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杜苏芮让国人“谈风色变”,日本人为何却欢迎台风卡努访日?

提起台风,大部分人首先想到它的灾害性,特别是刚刚经历超强台风杜苏芮肆虐过后,京津冀因为连日暴雨导致的洪水至今尚未完全退去,而接力杜苏芮的台风卡努目前正在距浙江外海300余公里的海面上徘徊,不免让人神经紧绷,东部沿海严阵以待,甚至希望台风转向东北,而面对可能奔着日本而去的卡努,日本却有人表示欢迎台风来日,这就不免让人心生疑惑,难道台风光顾也会是好事儿?

裹挟着热带强大能量的气旋

我们知道,台风作为一种暴烈而壮美的自然现象,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正如流水中会出现漩涡,大气在热带海洋上面也会产生“漩涡”,不过这个“旋涡”在不同地方的叫法不同,比如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区域称为台风,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称为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则称为热带气旋。

美国飓风

但不管叫什么名字,台风过境时,沿途都会狂风肆虐、大雨滂沱,树木可以被连根拔起,人和车也可以被大风掀倒,城市里还时常因暴雨倾盆而出现陆地“海景”,淹没大片土地,造成巨大的破坏。而之所以威力巨大,跟台风的成因密不可分。

首先台风形成在热带受太阳直射的海面上,高温高湿的大气环境下,由于海水蒸发形成的水汽不断在抬升中凝结,释放大量潜热,进一步加快高空与近地面的对流运动,使得海平面的气压快速下降,周围的暖湿气流不断进入补充,然后再度抬升,周而复始,影响范围甚至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当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小,垂直方向风速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再配合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致使上下对流的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便使得气流柱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便形成了热带气旋。这个在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低压系统,由于自转速度低于地球的自转速度,多表现为向西移动,所以我国是西北太平洋台风的主要登陆地之一。

影响中国的台风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三类:西移路径、西北移路径和转向路径

台风形成后,通常都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成熟、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气旋半径可以达到500公里~1000公里,高度可达15公里~20公里。整个台风由外围区、云墙区(即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

至于云墙区,这里大量的潮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了环绕中心的高耸积雨云墙,组成云墙的高度可达19公里,这里是台风风速和降水最大的地方,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只有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

台风眼区的风速、气压均为最低,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所以天气是无风、少云和干暖,一切显得风平浪静,与云墙区截然相反。当然,台风眼的大小和形状也会随着台风的强度变化有所不同,当弱台风和发展初期的台风时,台风也常没有台风眼。

台风的等级强度是依据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定并进行分类的。比如超强台风,其底层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速要大于51.0米/秒,也就是在16级以上的风速;而强台风,则是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米/秒,约为14-15级风,至于台风,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在32.7-41.4米/秒,也就是12-13级风。之后是强热带风暴(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热带风暴(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热带低压(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风力为6-7级)。

而杜苏芮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登陆时,风速达到了50米/秒,也就是15级风的强度,所以达到了强台风级,也是有完整记录以来登陆福建第二强的台风,于是强大的势力直奔内陆,直到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境内才减弱为热带低压,随之而来的充沛水汽在受到太行山-燕山山脉阻挡后,在京津冀降下了强对流式的特大暴雨,从而引发了洪涝灾害。

强台风杜苏芮移动路径

日本人为何欢迎台风访日?

那么既然台风的强风和暴雨都会造成巨大破坏,那面对可能奔日本而去的台风卡努,日本人为何却显得有些兴奋呢?根源就在于台风虽然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狂风会掀翻船只、摧毁房屋及其他设备,巨浪能冲毁海堤,暴雨能引起山洪暴发。但另一方面,台风也有巨大的好处,甚至于地球上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

台风带来的最明显好处就是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根据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台风带来的降水占到了中国东部沿海、日本全年总降水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杜苏芮虽然给北方带来的不小的洪涝灾害,但另一方面,也让北方常年处于严重超采状态的地下水得到一定的补充。

要知道这次京津冀海河流域受杜苏芮的低压环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降水总量达400亿立方,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全面通水以来才累计调水600亿立方米。而且每年7月至8月份,由于雨带北移,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的伏旱也是要靠台风来浇灭高温和干旱。

另外一个超强台风所携带的能量,相当于400枚2000吨级的氢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从热带海区诞生的台风,将赤道的大量热量带到了温带,使得热带不至于过热,寒带不至于过冷,调剂地球热量,维持了地球的热平衡。而且在生物学上,台风在运动过程中频繁产生的闪电,在击碎水分子长链后,会形成具有活性的短链水分子,也增强沿途生物的生命活力。

当然狂风掀起的翻江倒海也造成了深层海水的扰动,大陆架上的营养物质被卷上来,饵料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也提高了捕鱼产量。或许这些才是让日本人欢迎台风访日的根源。那么你可能会疑问,难道日本就不怕台风带来的暴雨引发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吗?

台风和暴雨洪涝袭来,日本人为何淡定?

其实当我们了解过日本的国情和城市下水道网络后便会打消顾虑。这是因为一来日本是南北狭长的岛国,37.7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到了总面积的71%,山地呈脊状分布在中央,将日本分割成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剩下的平原和低地只零散分布在河流下游和沿海一带,比如面积最大的关东平原(也是东京所在地),仅有1.62万平方公里,相比我国华北平原的30万平方公里而言,真可谓小。

这种地形地貌之下,使得日本的海拔高差大,河流短促,即便有暴雨,也能很快排水入海。而且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占陆地面积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国家之一,可以有效降低因为暴雨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至于关东平原,虽然集中了日本40%的人口,约5000多万人,但关东平原是台地和低地相间,尽管大部在海拔100米以下,但是东京为了抵御城市洪水而兴建了“江户川工程”。

高空俯瞰东京

这处位于东京郊区地下的泄洪工程有着令人咋舌的庞大规模,从规划到建成足足耗用了14年,这套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由地下隧道、5座巨型竖坑、调压水槽、排水机场、洪水引入设施和中心操控室组成。6.3公里的长度“串联”起了东京都十八号水路、中川、仓松川、幸松川、大落古利根川以及江户川等几大河流,将滔滔洪水储存、运输和调节后,通过江户川排入东京湾,最高每秒可泄洪200立方米。

图为江户川工程的核心建筑之一调压水槽。引自国家地理

所以在日本东京,尽管也频繁遭遇台风和暴雨天气,但不管多大的瓢泼大雨落到城市里,仿佛落入了一块巨大的海绵——街道上薄薄的一层水浸不湿裤腿,河流水位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原因就在于隐藏在地下的“江户川工程”,它就像一台巨大的抽水机将暴雨及时排出城市。

相比之下,同样是季风气候下的中国东部,也频频与台风、暴雨狭路相逢,却往往沦为“水乡泽国”。这种尴尬与困顿就是因为近30年来,尽管中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基建速度“一日千里”,大家在竞争摩天大楼的高度和规模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即下水道系统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或者说中国根本没有“下水道系统”只有“污水管网”。

所以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常会见到这种场景:一场大雨后,街道上总有积水,甚至本应该在此时承担起排水重任的下水道,却发挥了完全相反的作用——积水回流,从管道口喷涌而出,溅起了半米多高的污水。但世界城市发展史已经证明,要真正跻身“世界都市”行列,除了地上的光鲜繁荣外,埋藏在地下少为人见,却时时刻刻为都市排忧解难的下水道系统,才标志着一座城市实力、潜力和包容力。

如今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引发的一系列气候异常,台风正变得活跃且路径飘忽,上世纪90年代前,被称为50年一遇的暴雨洪涝,现在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河道的疏浚、城市的下水道系统等问题在面对大自然种种突如其来的暴虐时,显得格外脆弱,中国人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应对,这其中不仅仅是各种防范措施,更多的是城市建设,是未雨绸缪。

上期回顾:九段线:中国的南海国界线,先人留下的一手好牌后辈不可打得稀烂

备注:本文是《气候地理合集》系列的第11章,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日本人   台风   气旋   都会   风色   东京   风速   日本   下水道   暴雨   中国   热带   路径   国人   平均   城市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