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每户存款至少600万,为何如今少有提及?

村庄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务农,看天吃饭,经济远不如城市,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始终和贫穷落后捆绑在一起。

直到一个小村庄的曝光,颠覆了人们对农村的认知。

2009年,江苏省的华西村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第一村。它在经济,工业发展和纳税等多方面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村里民房都是清一色的二层小别墅,路上面跑的都是小汽车,华西村经济几乎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它没有止步不前。到2012年,华西村总资产高达520亿,每户存款至少600万元。

华西村成了全国农村地区的标杆,全国人民向往的乌托邦。

可就在人们为华西村的财富津津乐道时,经济时局早已风云变幻,仅仅过去两年时间,华西村已负债400个亿,惊得人回不了神。

华西村是怎么迅速崛起,又骤然衰败的呢?

谈起华西村的兴衰起落,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华西村第一任村长吴仁宝。

吴仁宝是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人,吴家基就是华西村的前身,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吴家基,而不是吴家村呢?

早在西汉时期,古人把在城市外围与周围环境相同的平地区域,用基字命名。

吴家基位于温州的正北面,旱路水路,四通八达,距离历史文化名城金华,仅有20分钟车程,非常适合商品流通和买卖,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

到了20世纪初,江浙地区战乱纷争不断,吴家基渐渐不再有生意人往来,这使得寸土尺地的吴家基人难以果腹,只有一座座古建筑站在原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吴仁宝1928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苦难是他少年时期的主旋律。

11岁给地主家放牛;14岁家里无米下锅,下河摸鱼捉虾换粮;16岁贩卖布匹。这些经历虽苦,但使他锻炼了能力,开阔了眼界。

中国全面解放后,吴仁宝在乡里担任钱粮委员,几年后,因国家经济困难,缩减编制,下放干部,他在1961年,又回到了家乡。

华西村有600多人,53垧地,农田因地形,被分割成1300多块,散落各处,不好耕作,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口粮不足,村民常用红花草充饥。

村上集体资产2.5万,却负债1.5万元,把半个村子卖了都填不上窟窿。

吴仁宝面对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园,没有退缩,下定决心要领着乡亲们干出成绩,过上好日子!

他大搞农耕改革,让村民在饥荒年代填饱肚子,成了当地的大能人,在村里是一呼百应。

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吴仁宝又带着全村人建水电站,填沟修渠,干得热火朝天,把1300块小农田,改造成400块大农田,耕地面积扩大了100多亩。

华西村的造村运动成果显著,成了学大寨的典型,《人民日报》等媒体记者相继走进村里采访。

华西村出名了,丰收了,但村民们的钱袋子还是瘪的,这和吴仁宝想要的好日子,相去甚远。

埋头在田里苦干,只能保证个温饱,想要致富,得另想法子。吴仁宝这一想,激发了刻在基因里的商业才能,找准一个又一个时代风口,让华西村踩着风口,冲上云霄!

1969年,吴仁宝到各地市场考察,发现市面上螺母和螺旋丝锥这样的小零件,需求量很大。

从建国到70年代末,国内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企业要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都要按照计划进行,这样难免产生供需脱节,出现不需要的产品一大堆,需要的产品买不到的现象。

小零件资金投入少,工艺简单,小作坊就能生产,吴仁宝决定在村里建个小五金厂。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建厂需要村民们的帮助,可向来支持吴仁宝的村民,没人敢响应。

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私自生产买卖是违法的,做这事儿的人一旦被捉住,要被送进监狱里吃几年牢饭。吴仁宝为了说服村民,专门从无锡请来老师傅,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才把工厂建起来。

工厂建在村子边缘偏僻的角落里,为保密起见,工厂周围砌上了高高的院墙,白天大门紧锁,晚上加班加点生产。

一个20人的小工厂第三年的利润,就赶超了全村人在田里创造的价值。

吴仁宝认准了无工不富,1978年又建了农药喷雾器制造厂,这不可是吴仁宝一拍脑门子下的决定。

这一年,农村落实了田产到户,华西村人多地少,平均下来每人只有4分地,分散开来忙种田,不如集中力量搞工业生产。

于是,吴仁宝反其道而行,继续在华西村搞集体经济,而其他广大农村地区,生产单位已由生产队转变为了家庭,每个家庭都需要新农具。

农药喷雾器制造厂建起来后,产品不愁销路,赚得盆满钵满,村民们富裕起来,家家建起了大瓦房,但吴仁宝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他要继续向更高处攀登

然而,商业市场瞬息万变,想要把握投资时机,就得有可靠的商业消息,吴仁宝住在村子里,是怎么得知消息的呢?

他的办法非常简单,就是观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每个人都看过,人们通过稍显枯燥的内容,了解国家大事,偏偏吴仁宝从里边看出了商机,一晚上就赚了一个亿!

1992年春天,88岁的邓小平同志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期间,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尝试、大胆的闯。”

吴仁宝从电视机前听到这段讲话,觉得事情不简单。

上一次邓小平同志南巡,是在1979年,他在广东、福建设计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从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春天里的故事》这样唱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吴仁宝非常激动,他断定中国必将迎来新一波改革开放大潮,怎么让改革的春风也吹到华西村来?

他陷入了沉思,因久久没有一点头绪,辗转反侧直至深夜,正面想不出来,索性就反过来想,多地迎来大发展最需要什么呢?

他这一想茅塞顿开,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分析讲解当时的经济形势,并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举全村之力大量收购原材料。

吴仁宝先在村里筹集了400万,又向中国农业银行贷款2000万,批量收购钢材,电解铜等重要原材料,没过多久,市场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价格高出收购价三倍不止,吴仁宝卖掉手上的囤货,反手就赚了一个亿。

巨大的资金支持让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各种类工厂在华西村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吴仁宝用诚信的态度,过硬的质量,实惠的价格,为产品打开了销路,使众多工厂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以钢铁和纺织业效益最高。

村西村经济强势崛起,到1999年,全村销售收入已达38亿元,同年,华西村在深交所上市,开创了农村企业上市的先河。

吴仁宝在工业上取得成功后,没有安常守故,又瞄准了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让中国富裕起来了,人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第三产业开始蓬勃发展。1999年,国务院批准国内开始实行,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2003年,华西村逐渐向旅游度假村转型。

许多明清时期的民房、庙宇、祠堂等古建筑,被修缮、粉刷过后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最初为办公而建的九座华西金塔,被改造成集餐饮、宾馆、商场于一身的观光地。农田被建设成集农业活动、园林建筑、休闲娱乐与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

水榭亭台,小桥流水,曲折栈道等一些古代园林元素,被巧妙地建在零散田间。

古建筑屋顶采用飞檐结构,屋顶四个转角翘伸出来,犹如飞鸟,欲上九天,充满了灵动之美。

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华西村的风景不是最美的,也不是著名的陆游胜地,但到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最高一年曾接待250万人次。

媒体一个又一个有关华西村财运亨通的报道,吸引着大批游客来一探究竟。

华西村旅游业迅速兴起,成为了华西村又一支柱产业。

吴仁宝仅用不到50年时间,就将一个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发展为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富有的村庄。

在美国出版的《重新发现中国》一书中,这样评价华西村和吴仁宝:“华西村是中国的新加坡,吴仁宝是华西村的李光耀。”

华西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改革的春风里,吴仁宝和华西村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华西村从2003年到2005年,先后三次用一分五统的方式,将附近12个村纳入华西。

一分五统指将村与企业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状态下安排,村民福利统一发放,村庄建设统一规划。

一分五统后,华西村面积由最初的0.96平方千米,增至35平方千米,人口由600多人增至三万多人。

勤劳的村民们即是各个工厂里的工人,也是股东,免费医疗和教育等福利,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吴仁宝指到哪儿,他们就打到哪儿,万人拧成一股绳,克服层层困难,实现了共同富裕。

华西村就像一艘小船,在掌舵人吴仁宝的指引下,飞速前行。不过时间如白驹过隙,村民们渐渐老去,将船桨交到了下一代人手上,吴仁宝也把舵盘交到四儿子吴协恩手上。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吴仁宝敏锐的商业嗅觉无法复制,他退下来后,华西村这艘小船在发展的浪潮中,慢下来,又退下去。

2016年,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工厂产品的质量、效率逐步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实现,独家传统工艺失去意义,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

再加上国内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华西村钢铁和纺织行业产生的废气、污水、残渣受到严格管控,从原来的躺着赚钱的行业,变成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华西村没有新的财富故事,坐在了媒体的冷板凳上,旅游业曝光度大幅降低,旅游经济持续萎缩。

虽然华西村后来投入几十亿元,修建直升机场,博物馆,有现代感的摩天大楼,以及众多仿知名建筑。

但是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旅游风格,就像一个大杂烩毫无旅游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华西村急需转型。

可转到哪里呢?

华西村经过老一辈的艰苦奋斗,家底丰厚,于是,村里将重心转移到了金融领域,用钱生钱。

村里引入许多高端金融人才,创办了一系列金融公司,像财务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等等。

金融机遇与风险并存,金融公司收益高,风险也很高。2019年,华西股票暴跌,跌幅9.42%,资产蒸发68%,负债近400亿。当年享誉中外的华西村跌落神坛,变得锈迹斑斑。

人们已经想不起它,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大多没有听说过它。

华西村是农村地区走向富裕的样板,在它之后,又有许多村庄找到了新时代的风口:直播卖货。

陕西延安白家村就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售卖当地红富士。

村长带有农村气息的嘻哈装扮和幽默的方言卖果rap,火遍全网,给村子里的苹果打开了知名度,仅2022年一年,村里就通过网络卖出了100万斤苹果。

乡村有其独有的优势,发展起来不比城镇差,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村庄,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让村民们不用再背井离乡打工,在老家就能过上好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华西   风口   农田   村里   好日子   中国   村庄   少有   村民   存款   时期   工厂   农村   金融   经济   天下   产品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