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李扬秋研究员团队有关肺癌罕见基因变异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正式发表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7月24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扬秋研究员团队刘思阳博士后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团队合作,于国际医学顶刊杂志Nature Medicine(IF:82.9)上发表了题为“First-line pyrotinib in advanced HER2-mutant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patient-centric phase 2 trial”的临床试验结果文章,公布了大型伞式研究(CTONG1702)第七个臂组(HER2-arm)的研究结果和同期开展的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CTONG 1705)的部分数据结果。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针对罕见基因变异受试者的全新临床试验模式,扩展入组标准,避免非必要的排除标准,增加了研究药物治疗更广泛患者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同时也观察了真实世界中接收临床常规治疗的患者临床结局。为全面收集少见驱动基因变异患者的研究数据、探索最合理的治疗方案开创了一种更加高效率的临床研究设计思路。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是附属第一医院的刘思阳(Si-Yang Maggie Liu)博士后,通讯作者之一为血液研究所所长李扬秋研究员。

【研究成果介绍】

研究设计:

本研究同时启动了一项由研究者发起、以患者为中心的II期大型伞式研究(CTONG1702)和一项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CTONG 1705)。患者通过中心实验室的大队列二代测序检测,富集具有罕见基因变异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根据其检测结果决定进入哪一个子研究。符合CTONG1702研究的严格入组标准的患者将进入严格入排队列;而携带罕见靶点、但不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通过同情用药的方式进入研究,定义为同情用药队列。主要目的是看看研究药物对这些人群的有效性安全性。除此之外,因各种原因未入组CTONG1702研究的、但携带罕见靶点的患者进入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队列,接受临床常规治疗,以观察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结局(图1)。

HER2突变在NSCLC中的发生率为2-4%,目前尚未有获批的一线治疗的靶向药物。吡咯替尼是一种靶向该基因靶点的药物,在中国已被批准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此次文章发表报道了初治HER2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接受吡咯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接受接受常规治疗的临床结局。

图 1CTONG1702和CTONG1705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截至2021年12月,研究共筛选出48例HER2突变型晚期初治肺癌患者其中严格入组队列28例,吡咯替尼有效率为35.7%。中位疾病不复发时间为7.3个月,中位总生存为14.3个月;同情用药12例,有效率为16.7%,疾病不复发时间为4.7个月,中位总生存为14.2个月;而在真实世界接受常规治疗的,无一例有效,无复发时间只有3.个月。

在药物安全性方面,正如预期的一样,严格入排队列大于等于3级的严重副作用比较少,只有10.7%的发生率,而同情用药组严重副作用几乎翻了两倍,达到33.3%,但这两组中均没有因为副作用需要永久停药的。副作用基本和其他靶向药物的副作用类似,容易处理。

总之,本研究是首个在同一时间段内入组、但又是非直接比较的、能够全面显示一个药物在同一个靶点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也和不接受精准靶点治疗的人群有了间接的比。这为以后罕见靶点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也为全面评价一个研究药物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其前瞻性和实用性非常强。

全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3-02461-x

来源:暨南大学新闻网

头条号编辑:赖子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暨南大学   罕见   吡咯   靶向   肺癌   队列   副作用   研究成果   研究员   基因   安全性   药物   患者   团队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