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光山县,北枕淮河水,南依大别山,地处豫东南、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县等。

历史沿革

在光山这块土地上,据出土文物考证,约四千年以前(新石器时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有文字记载始于周.按《禹贡》载,传说我国在古代分为九州,光山唐虞三代属扬州之域。

周时,封弦子于此,光山故称弦子之国。弦与黄(国)邻,南逼于楚。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即春秋鲁僖公五年,楚成王使門(斗)毂(谷)於菟灭弦,弦子奔黄,地入于楚。

春秋末期,光山属曾(国)辖;战国初(约前475年)曾(国)移都西阳(今光山城西二十里),后为楚附属国。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秦伐楚,光山属秦,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光山地属九江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灭楚,增置郡邑,析南部九江地为江夏郡,领十四县、光山境内置西阳、轪二县。迄两汉,郡县之名未改,有时为侯国,惠帝二年(前193)封长沙相黎朱苍为轪侯于此.武帝元封元年(前110)置十三部刺史,分领天下郡国,自是江夏郡,属荆州部。荆州部领南阳、江夏等六郡一国(即轪候国),西阳仍为县。成帝元延二年(前11)封东平恩王子为西阳侯,光山故有西阳侯国之称。

三国时,此地归魏魏文帝黄初元年至七年(公元220——226年)分汝南立弋阳郡,领西阳、轪等七邑,属豫州部.

晋武帝因袭魏制,太康十年(289)以西阳建国,封宗室司马美为西阳县公.咸康四年(338)以西阳为豫州治所。

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以豫部蛮民(即西阳、铁二县境内)立茹由、乐安、光城三县,隶弋阳郡。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分弋阳郡的乐安、茹由、光城三县立光城左郡,治所光城。

南朝齐沿袭南朝宋制.

南朝粱武帝天监初(502)始置光州,以光城为州治.北朝东謉兴和年间(539——543)析置广陵郡,隶豫州,领光城、乐安等五县;又置边城邵,领茹由一县,别隶南郢州。

北朝北齐天保末年(558)撤并郡邑,茹由遂废。北周即并北齐,析置弋州,统西阳,弋阳、边城三郡。

自西晋永嘉(307)以后,经历东晋、南北朝,长达二百八十年,中州为兵家相互角逐之地,南朝宋齐,偏安江左;粱陈之际天下三分,光山界于南北,彼此交攻,偶得复失,置郡析邑,名号屡更,当时只有二州(光州、治光城;沙州,治白沙关)、三郡(光城、边城、宋安).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除郡治,以州须县,以光州须光城、宋安等六县,光城为州治。十八年(598)始以浮光山而更光城县为光山县,为光州治所。炀帝大业元年(605)改光州为光阳部,旋为じ阳郡,领光山、乐安二县,光山为郡治所,隶属汤州部。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弋阳郘复为光州,仍治光山;又析乐安置宋安,以宋安置谷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又废谷州撤宋安并入乐安县,此时,分天下为十道,第七道曰淮南道,统十二州。光州所领光山、乐安等五邑,隶属淮南道。睿宗太极元年(712)徙光州治于定城(今潢川),光山治为属邑。玄宗天宝元年(742)更乐安县为仙居县,五代时阴(907一960)南唐李璟中兴元年(958)即后周世宗显德五年,淮南东西十四州尽入于后周,光山、仙居隶之。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全冒为十五路,光山、仙居随光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为东西二路,光山、仙居随光州求属淮南西路,徽宗宣和元年(1119)赐光州军额为光山军节度,领光山、仙居二县。商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撤仙居县入光山县,自此版图治属日一。绍兴二十八年(1158)金兵南犯,为邃金太子光瑛讳,改光州为蒋川、改光山县为期思县.理宗嘉熙元年(1237)兵乱地荒,寄治天台山。

元世沮至元十二年(1275)复立光山县治,随光州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随光州改淮西宣恩司:三十年(1293)升蔡州为汝府,兼领光州所属光山等县,直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至正元年(1311)仍名光山县,属汝宁府。

明洪武四年(1371),以光州及所领光山、固始二县改属临濠府,十四年(1381)仍属汝子府光州。

清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例升光州直隶河南布政使司,领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四县,而光山为首邑,属南汝光道分辖。

民国初废直隶州,十八年(1929)废道,二十一年(1932)置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信阳、罗山、正阳、潢川、光山、息县、固始、商城八县,公署治所黄川;同年划光山南境五个里(八水里、五马里、沙城里、长潭里、青山里)共十七个保(神留桥、朴风山、沙窝、永阳整、五龙、杜横、夏陂山、长潭、朱向、董范店、墨斗关、潘殷冲、官堰、观音、柴山、沙城、千斤)合湖北省黄麻边地置经扶县(今新县)。

1924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从1930年10月4日起到1949年1月30日止先后九次解放光山县城。1929年秋至1932年,在县南部建立了光山县、区苏维埃政权,隶属鄂豫皖苏区政府。1945年冬至1948年,先后成立了光山县爱国民主政府、光西、光罗、光商县政府,均属鄂豫地区行署领辖。

1949年元月,中华民国在光山的统治洁束,光山县人民政府建立,人民政府机关由南向店迁入城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攻权建立后,光山属潢川专员公署害。1951年,将县北部第八区,即曹黄林、中度店息区连同濮公山划归息县。1958年秋将寨河乡人民、胜利两个高级让的全部,五星社的八个生产队,和平社的四个生产队划归息县营辖(788户,4977人,耕地14278亩)。1952年11月,撤潢川专署并入信阳,从此光山属信阳地区行政公署辖。1970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信阳专区改为信阳市,光山县属信阳市。

行政区划

隋唐时期,光山县辖4个乡。宋辖7个乡。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划为38里,1476年(成化十二年)增至41里,1508年(正德三年)因年荒,流亡众多,归并为30里。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为3乡30里,即安定乡、临仙乡、潢川乡,云山里、雾山里、青山里、下湾里、清流里、神山里、正安里、沙城里、龙蟠里、净居里、团畈里、仙人里、临仙里、高陌里、遇仙里、白居里、梅林里、在城里、仙居里、龙台里、寨河里、赛山里、斛山里、双轮里、龙山里,八水里、五马里、三山里、朴风里、长潭里。

公元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为30里98保。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划出光山的新集区和黄安、麻城各一部,设立经扶县(今新县)。光山辖区较前缩小,此时划分为8个区:一区设城关,二区设白雀,三区设曹黄林,四区设孙铁铺,五区设卧龙台,六区设泼陂河,七区设晏家河,八区设砖桥。8个区下辖501保,6056个甲。

1936年(民国25年),将原8个区合并为4个区:一区设城关,二区设孙铁铺,三区设罗陈,四区设泼陂河。4个区下辖34个联保,157个保。

1941年(民国30年)至1949年元月,实行乡保制,改区为乡(镇),乡镇、保、甲分合不定,行政建制数度改变,到光山解放,全县辖16个乡、镇,202保,3030甲。

1949年1月30日,光山县城解放,县爱国民主政府迁入县城,下辖余集、寨河、仁安,孙铁铺、吴寨、罗陈、马畈、南向店、文殊、晏河等10个区。5月,白雀县与光山县合并,成立光山县人民政府,下辖除原10个区外,另增设砖桥、泼陂河、槐店、白雀、斛山5个区。7月,又将全县15个区合并为8个区,辖157个乡。8个区是:一区城关、二区高陌、三区自雀、四区泼陂河、五区五岳、六区文殊、七区孙铁铺、八区曹黄林。10月,将157个乡改为231个乡。

1950年7月,将231个乡划为341个乡。

1951年秋,经上级批准,县北曹黄区的34个乡(2.7万人,18万余亩耕地)划归息县。

1951年8月,划为12个区1个镇(307个乡),即十里庙区、寨河区、孙铁铺区、北向店区、马畈区、南向店区、晏河区、泼陂河区、白雀园区、斛山区、槐店区、文殊区、城关镇。

1953年3月,将307个乡并为275个乡。

1955年12月,划为9个区,设41个中心乡,下辖155个小乡。

城关区辖5个中心乡:胡围孜、杨墩、十里庙、王岗、城关镇。

孙铁铺区辖5个中心乡:耿寨、寨河、卧龙台、王楼、仙居。

马畈区辖4个中心乡:马畈、汪畈、长兴镇、汪乡。

晏河区辖4个中心乡:晏河、杨帆、熊畈、河棚。

南向店区辖4个中心乡:简榜、东岳、方店、殷棚。

泼陂河区辖4个中心乡:邬围孜、龙塘、黄老湾、毕店。

白雀园区辖5个中心乡:李寨、老山、李榜、凉亭、双轮河。

斛山区辖5个中心乡:蔡桥、高陌、刘岗、砖桥、晏岗。

文殊区辖5个中心乡:李扶、文殊、东岳、向店、陈棚。

1956年12月,撤销41个中心乡,实行区对乡的直接领导。

1957年7月,实行县对乡的直接领导,除保留原9个区中的马畈、南向店、白雀园 3个区、46个乡外,其余区撤销。将撤销区所辖的109个小乡并为26个大乡,即王岗、 十里庙、胡围孜、杨墩、卧龙台、孙铁铺、寨河、耿寨、仙居、杨帆、熊畈、晏河、泼 陂河、黄老湾、龙堂、斛山、砖桥、晏岗、高陌、蔡桥、文殊、东岳、陈棚、北向店、 李扶、罗陈。

1958年4月,撤销3个区26个大乡,统一划为20个大乡、1个镇,即胡围孜乡、十里庙乡、杨墩乡、寨河乡、孙铁铺乡、仙居乡、长兴镇乡、马畈乡、殷棚乡、南向店乡、北向店乡、石佛乡、文殊乡、晏河乡、泼河乡、白雀乡、赛山乡、砖桥乡、毕店乡、晏岗乡,城关镇。同年秋,寨河乡人民、胜利两个高级社的全部,五星社的8个生产队,和平社的4个生产队划归息县管辖(788户,4977人,耕地14278亩)。8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成立22个人民公社,下为生产大队,辖若干生产小队。11月,又将22个人民公社全部合并为新弦人民公社,下设5个生产管理区(即白雀、泼陂河、城郊、南向店、孙铁铺),辖54个生产大队,368个生产中队。12月,县南苏河划拨新县管辖(共有17个自然村,267户,1326人,耕地2057亩)。

1959年撤销新弦人民公社,重划为12个公社,即城郊、孙铁铺、南向店、泼陂河、白雀、寨河、北向店、马畈、晏河、斛山、槐店、文殊。

1961年,将12个公社改为12个区,下设55个小公社,3个镇(城关、白雀、泼陂河)。

1962年,撤销12个区,改58个社镇为13个公社1个镇,即城郊、寨河、孙铁铺、仙居、马畈、北向店、文殊、南向店、晏河、泼陂河、槐店、砖桥、白雀公社和城关镇。辖410个生产大队,4702个生产队。

1975年,增设红旗台、杨墩、凉亭、牢山、罗陈、十里庙。斛山7个人民公社,全县共辖21个社镇。

1983年,取消社队建制,实行乡村建制,全县有21个乡镇,32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上官岗乡辖15个村,十里庙乡辖12个村,寨河乡辖16个村,孙铁铺乡辖14个村,卧龙台(原红旗台)乡辖10个村,仙居乡辖16个村,北向店乡辖13个村,罗陈乡辖13个村,马畈乡辖14个村,殷棚(原牢山)乡辖9个村,南向店乡辖18个村,晏河乡辖22个村,泼陂河乡辖24个村,凉亭乡辖15个村,白雀乡辖29个村,斛山乡辖11个村,砖桥乡辖14个村,槐店乡辖26个村,文殊乡辖22个村,杨墩乡辖9个村,城关镇辖6个村、居委会。

1985年3月,划白雀乡的9个行政村,建立雷堂管理区;划槐店乡的10个行政村,建立蔡桥管理区;划晏河乡的7个行政村,建立河棚管理区(1986年8月,以上三个管理区,正式建置为乡)。同年12月及次年,将泼陂河、孙铁铺、白雀园三乡改为镇。全县14.1454万户,65.1637万人(非农业4.4579万人,农业60.7058万人),辖20个乡,4个镇,327个行政村,6114个村民小组,8947个自然村。

1996年,光山县面积1831平方千米,人口74.9万人,辖8个镇、17个乡:城关镇、孙铁铺镇、泼陂河镇、砖桥镇、白雀镇、马畈镇、十里庙镇、寨河镇、文殊乡、雷堂乡、凉亭乡、北向店乡、卧龙台乡、南王岗乡、晏河乡、斛山乡、杨墩乡、南向店乡、蔡桥乡、仙居乡、槐店乡、长兴镇乡、罗陈乡、殷棚乡、河棚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5年,光山县乡镇区划调整:共有15个符合撤并条件的乡镇,按省最后批复的方案,撤销河棚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晏河乡管辖,晏河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卧龙台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孙铁铺镇管辖,孙铁铺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雷堂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白雀园镇管辖,白雀园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长兴镇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仙居乡管辖,仙居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蔡桥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斛山乡管辖,斛山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南王岗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文殊乡管辖,文殊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杨墩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城关镇管辖,城关镇政府驻地不变,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两个街道办事处。同时,保留了殷棚、十里、砖桥、凉亭、罗陈等5个人口不足3万、面积不足100平方千米,但经济发展势头好,区域、资源等条件较为特殊的乡镇。

2020年全县面积1835平方公里,人口93万,辖23个乡镇(街区)、364个村(社区),是中央办公厅定点帮扶县。

2022年光山县辖2个街道、7个镇、10个乡:弦山街道、紫水街道、十里镇、寨河镇、孙铁铺镇、马畈镇、泼陂河镇、白雀园镇、砖桥镇、仙居乡、北向店乡、罗陈乡、殷棚乡、南向店乡、晏河乡、凉亭乡、斛山乡、槐店乡、文殊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光山县   光州   光山   乐安   弋阳   仙居   城关   河南省   文殊   南向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