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少年,助美攻克1nm芯片难题后,却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 瑞克

编辑 | 瑞克

«——【·芯片技术1nm的突破·】——»

芯片作为我国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引得无数科研人员“竞折腰”,因为技术受限,我们只能从外进口,光2022年一整年,我们就进口了五千亿颗芯片,金额高达4136亿美元!同年石油和钢铁进口额加起来都望尘莫及。

不但要斥巨资购买芯片,我国还得看别人脸色,一发生贸易战就被“出口限制、技术封锁”搞得焦头烂额,目前美国在芯片材料和设备方面市场垄断程度达到75%以上作为所有电子工业的基础,就算别人坐地起价也得默默承受,这让我国科研人员加大了自主研发芯片的决心,但芯片研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短缺,没人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不过最近爆出了一条消息,让众多科研人员和网友心中五味杂陈:我国北大高材生朱佳迪领导的团队,帮美国突破了芯片从3nm到1nm的难关,美媒也对此振臂高呼:这是属于我们的荣耀!

一般看到此种消息,大家都会给主人公扣上“忘恩负义”的标签,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网友空前绝后的冷静,不但没有谩骂讥讽还说他年少有为,是一块在哪都能发光的金子,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天才华人少年成了“美国骄傲”·】——»

作为世界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芯片厚度极限,1nm芯片具有高集成度、高性能、低耗能等无数优势,能满足用户的更多场景需求,例如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芯片等,可以运用到很多领域,让我们生活更为便捷和舒适。

但1纳米单位的芯片研发之路却十分困难,因为精准度实在不易掌握,还需要新型材料去进行精细雕刻,最重要的是芯片研发庞大的资金投入也是一个大问题,就像OPPO旗下的芯片研发公司哲库,历时数年斥资百亿,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撤裁员工3000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芯片研发就像个“无底洞”,找不到突破口就只能“填金”。

在市场激烈的角逐中,当下龙头晶圆厂(主要负责在单晶硅片上加工半导体器件的生产工序)也只剩下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这三家在进行研发,而且还在3nm和2nm芯片的制程工艺中“拼杀”,台积电还算是走在前列,在今年宣称要量产3nm芯片,正在着手进行2nm芯片试产的前期工作。

就在这些大厂为了3nm、2nm芯片制程工艺费尽心思攻克时,朱佳迪率领的团队直接在美国研究所发来讯息:芯片研制工艺已突破极限“1nm”,并且以后很可能摆脱对EUV光刻机的依赖。

大家根本不敢相信,一位27岁的少年竟然会完成该芯片行业如此重大的突破,甚至还有些厂家怀疑在弄虚造假,面对质疑声,朱佳迪直接在网上发布了一篇科技成果论文,让大家都哑口无言。

在这篇论文中,详细记载了他是如何将原子晶体管在常温条件下用2D材料制成,对于每个晶体管只有3个肉眼看不到的原子大小,堆叠起来的厚度1nm的难关,他率领团队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可以将芯片实现更密集的集成,还开发出了一种不会损坏芯片的低温生成工艺。

看着论文中有理有据,芯片制造大厂们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的努力在这位天才华人少年面前就像是“菜鸡互啄”,并开始依据朱佳迪的论点反思自己芯片制作中遇到的瓶颈,寻求突破口。

相比较朱佳迪突破芯片1nm难关,以后可能不再依赖EUV光刻机的豪言更是让业界一片沸腾,要知道光刻机让我国像是被“卡死了脖子”,一直苦于没有技术手段攻坚克难,就连华为老总任正非都说:

“华为公司有底气设计出世界最先进的芯片,但制造不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

这句话中,充满了辛酸与无奈,因为目前世界最顶尖的光刻机被荷兰ASML公司所掌控,而且美国一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作梗,不让荷兰出售给我们光刻机,这使我们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如果以后能有不需要光刻机制造芯片的技术,我国掌握后芯片研发行业无疑会突飞猛进。

说朱佳迪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完成“跨时代的壮举”一点都不为过,1nm工艺已经足以让世界震惊,摆脱光刻机的制约更是会载入历史,不过让我们心痛的是,朱佳迪作为一名华人美国媒体却大肆宣扬成就属于美国,因为他是借助麻省理工的科研条件做出的成果。

对此网友一反讥讽谩骂的常态,反而多了几分清醒与冷静,除了无可奈何更多的是对朱佳迪的赞美之词,同时也引人深省:为什么朱佳迪这么优秀的人才会被美国所用?我国的优渥条件为什么就留不住人才?

«——【·人才流失变为隐痛·】——»

据了解,朱佳迪早在2015年就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因为兴趣使然学了微电子专业,在四年大学生涯结束后,他毅然决然选择出国深造,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研究所重点攻克新兴低维材料设备的难关。

为什么这些天才少年留学后就一去不复返?从朱佳迪事情的背后,我们可以窥探出我国科研环境的一些问题。

无独有偶,就拿之前天才少年尹希来说,12岁参加高考进入中科大天才少年班,17岁完成大学学业,作为一名万众瞩目的物理神童,我国还给予了他公费去哈弗大学留学的机会,走之前他还拍着胸脯保证:

“培育之恩没齿难忘,我一定会戎马归来报效祖国!”

但谁知在美国待了六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后,尹希就“变了脸”,面对祖国的召唤迟迟不肯动身,这一拖就拖到了他31岁成了哈弗最年轻的教授,在媒体的质问下他不胜其烦终于原形毕露,直接放言:

“美国再乱我也不回国!这里的学术氛围和国内根本不一样!”

被扣上了“白眼狼”的帽子许久,尹希才愿意面对媒体说出自己的心声,据他说确实美国很多不如我们的地方,比如说治安和人权,但作为一名学者来说,这里聚集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大家都不会谈资论辈,自己能专心的解决学术问题。

在课堂上,那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十分频繁,能够经过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答疑,而我国老师则是采用讲课和听课这种单一的模式,有时搞学术还会分成自己的小圈子,经过层层引荐才能和心仪的导师讨论学术问题,而在哈弗大家都像同事,走几步推开门就能讨论问题。

朱佳迪虽然没有露面说出自己的心声,但可以根据尹希的态度中看到相似之处,确实这也给我们一个重大的警醒:不仅要能识别人才、培养人才,更要能留住人才。

首先作为学术团体,最重要的就是以“真理”为追求目标,而不是掌握研究资源以此来要挟那些初出茅庐之辈,如果恐怕倾囊相授后自己的学术地位不保,那根本就称不上一个学者,这样做只能在现有的成就中沾沾自喜举步不前,也让优秀的人才被埋没。

同时,要给专业性人才配套的生活与科研环境,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到备受重视,物质虽然不能稳固人心,但一定能表明态度,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人才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除了这些,最重要的就是从小要加强人才的爱国教育情怀,像尹希这种2001年出国的留学生,可能还抱有“国外月亮圆”的思想,所以不肯亲眼回国见证我们的改变,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我国都已今非昔比,正是那些无数坚定留在国内的学者为其助力,才能让我国傲立于世界之林。

反观朱佳迪事件,可能就是对我国有着强烈的“刻板印象”和逃避心理,回溯历史,那些毅然决然回国的先辈在对比之下更显得伟大。

«——【·技术落后不是逃避回国的理由·】——»

在1934年从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留学名额,他励志要让祖国不再受人歧视,于是踏上赴美留学的道路,希望从他国先进的航空科技中汲取所长,回来报效祖国。

在钱学森小有所成后,他产生了脱离美国身份报效祖国的想法,不过美国根本不愿放人,甚至美国海军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放狠话:“一个钱学森顶的上5个海军陆战师,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也不能放回中国!”

但这样的威胁并没有让钱学森退却,在1950年美国羁押了钱学森,并给他扣上“盗取机密文件”的帽子,把他强行关押在拘留所。

在拘留所的15天里,他受尽折磨,消瘦了30多斤的他声音都发不出,成日面对着刺眼的强光灯被严刑逼供,此后美国军方又对他进行24小时监视,软禁了他五年,最后终于在中国的谈判下美方同意让钱学森回国。

之后,这位伟大的学者将“两弹一星”的蓝图照进现实,将中国推向了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是一位真正配得上“国士无双”四字的伟人。

面对美国优渥的生活条件,钱学森根本不为所动,他还记得一位外国友人问他在美国是否存了保险金,他回答:

“我一块美元都不会存,因为我是中国人,迟早要回到祖国。”

«——【·总结·】——»

网友如今变得更为冷静,对朱佳迪能力认同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科研环境亟待改善,不过任何困难与艰辛不能作为一个学者逃避回国的理由,只有我们共同给出谋划策,共同为科研事业献力,才能逐步铲除研究环境中的“毒瘤”,才能让我过不再被芯片“卡着脖子”,真正的挺起脊梁站起来说:“这是我们中国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三星   优渥   芯片   光刻   美国   难关   中国   祖国   难题   北大   学者   奇怪   科研   现象   学术   天才少年   我国   环境   人才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