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情绪信号,你的孩子并不淘气

北京晚报 | 作者 楚亚男

《读懂孩子的情绪信号:你的孩子并不淘气》 凯特·斯维尔顿 著 接力出版社

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的情绪问题头疼: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爱哭闹、拒绝分享、出现分离焦虑、叛逆、不听话、挑战父母的底线……

教育的本质是关系学,而处理关系最重要的是处理情绪。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接力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这本《读懂孩子的情绪信号:你的孩子并不淘气》或许能帮到你。

本书作者凯特·斯维尔顿,曾在英国广播公司做了25年记者,制作并播讲过很多知名纪录片,也曾参与录制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舞动奇迹》。对儿童的热爱,以及倡导儿童的心理健康贯穿了其职业生涯。早在大学时期,她就取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从业几十年来,她曾采访过诸多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病学家以及心理治疗师。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凯特决定再次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她在伦敦一所小学兼职心理咨询工作。

在本书中,作者凯特创新性地提出:“5岁以内的孩子没有一个是淘气的。”孩子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因为他们只会用这种方式跟我们沟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情感非常强烈,很多小事在他们眼里就像世界末日一样严重。要想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家长需要从小抓起。“如果我们从怀孕到孩子五岁都做对了,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终身受益。”

行为就是语言。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脑科学,读懂孩子的情绪信号,我们就不会总是责问孩子:“你到底有什么毛病?”反而会关切地问:“我可以帮助你吗?”就这么简单!

在本书中,作者创新性地使用蜥蜴、狒狒、猫头鹰的比喻,带你读懂孩子的大脑和行为。

猴面包树不是一棵普通的树。它是生长在津巴布韦的一棵古老的猴面包树,也是智慧的象征。作者把它比作孩子的大脑。书中简单明了地提炼了大脑的不同角色。一种是蜥蜴(生存脑),一切应激反应都是本能的、自动化的,只为确保孩子的生存;一种是狒狒(情绪脑),掌管孩子的社交行为和情绪,语言和记忆的所在地;一种是聪明的猫头鹰(思考脑),拥有理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你知道孩子那些看起来不好的行为,只是孩子大脑里那只还没有发育完全的“狒狒”的本能反应时,你就不会轻易给孩子贴上“淘气”的标签了。

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在成长中培养自己的“猫头鹰”,学会换位思考。通过了解大脑的哪一部分在控制孩子的行为,我们就可以做出科学的应对。

近年来,很多父母推崇“哭声免疫法”,认为“让孩子自己哭哭,哭累了就不哭了”“孩子是利用哭声操纵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认为“一个礼拜不管孩子也没关系,反正他们也记不住”……网络上也有不少因为使用“哭声免疫法”而导致的悲剧。

凯特提出,“哭声免疫法”并不可取,我们应该相信科学。没有家长能忍心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哭。当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干泪水,及时回应他们。这样做,孩子的大脑会建立积极的神经连接。同时,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会变得更牢固、更亲密。

一些父母担心孩子哭闹,会选择“不告而别”,出门时悄悄离开孩子。本书作者认为,如果我们“不告而别”,不仅会激怒孩子,还会惹毛孩子大脑里的“狒狒”和“蜥蜴”,一直处在抓狂的状态。因为他们那么信任爸爸妈妈,可是爸爸妈妈却会突然站起身来,直接离开。反之,如果我们努力营造“说拜拜”的仪式感,就可以逐步锻炼孩子对独立的适应性。书中还提出了“回旋镖拜拜”等实用的方法,帮助孩子逐步缓解分离焦虑。

应对孩子哭闹,不少育儿书提出“淘气凳”或者“关禁闭”等惩罚方法。作者认为这样做并不可取。人们都喜欢被鼓励,喜欢得到支持。孩子犯错或者行为不当时,使用上述惩罚手段可能短时间内的确有效,可是长远来看,孩子们可能会产生怨恨或者恐惧情绪,影响亲子关系。针对这种情况,作者提出“安抚椅”的方法,其关键点在于当孩子无法控制情绪时,父母必须陪着孩子,跟孩子坐在一起,一起冷静下来。

为人父母,总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后退一步,深呼吸,这样就可以和我们的聪明“猫头鹰”交流了。不打不骂的温柔教育法,不仅有益于孩子的情绪状态,也有益于父母的情绪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淘气   情绪   孩子   狒狒   蜥蜴   猫头鹰   哭声   大脑   信号   父母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