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邓华联名提出请求,叶帅断然拒绝,毛主席拍板:不必另组前委

#头条创作挑战赛#

1949年7月15日,四野十五兵团的先头部队第157师,兵不血刃解放江西名城吉安,守敌早已望风而逃。几天以后,二野四兵团第13军的所属部队和兵团司令部,也先后进抵吉安城,兵团部刚刚安顿下来,顷接四野总部发来的一封急电,司令员兼政委陈赓看着电文,眉头顿时紧锁起来。

(二野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将军)

电报是四野林、邓首长从汉口总部联名发来的,命令陈赓统一指挥第四兵团和第十五兵团,根据军委7月17日和21日两次电示的精神,应迅速向粤赣交界进军,准备执行解放广东的作战任务。

由陈赓率领两个兵团入粤,是之前就已确定的战略方针,因此野司在电文中,特别强调进军的速度问题:“可依部队的疲劳情况,略休息数日,然后依旅次行军办法,开始向南推进”!

此前这两个兵团均在江西境内作战,6月8日已在南昌胜利会师,军委和四野总部殷切希望,两个兵团能够尽快攻击前进,直到抵达广东和江西交界地区后,再行休整。

两位兵团司令员陈赓、邓华将军,执行上级命令从来都非常坚决,但是这一次,陈赓却有了不同意见,主要原因是在江南酷暑环境下行军作战,部队的“非战斗减员”特别严重。

第二、第四野战军的绝大部分指战员,都来自北方诸省,从未遇到过如此湿热的环境,非战斗减员数量之多,可谓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面对上级的命令,一向爱兵如子的陈赓,决定斗胆直陈了。

1949年7月22日下午4时,陈赓与郭天民副司令员联名复电四野司令员和政委,详细说明了部队目前遇到的巨大困难,请求暂缓行动,在静候指示期间,陈赓的心情当然也很是忐忑。

(四野邓子恢政委)

一、陈赓奉命同时指挥邓华兵团

渡江战役胜利尤其是上海解放以后,第二野战军新的战略任务,是准备转兵西南,华东地区则交由第三野战军独自经略。

不过此时,陈赓第四兵团已经深入江西腹地,四野大军渡江后,该兵团又配合四野主力实施了“湘赣战役”,解放了湖南和江西的广大地区。

湘赣战役期间,邓华率领的第十五兵团,是四野部署在最左翼的部队,一路扫荡湘赣边的残敌,遂与陈赓四兵团在南昌完成了会师。

而此时的四野主力,正在湖南的长衡地区与白崇禧集团对峙,暂时还不能全面杀入广东,因此陈赓兵团、邓华两兵团所处的位置,骤然间变得异常重要起来。

战场态势很明显,根据毛主席“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布局,这两个兵团可由赣南迅速出动,以一道漂亮的地图弧线,直接攻入广东腹地,不给粤敌破坏城市和从容逃窜的机会。

因此根据军委的指示,陈赓兵团暂缓西调,执行长途奔袭广东的任务,为了便于指挥,陈赓兵团奉命脱离二野战斗序列,暂时转隶给四野指挥,与十五兵团共同组成四野之“东路军”

这就意味着,黄埔一期的四兵团司令员,事隔十三年后,再次成为黄埔四期的四野司令员之直接部下,前次还是在1936年,陈赓当时出任红1军团红1师师长。

具体到“东路军”的建制内,包括二野四兵团、四野十五兵团、两广纵队等共22万大军,毫无疑问,部队肯定应该是由陈赓来统一指挥,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是陈赓将军的革命资历和早期职务,远在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之上;另一方面,陈赓时任中央候补委员和二野前委委员,党内职务也高于邓华(他们后来都担任了志愿军副司令员,曾有专文介绍)。

这两个兵团在湘赣战役期间,部队减员都非常严重,主要是气候炎热和水土不服,其中四兵团统计“热病7000余人、马热病者百余”,而十五兵团的病员更是高达10000人以上,其中70%为疟疾和肠炎。

陈赓在请示电中恳切说明:“如勉强酷暑行军,则发生严重减员,我们部队渡江以来,体重普遍减轻,有减轻四五斤,有减轻十余斤,对于执行这一光荣的又是比较艰苦的任务,须尽力争取休息一下,须在全军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

语气虽然婉转,实事求是和请求休整的态度却是鲜明的,也是为了能够胜利完成进军两广的任务,话说回来,敢于如此直接向上级反映困难和提出建议,两个兵团首长中,恐怕也非陈赓莫属了。

(注意两个兵团的位置)

二、陈赓东路军终于获准休整

对于东路军延缓出动的请求,野司也不敢定夺,于是次日将陈赓的电报全文转发给北平香山,并建议“两兵团的出动时间,推迟到三伏天以后”,实际上,四野主力当时也面临同样问题。

军委回电第一时间就到了,毛主席非常关心和体谅前线将士的疾苦,并且完全同意陈赓的意见,复电明确指出:

“同意陈赓邓华两兵团南进时间,推迟至到三伏以后,陈赓所提应将南进任务,在部队中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一点是很对的,陈邓两兵团及各兵团均应这样做”!

电文同时要求,两兵团出动后的第一步,是进至赣南的赣州地区待命,经过认真考虑后,毛主席两日后再电四野司令部,批准四野全军就地转入休整。

接到军委和野司的批准电后,陈赓和四兵团首长们总算长舒了一口气,8月1日立即在吉安组织召开了兵团全体干部会议,进行部队休整和待命出击的动员。

陈赓会后向军委报告了政治动员的成果,毛主席百忙之中于8月19日复电:“(一)我们认为你们的动员和准备工作是适当的。(二)邓兵团归你们指挥,你们应对该兵团的动员和准备工作,加以督促和检查”。

也就是说,当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作战序列:四野总部指挥二野四兵团,而陈赓兵团司令部又指挥四野十五兵团,对于这样的安排,邓华司令员和十五兵团首长表示完全服从,组织纪律性可见一斑。

在陈赓的力谏下,根据军委的指示,从8月初到9月初,四野主力和陈赓指挥的东路军,共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休整,各部队纷纷开展突击治疗伤员、给指战员补充体力、实行山地轻装等工作,战斗力恢复的效果非常显著。

大军休整期间,陈赓和邓华又派出第48军单独出动,奔袭赣南的重镇赣州,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48军军长贺晋年,指挥所部奋勇前进,仅以伤亡200余人的轻微代价,歼敌8800余人,至8月20日前后,完全解放赣南地区。

赣州距离粤赣边界仅百余公里,是东路军进军广东最佳的出发阵地,于是在部队基本结束休整后,四兵团的陈赓、郭天民等首长,以及十五兵团的邓华司令员、赖传珠政委、洪学智副司令员,于8月底先后赶至赣州。

在筹划解放广东期间,为了将来更好地经略华南沿海地区,中央于8月1日批准成立新的“华南分局”,党的华南分局隶属于“华中局”领导,专门负责对广东和广西的接收,以及两广解放以后的各项工作开展。

改组后的华南分局,确定以叶剑英为第一书记、张云逸为第二书记、方方同志为第三书记,而此前叶帅的职务是北平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因此当时人还在北平。

接到新的任务后,叶剑英轻车简从,于8月9日动身南下,一路经武汉、南昌等地,迅速赶往江西赣州。

(叶剑英)

三、陈赓邓华共同提出请求

1949年9月3日,叶剑英风尘仆仆抵达赣州,随即受命组织召开“商筹全局”的赣州会议,为进军广东做军政两方面的准备。

而叶帅的到来,也让两位兵团司令员尤其是陈赓的压力倍增,毕竟叶帅位高望重:在前往华北之前,叶帅曾先后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和“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属于总部高级首长。

即便是抗战爆发时,叶帅也是担任过第八路军参谋长,而陈赓和邓华当时的职务,分别是386旅旅长和685团政治处主任,职务和级别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一般来说,战争年代我军要尽量实行“一元化”领导的,以保证不会出现令出多门的现象,之前组建“东路军”的时候,军委和野司指定陈赓来统一指挥两个兵团,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现在叶剑英的到来,顿使情况有些复杂起来。


(赖、叶、陈、邓首长)

陈赓和邓华一致认为,既然“叶参座”已经抵达前线,“东路军”理应由叶帅统一指挥,两个人再分别指挥各自兵团便是,因此两位兵团司令员当着叶帅的面,共同郑重地提出了这一请求。

对于这个请求,叶帅却断然予以拒绝,坚持仍由陈赓统一指挥两个兵团及两广纵队,理由是陈赓更熟悉部队和作战,也一直以军事主官的身份驰骋疆场,而且“临阵换帅”又是兵家之大忌。

两位将军不死心,又联名发电给汉口野司和北平军委,在电报中他们请求组建“东路军前敌委员会”,当然是建议以叶剑英为前委书记,统一领导22万大军的各方面工作。

得知两位将军已经向上级请示时,叶帅哭笑不得,只好也立即向汉口和北平发出电报,说明实际情况和个人意见。

既然已经涉及到了叶帅的职务问题,四野总部也不方便做出“裁决”,从汉口到赣州的司令部,只能等候毛主席和军委的决定。

(朝鲜战场上的陈赓和邓华)

对于将帅之间的谦让问题,毛主席很快发来指示,完全同意和支持叶剑英的意见,决定仍以陈赓为东路军指挥员,至于部队系统和华南分局的关系问题,在电文中特别规定:

凡属带方针性问题和全盘计划都提交华南分局讨论,以取得党政军民的配合,因此“不必另组前委”。毛主席的指示一锤定音,陈赓和邓华于是表示,一定会接受华南分局的领导。

至此,解放广东的组织安排终于敲定:华南分局书记叶剑英总揽大政方针,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则全盘负责军事指挥。

后世的军史学者们纷纷感叹:我军各级领导人这种相互信任和大公无私的胸怀,以及各系统之间服从大局的团结精神,是敌方阵营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陈赓在赣州部署作战)


四、陈赓处理问题充满着机敏

事情虽然这么定下来了,但是陈赓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表现出对叶帅极大的尊重,期间关于解放广东的军事会议,每每均提议由叶帅主持。

1949年9月7日,华南分局再次召开扩大会议,研究进军广州的具体作战部署,会后陈赓亲自起草了给军委的报告,写完后交给叶剑英审阅。

叶帅看完点头说道:“写得很好,没有意见”,但却进行了唯一的一处修改:陈赓原在报告的落款署名为“叶、陈”,叶帅亲笔将署名修改为“陈、叶”

陈赓当时就急了:“不行,不行,我的名字怎么能放在参座前面”?叶剑英态度十分坚决:“这是作战问题,不是别的问题,中央叫你指挥作战,你的名字当然要放在前面了,不然你就一个人署名好了”!

看到叶剑英如此坚持,陈赓也不好再说什么,不过在拿回报告送往机要处之前,又偷偷将署名再次改成“叶、陈”,然后才上报军委,咱们陈大将的机敏,那可是军中有名的。

(叶帅和两个兵团的首长)

至1949年9月初,东路军所辖的四兵团3个军、十五兵团后续部队2个军,以及曾生率领的两广纵队,相继结束休整拔营南下,在赣南的指定地点完成了战役集结,只等叶帅和陈赓将军一声令下。

不过陈赓率领的东路军何时大举出动,那是一个牵涉战场全局的问题,须由四野总部统筹部署,关键问题,是要先揪住桂系主力,然后东路军方能趁虚而入。

1949年9月13日,四野主力首先打响了著名的衡宝战役,40余万大军向白崇禧集团发起全面攻击,两周后桂敌基本溃败广西,时机终于成熟了!

是年9月28日,叶剑英、陈赓联名签署了《广州外围作战命令》,决心将东路军的22万人马,分为三路出动进击广东:

右路军:由二野四兵团的第13军、第14军、第15军共12万人组成。

左路军:由四野十五兵团的第43军、第44军共8万人组成。

南路军:由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粤中纵队共2万人组成。

命令规定,其中左、右两路军首先歼灭曲江、英德、佛冈一线之敌,尔后沿粤汉铁路两侧并肩南下,会攻广州;南路军兼程急进,插至广州与虎门之间,切断余汉谋集团南逃之路,配合左右两路主力作战。

1949年10月1日,军委复电完全批准了战役部署,当天正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东路军全体指战员倍受鼓舞,次日起全面杀入粤境,广东战役正式打响。

至10月14日黄昏时分,四野第十五兵团的先头部队,率先突入广州,这支英雄部队的番号,是第43军128师382团,他们把红旗插上了五羊城!

(广州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两广   北平   赣州   华南   东路   司令员   纵队   拍板   作战   军委   首长   广东   兵团   分局   部队   四野   叶帅   邓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