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出一位“钱学森”,突破我国导弹50年难关,美国公开挖人!

文 | 执卷无言

编辑 | 执卷无言

«——【 ·前言· 】——»

你想让导弹去哪,我就可以让它去到指定的地方!

2019年4月29日,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正如火如荼地举行。

在一行人中,一位身着笔挺军装的女子浑身散发着飒爽之姿——“导弹女神”魏诗卉她身怀绝技,不畏艰险地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面对社会的夸奖,魏诗卉毫不焦躁,甚至更加热衷于对导弹的研究,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她的赞美和期盼。

在她设计研究出“天眼”后,美国政府表面上抨击她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背地里却想把她挖走,为美国所用。

面对美国给出的优渥的物质条件,魏诗卉从始至终只有一句话:“我是一名中国军人,我只会为我的国家做贡献。”

«——【 ·魏诗卉的来历· 】——»

在山东省土生土长的魏诗卉,来自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家庭。她从小就受到军队的耳濡目染,心怀大义,被家人教授为民族大义而努力的家国情怀。

她的父亲是一名飞行员,他的职责就是代替人民守卫我国防守最薄弱的空中领土。天域辽阔,面对入侵者的进攻,很难进行完整全面的防守,无数飞行员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但他们的一生都在为保家卫国而努力,他们是烈士,是为祖国而壮烈牺牲的,是英雄。

魏诗卉的外公杨云卿曾经是一位建筑领域的专家,但在抗战爆发时,他果断弃笔从戎,捧起枪上战场。在当时那个社会黑暗的时代,他知道他必须这么做,甚至是牺牲自己,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得到发展。

抗战后期,他还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最终赶走了日寇。

杨云卿在国家有难的每一个时刻都挺身而出,解放之后国家召集人才前往大西北做建设,他义无反顾地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做研究。

当时的他,满腔热血,只要国家需要,他就奋不顾身,并成功为大西北作出伟大的贡献。周总理都为他的事迹而动容,并接见了他。

由于魏诗卉从小就受到父亲和外公爱国情怀的熏陶,在她幼小的心灵里面埋了一颗种子。她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也要为国效力。

并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考上军校!

然而,考上军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不仅有着严苛的文化学习要求,且对于女生而言,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山东省是一个高考大省,参加高考的人不计其数,更不用说是想报考军校的女生。

魏诗卉的梦想就是像父亲一样成为飞行员,保家卫国。梦想激励的力量是无限的,她相信只有学识渊博才能实现梦想,所以在她的学习阶段一直非常努力自律,刻苦专研。她在学习方面也有极高的逻辑思维天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至于在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军校。

除此以外,她也非常注重身体素质的训练,即使有繁杂的课务,也仍然通过各种运动方法以加强体能素质,这也为她报考军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军校内,没有男女之分,每个人都是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每天除了进行专业课务的学习,还要进行艰苦的军事训练。但她并没有因此就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坦然地接受。并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里面,学习各类军事延伸课题,多次获得标兵称号。

«——【 ·导弹的研究历程· 】——»

魏诗卉在度过了四年绚丽多彩的军校生活后,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从而丰富知识储备。在此期间,她与导弹结识,从此,魏诗卉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军校硕士学位除了要进行学业上的学习之外,还必须要到不同的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期间,她能见到平时见不到的武器装备,从中了解到我国的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观察接触到了导弹零部件。一开始,她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或干什么用的。在观察的过程中,她发现导弹虽然无比庞大,但其中的零件是非常精巧微小的,但他们彼此配合运转,便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导师向她讲述着与导弹相关的具体事件和事项。在经过更多的了解后,魏诗卉对导弹的兴趣就愈发的深刻,对研究探索导弹的想法就愈加坚定。

魏诗卉还特意去图书馆全面认识我国导弹的发展状况,但了解到,我国的导弹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导弹发展技术落后太多。

导弹作为“国之利器”,是一个国家有安全保障的武器装备之一,魏诗卉决定要逆转这种不利的局面,所以她打算去战略导弹部队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势必为国家导弹研发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虽然跨专业读博士的难度系数极高,甚至可能会耽误自己的前途,但她临危不惧,信心满满苦心专研导弹的相关知识。

一般而言,大都女生都会钟情于文职类型的职业,但魏诗卉敢于打破常规,毅然决然投身于艰苦卓绝的军事研究。这来源于她内心深处对国家的热衷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

魏诗卉怀有一颗坚定的爱国心,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她想要在军事武器领域为祖国做出贡献。但毕竟道路蜿蜒曲折,她只能通过多多学习,观看各种导弹相关纪录片,揣摩其中蕴含的含义,一步步脚踏实地地从头开始。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0日,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德国在维尔纽斯机场部署12辆“爱国者”导弹发射车

导弹的理论知识艰涩且难懂,制作过程也极其繁琐。虽然前路布满了荆棘与苦难,但魏诗卉却丝毫不畏惧,甚至迎难而上。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切实利益和局势的危机,魏诗卉夜以继日地专研导弹相关知识,从书海中汲取养分。

«——【 ·导弹女神的成长之路· 】——»

魏诗卉的读博导师是王明海和肖龙旭两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在接受他们的教育和魏诗卉自身的努力后,她打破之前固化的思维格局,不断专研,最后决定以全新的方向解决问题,研究出提高导弹精准度的新方法。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反而更加专心地反思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避免第二次“摔跟头”。她的导师看到了她的努力与天赋,便邀请魏诗卉加入他的团队。一入门,便遇到了一个多年未解的问题。

导弹里面的任何一个零部件都是非常重要的,魏诗卉却从中发现了问题——某型导弹的不足之处在于导弹中有一个器件性能保持的周期性较短,损耗速度也很快。

如果不经常换器件,导弹的精准率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且战场上的条件艰苦,不具备更换器件的条件。

于是魏诗卉又投入到了对该导弹的研究,试图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材料作为替代品或提高该器件的周期时间。但国内外每个专家都备受该问题的困扰却又无能为力,这足以显示研究该项技术的困难程度。

但魏诗卉采取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的想法思路。她把本科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硕博的导弹知识理念这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开发出独属于中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类问题的出现。

在多数人眼中,魏诗卉能够承受常人不能够忍受的艰辛,以及普通人无法触及的思维高度,她善于打破常规,挑战自己,挑战不可能。他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奋不顾身,一心一意地把导弹研究事业放在第一位,以研究课题为己任。

不过,正是因为有魏诗卉家人对她的支持,她才可以在研究导弹,保持热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她心中,家庭和女儿都只能排在第二位,就算是怀孕期间,也忘乎所以地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事业中去。

正因为有像魏诗卉这样的研究员,我国导弹的打击精度越来越高她信心十足地说:“我们的导弹,指哪儿打哪儿。”

魏诗卉坚韧不屈的“导弹女神”形象实至名归。魏诗卉这一研究成果让外国人难以置信,这一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导弹在战场中的使实用能力,能够为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让美国等欧美国家分外眼红。

很多像魏诗卉的科研家,以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为中华民族构筑了无懈可击的屏障,他们就是现代版“最可爱的人”。

«——【 ·结语· 】——»

魏诗卉成功攻克了导弹的相关难题,填补了我军在该领域的历史空白。即便她如今的成就已经很了不得了,但她仍有着更加宏伟远大的目标——全面超越西方强国,“让中国科技登上珠穆朗玛峰”。

即便身体不适,依旧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率领团队提出捷联惯导新方案,高效提出我国导弹发射的速度,有研发出制导误差补偿等新技术,以提高导弹的精准命中率。

魏诗卉持续在导弹领域发光发热,亲自主持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奖项,享有二十六项专利发明,是当之无愧的”导弹女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美国   导弹   维尔纽斯   我国   打破常规   保家卫国   爱国   飞行员   军校   难关   中国   女神   器件   领域   努力   梦想   国家   钱学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