流行的特种兵旅游法拿到这里就不大适用了,想吃遍英德?那得多呆些时日再说。

若是到英德茶客家里去,对方大都会端上一碗新泡的茶汤,“来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客来敬茶,是英德人尤其在意的待客之道。不仅如此,当地大小风俗仪式基本都有茶俗的浸润,奉茶是祭祀流程的中心,也是婚嫁流程里的必备,大家关于婚宴迎宾的菜式未必有定论,但用以祝福的热茶,绝对是不可或缺。

客来敬茶是英德的寻常礼节

图/视觉中国

走在英德的街头,似乎没有茶,但又处处都是茶。以茶命名的街道,比饭店还要密集的茶楼茶坊,随时都能闯入眼帘。上世纪的华侨茶场、红旗茶厂仍旧伫立,现代化的国际茶城拔地而起,旧与新,融成一幅跨越百年的缩影。

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百年茶城

摄影/Hunk

茶不仅是英德的前世,也是步履不停的现在。2016 年 9 月, 50 克“英红九号”茶种,随“天宫二号”进入太空进行太空育种,开辟了新一页的历险。

一个城市对茶的热血,可以使其走向怎样的未来——英德已经向世界证明了。

只要热血未凉,这样的故事还会继续书写着。

中国红茶之乡的辉煌还在继续

摄影/英红农夫叶利娜

在本文对英德红茶的风味描述中,寻茶菌使用了“地道中国茶红茶风味轮”作为工具来进行风味分析。

这是地道风物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联合研发的红茶风味分析工具,也是中国首个消费者视角下打造的权威、易用的茶叶赏味指南。

我们希望它能够打破年轻消费者与茶行业的沟通壁垒,让让每个想走近茶的人都能轻易地在茶汤中感受各种美好风味。

“地道中国茶风味轮”高清图

制图/东子

在此初衷下,地道寻茶记开启了对中国红茶各产区的探访之旅。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希望既能用“地道中国茶红茶风味轮”带大家赏味中国各地优秀红茶的风味,也能使中国各地优秀红茶产区的在地风情走向更多人。

关于中国红茶的更多精彩,敬请继续关注!



文 | 阿智

编辑 | 欧寒天 阿智

图片编辑 | 吴学文

策划、审稿 | 欧寒天

设计 | 九阳

地图 | 刘耘硕

头图摄影 | 图虫·创意

封图摄影 | 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中国茶经》2011版

《英德茶文化与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研究》,范捷,2019

《英德红茶的前世今生》,丘海涛,2014

《文旅融合视角下广东英德红茶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李毓,谢兆雪,2021


本文系【地道寻茶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粤北   广东   北江   红茶   英德   广州   中国   小城   风味   地道   低调   茶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