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雷牙镇传统产业的“唤醒”与焕新

苹果与豆腐,一“软”一“硬”,却是白水县雷牙镇尧头村的两项传统产业。

上世纪50年代初,尧头村将近90多户人家,就有四五十户做豆腐。可随着时代变换,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尧头村,行路难,产业找到出路更难。村民陆续离开石磨,走出尧头村,村里的传统产业也随着人才的外流一度落寞。

“传统产业往往是经过日积月累探索,最终物竞天择的适生产业,稍加改造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白水县雷牙镇党委书记梁晓妹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不能一味“喜新厌旧”。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雷牙镇党委的指导下,尧头村并没有盲目转换跑道,而是着力在豆腐和苹果传统上,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等,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生态先行、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

让传统产业“远行”

走进雷牙镇尧头村,东边是套种豆子的新品种苹果示范园;远处是整齐的豆腐作坊;路两旁是兼具餐饮与民宿的商业综合体……

游客品尝农家美食 新华社/供图

可20年前,尧头村是另一番景象。

彼时,尧头村果园里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下的苹果树。四组村民杨新民最有发言权,虽然老品种苹果甜度也不错,但是因为品相不好,一直卖不上价,保不住成本,“老品种上水大,用的是自来水,成本太高。”杨新民说。

尧头村虽是远近闻名的“豆腐第一村”,出产的豆腐鲜嫩筋道,但要做出好吃的豆腐,每天不到日上三竿就得爬出被窝。梁军杰家里几代人都在做豆腐,到他这一代已经传承了上百年。15岁起,他就跟着爷爷、爸爸学习制作豆腐。选料、炕豆、脱皮、浸泡、磨浆、杀泡、过滤、煮浆、点浆、敷豆腐……他们每天反复十几道严格的工序,从不敢疏忽。

梁军杰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一天做20斤豆腐,还要推个车车四处转,有时一天都卖不完。慢慢地,最初做豆腐的90多户人中,陆续有40多户转行,走出了尧头村。

走出尧头村的人,走得也极辛苦。因为村子三面环沟,一面接垣,当时的白水县城在村民眼里,是“隔沟望得见,进城跑半天”,从尧头村出发去城里,村民需要在C字形的黄土沟里绕上大半天。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时尧头出村的路是垃圾堆起来的,出村的人多了,一脚一脚踩出了路。”尧头村党支部书记杨小朋说,村民做的豆腐卖不出去,来收苹果的客商进不了村。

不少人回忆,为了把豆腐送出村,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遇到下雨天,大家就会在车上插一根棍子,用来清理塞在车轮上的泥,走三步、退两步,就这样到城里。

苹果是白水县的地理标志产品,豆腐是尧头村的传统拳头产品,尧头村不能也不会放弃这样的优势产业。镇村很快达成共识,要想发展产业,首先得解决路的问题,这需要一个能人带动村里发展。

此前,王彦忠有过在外创办企业的经历,在尧头村的时间不长,大多数在合阳生活,姑娘出阁时,尧头村的乡党们包了两辆大车到场支持,让王彦忠十分感动,想要给尧头村做点事。

2015年7月,王彦忠正式当选尧头村村委会主任。为了长远考虑,路需要拓宽,但路两旁却都是村民乱搭乱建的小房子,有的厕所修得超出来了,有的小库房多余了,全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涉及到这个问题。

王彦忠想着整治村容村貌怎么都算是好事,但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这个280户、500多人的小村庄,只有几十人来参会,还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王彦忠把设想和成效掰开了揉碎了想要说服群众,可大伙眼睛一转,看向窗外河沟垃圾堆砌成的主干路,都沉默了,很少有人能够相信这个刚回到村里的村主任能带来什么改变。

一次次上门、一次次做工作,路终于修通了。

“豆腐第一村”的牌坊被重新竖立在进村的路口;村子西边桥沟进行填平处理,建起了人工湖;沿湖修建健身步道、休闲广场,还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沟壑两边架起了一座长达150余米的连心桥,桥沟周边分布着杜康造酒、雷公造瓷、蔡伦造纸、仓颉造字等独具白水文化特色的雕塑。

第一村的牌楼竖起后,村民的光景也跟着起了变化。“旅游的车也多,有些人到延安、洛川玩,本来上高速就能回家,专门绕道到白水尧头村,买上几斤豆腐。”梁军杰说,现在不光是陕西人能吃到,他们还把白水豆腐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各地。

让特色产品“吃香”

产业真正的转机发生在尧头村的生态环境改善之后。

2016年,尧头村被确定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这成了一个新的节点,尧头村重新把重点放到了解决产业发展的困境上。

杨新民等果农提出的解决灌溉难被提上日程,村上投资了100多万元,王彦忠带着党员群众在沟里打坝,引水灌溉全村。后来又从城里的东环路引进经环境净化的中水,全村流转300亩土地,建起苹果示范园。

村民摘苹果 视觉中国/供图

尧头村又招引企业运营示范园,与农户签订协议,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以苹果种植为主,桃子、花椒、大豆、玉米、油葵等为副的种植业。

杨新民重新承包了十亩果园,合同期是20年。

2017年,示范园带动果农改良品种并改造了滴灌设施。老杨算了一笔账,前十几年种苹果,一年都只能卖几千块钱。现在一亩地就能产五六千斤,瑞阳每斤六元、瑞雪八元、瑞香红能卖到12元,客商们都追到地里来收苹果,坐在地头,光秤就行了。

尧头村示范园的苹果卖到了澳门,仅2020年,销售金额近百万元。

再说回豆腐,白水豆腐看尧头,是因为尧头土地含酸性较高,下雨时雨水流入窖中,这样的水做出的豆腐,口感细腻,入口爽滑;村里有磑子沟,石头坚硬耐磨,磨出的豆浆产量高,尧头豆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平时村里只有20多家做豆腐的,但是到过年时候有80多家豆腐商户,县城和附近群众都来尧头买豆腐。”杨小朋说,尧头村人按照淡旺季有序安排生产,一户平均一天就能挣200元。

但是尧头村的豆腐最远也就走到县城,小作坊做得出嫩滑的豆腐,无法解决运输到更大市场的难题。

尧头村改变思路,围绕豆腐文化主题,聚焦豆制品加工全产业链,村里引进能人,牵头建设豆腐生产公司,规划了优质大豆种植基地,引进了飞龙豆业现代化高科技生产线落户尧头,并成立尧头福兴盛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对11户豆腐家庭作坊进行了环境整治、改造提升。

孙小芳家卖豆腐,一天能卖近千斤,繁忙时需要号召不少村民帮忙,大伙拉着架子车、骑着三蹦子帮她往西安的班车捎豆腐,送去饭店和超市。

豆腐逐渐做成了规模,孙小芳打算再丰富品类,适合游客的口味。“做豆腐,卖豆腐,顶多做点豆腐脑,还能再做点啥?”孙小芳的儿媳妇很有信心,豆腐坊的菜单上很快增加了豆腐包子和其它小吃。

尧头村的清晨,常常可见到一堆人等在孙小芳家店门口,一笼包子还没熟,蒸笼旁边就围满了人。一碗豆腐脑热汤下肚,再配上口感劲道的豆腐包子,合起来就是符合老陕胃的尧头套餐。最多的时候,一早上就能卖四五百个包子,许多游客吃完了还要再带上几笼回去。“有人回到深圳让我给她发快递寄包子,50个包子卖75元,对方愿意出108元的快递费。”提起这个,孙小芳连连咋舌,都够再买一锅包子了。

村中建起“商业综合体”

尧头村村民通过豆腐产业、苹果产业、农家餐饮、水上娱乐、村上建设项目中打工,在本村苹果农科公司中当生产工人,在村集体经济物业公司当清洁工人等,全村人均年收入由几年前的3800元上升到现在的上万元。

尧头村也在思索,依靠老产业,还能做出什么新文章?

退休干部老董每天早晨最惬意的事,就是在尧头印象吃一碗豆花泡馍,去湖边散散步。不光村里人爱吃,城里人也会开车来,在尧头村吃完早餐再去上班。

尧头印象是村里引进的一家集民宿与餐饮于一体的“商业共同体”,就开在沟畔畔,站在院子里,黄土风情尽收眼底。

2019年,站到沟边,高文红看到的一排废弃已久的窑洞,人都搬走了,剩下的老庄基里找不到一孔成型的窑洞。

尧头村想要盘活废旧宅基地,面向社会广撒“英雄帖”,高文红揭了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文红陷入迷茫。

纠结的主要问题还是到底要做什么,这里适合做什么?高文红跑遍了陕北、陕南,希望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思路有了线头,他从模仿袁家村模式开始先做小吃。

一年后,高文红开始收拾这些粗糙的窑洞,加固、抹腻子、装修门面,经过一系列美化,小吃城终于开门做生意了。一口香饺子、辣子汤、豆花泡馍、饸饹面……品类十分丰富。

事情发展到这里,有点像电视剧的情节了,小吃城火了,由于价格公道,不想做饭的村民、城里的上班族都从四面八方聚到尧头村,体验那种坐在农村院子里吃饭的感觉。

“对了,聚人气。”高文红思路进一步打开了,要先把人吸引来才能考虑发展的事,他紧接着上新了网红串串、烧烤,生意加倍火爆。

高文红并不拒绝“网红”的概念,“喜欢乡村是一种感觉,是乡愁,但如果能给年轻人多一点时尚的体验,并不是一件坏事。”

越来越多的食客吃完美食想要住在尧头村,高文红将长度达到80米的院子分为东院和西院,东院专注于小吃城、以及年轻人喜爱的项目;西院,瞄准在高端餐饮和住宿。“村里来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尧头印象应该像一个商业共同体一样,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很快,尧头印象开始试营业。当年年底,县城里各大饭店的预订都已排满日程表时,负责餐饮的师傅慌了,“过年我们要怎么准备食材?”

高文红也心底发虚,但还是同意了按照100桌准备。春节期间,很多游客来村里转着转着发现还可以聚餐,顺手就把桌子订了。一个正月,尧头印象热闹非凡,有150桌客人来尧头做客。

现在,尧头印象的民宿天天都是满房,有来收苹果的客商一定就是一年,把房间改造成办事处,吃饭就在配套的小吃城里。

高文红正打算继续追加投资,打造一些具有时尚元素的民宿,另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打造尧头村的豆腐文化,让游客来了可以看、可以吃、可以体验、还可以带走。“今年计划投资游乐场和亲子农场,把整块资源合理化运营。”高文红说,尧头印象和村集体合作,每年的租金一部分交给村集体经济,建成的游乐场按照利润与村集体共赢。

“雷牙镇在尧头村改造中逐渐坚定了发展的思路,就是用旅游和服务的三产带动豆腐加工的二产,再带动苹果套种豆子的一产,最终实现了三产融合。”梁晓妹说。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3年第14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白水县   白水   窑洞   全村   村里   包子   县城   村民   传统产业   豆腐   乡村   小吃   城里   印象   苹果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