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铜镜概况,最早的铜镜,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体会古人工艺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铜镜是一种以铜浇铸而成,用于映照容貌、梳妆打扮、整理服饰的生活用具。

从传世文献和出土实物来看,我国古代的铜镜大多呈圆形,正面反光,可以照鉴形容;背面往往铸以纹饰、铭文等,中央有一个可以系绳悬挂或手持的镜钮。

作为一种日常器物,铜镜在在中国古代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按照任昉《述异记》、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的记载,古人对铜镜的铸造和使用,始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时代。

不过,由于二书一为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集,一为道教类书,内容多为奇闻异事,故所记皆不足信。

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1975年和1976年分别出土于甘肃广河县、青海贵南县的两面齐家文化镜(前者是无纹饰的素镜,后者镜背有七角星纹饰),其铸造时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殷商、西周时代的铜镜,从陆续公布的考古资料来看,数量有所增加,纹饰也比齐家文化镜略显复杂,但总体上看,仍处在原始阶段,呈现出工艺粗糙、纹饰简朴或素面等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铜镜的铸造工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战国晚期,铸镜技术已比较成熟,当时的铜镜不仅比早期铜镜质地更为精良、纹饰更加复杂多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楚辞·九辩》曰:“今修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庄子·应帝王》曰:“至人之用心若镜。”《韩非子·观行第二十四》也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

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子书以镜抒情、设喻、说理,正说明铜镜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

春秋战国在铜镜铸造和使用上的发展,为汉代铜镜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经过秦朝的短暂统治和秦汉之际的战乱之后,汉帝国的统一、经济的恢复,使得汉代的造镜工艺得以迅速、持续发展。

两汉铜镜“承担着承前(战国)启后(隋唐)、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不仅质量优良、种类繁多、纹饰精美,而且铸有铭文的铜镜也大量出现,以其“刻工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体备焉”的特征,成为中国铜镜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自汉初到景帝时代,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复苏时期。

从传世的铜镜拓本和出土的实物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在质量、形制、风格等方面,基本是战国晚期铜镜的延续,厚度、面积都比较小,纹饰设计也不是很复杂,种类也不多(以蟠螭纹和蟠虺纹最为常见),且主纹和地纹并存,

如《故宫藏镜》间隔式三凤蟠螭镜背面布满螺旋状花纹,每个螺旋花纹皆以菱形框包围,主纹只有三只凤凰和四只蟠螭相间分布;有的铜镜甚至只有地纹而没有主纹,如《清华铭文镜》方格羽状纹镜,背面的纹饰除了一个小方框和四个乳钉之外,皆以简单的羽状纹布满。

由这些可以看出,汉代前期的造镜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西汉前期铜镜的“地域分布较广,主要有淮南、长沙、西安、洛阳、南阳、临淄、徐州、扬州、成都、广州。”可见此时铜镜的铸造、使用正逐渐普及。

另外,在铜镜背面铸造铭文,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经过文、景二帝四十余年的治理,到了武帝初年,汉帝国已进入鼎盛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冶金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日常用品的质量要求和审美需求也有所提升。

就铸镜工艺而言,则体现为镜面的增大、镜体的加厚、纹饰风格的多样化和布局的变化。

从武帝时代到西汉末期的铜镜纹饰,除继承西汉前期的样式之外,草木、禽鸟、瑞兽也比较多见,这一时期较常见的纹饰有草叶纹、禽兽纹、星云纹、博局纹等,也有少量的龙纹;同一面镜上的纹饰可以是一种,也可以由两种以上素材配合使用。

流行于战国后期和西汉前期的地纹至此已渐渐消失,这一变化使得主纹地位更加突出、铜镜的整体风格趋于简洁,也为铭文的分布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在纹饰的布局方面,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也呈现出一定的特色,镜后往往有四个乳钉,将纹饰分为相等的四个区。

新莽时期的铜镜工艺在西汉前中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纹饰也更加丰富多彩,动物题材明显增加,铜镜边缘常铸以花边。

“四灵博局镜”是这一时期最流行的一种样式,这类铜镜的纹饰主要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兽和以“T”、“L”、“V”形“博局纹”组合而成。

博局纹又称“规矩纹”,根据现有的资料可知,它的出现大约在西汉中后期,至新莽时期开始流行。

新莽时期的博局纹,除常见的“四灵博局镜”之外,有时也单独作为铜镜的主纹或与其他鸟兽纹搭配使用。

此外,新莽时期的铜镜铭文也透露出此阶段铜镜发展的一些信息。

以“尚方御竟大毋伤”、“尚方作竟真大巧”等为标志的“尚方镜”和以“王氏作竟四夷服”、“朱氏作竟快人意”等为代表的各种含有铸镜人姓氏的镜铭,表明这一时期的铜镜铸造既有官方的主持,也有民间的参与,铸镜工艺已相当普及。

此时的铜镜铭文很少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成分,更多的是铸镜者对铜镜质量的夸赞和对铜镜本身所具有的增添寿命、保人平安等“神奇效用”的称颂,这反映出铜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民间市场对铜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至于铸造、售卖者为了增加销量而在铜镜上铸刻了各种各样的广告用语。

东汉初年的铜镜样式基本承袭了新莽时期的特点,至中期始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铜镜,吸收了西汉初年到新莽时期的所有铸造工艺、纹饰样式,并有所创新。

在纹饰素材方面,除了常见的草叶、瑞兽之外,东汉中后期的铜镜上还出现了东王公、西王母、赤松子、伯牙、子期等人物,有的铜镜甚至出现了车马纹饰,纹饰内容往往表现一定的神话情节或生活场景。

在技法和布局方面,出现了浮雕式技法和轴对称纹饰布局,使得纹饰内容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乳钉数量已不限于偶数,出现了七乳、九乳等奇数乳钉。铭文方面,内容更加丰富,分布位置不限于铜镜的内区,分布于镜缘的情况也逐渐增多。

虽然早在前期就已经有一些铜镜将铭文铸于边缘部位,但此时更加普遍,且笔画更加细腻、清晰,例如:建安十年的一面“重列式神兽镜”的铭文全部铸在铜镜边缘,内容有46字:建安十年示氏造,大吉羊(祥)。

吾作明竟(镜),幽湅三商,周刻容象,五帝三皇,白牙弹琴,黄帝除凶,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子孙番(蕃)昌。

又,武汉博物馆收藏的一面东汉末年“重列式神兽镜”边缘地带刻写着《诗经·卫风·硕人》的内容。

全文90字:

硕人姬姬,衣绵缎衣。

夷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夷,登公惟私。

手如濡荑,肤如□脂,颔如狩夷,齿如会师。

缜首蛾麋,□咲□兮,美目兮。

石人嗷嗷,稅于农郊,四牡有桥。

洙□猋猋,翟□以朝。

大夫宿退,毋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

将如此众多的文字,安排在空间有限、最不易铸刻铭文的位置,并保持字迹清晰,不仅要求工匠技艺过人,也需要铜镜本身的质地足够良好。这反映了东汉时期铜镜工艺的显著进步。

综上所述,从先秦时代到东汉晚期,随着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铜镜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无论铜镜本身的质量,还是镜背纹饰的风格,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铭文也从无到有,并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铜镜   工艺   铭文   纹饰   两汉   先秦   西汉   东汉   背面   战国   古人   概况   时期   多年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