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初见12岁乾隆的时候就喜欢他?


历史上的康熙虽然是第一次见到乾隆就非常钟爱,但康熙之所以初次见到孙子乾隆就这么喜爱,其实还是爱屋及乌,根本还是在乾隆的老爹雍正身上。


康熙晚年对雍正比较满意

康熙这一生共有35个儿子,序齿的就有24个,而最终长大成人的有20个儿子,康熙这20个儿子又给他生出了133个孙子,抛去夭折的,仅有记载的孙子就有97个。有这么数量庞大的孙子,康熙根本不可能每个孙子都见过,毕竟康熙日理万机,能认全自己的二十个儿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哪还有精力去见过这么多的孙子。

所以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已经11岁的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才第一次在圆明园见到了爷爷康熙。史书记载康熙对弘历是“见而钟爱”,随即就下旨把弘历接入皇宫抚育。

圆明园当时是康熙赏赐给第四子胤禛也就是乾隆的老爹后来的雍正皇帝的私人园林,胤禛当时颇受康熙喜爱,所以才会被康熙赐予圆明园。


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的事闹得让他十分头疼,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康熙一直就不再提立储的事情,太子之位虚悬。

而胤禛排行老四,在一废太子时,老大胤禔卷入其中,已经被康熙下旨圈禁起来,同时由于很有才能且深得人心的老八胤禩拉帮结派对太子之位垂涎不已,康熙也彻底对胤禩开始反感,在二废太子时甚至说出了此生与胤禩父子之情绝矣的话。

不过虽然皇位的强力竞争对手胤禔、胤禩加上太子胤礽本人都被康熙明确排除在了继承人之外,但是胤禛上面还有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下面还有善于作战的同母弟弟老十四胤禵,因此胤禛当时能成为康熙皇位继承人的概率还很渺茫。


当初胤禩就是因为在争夺储位的过程中表现过于活跃,拉帮结派,所以才引起了康熙的反感,这就是前车之鉴,因此胤禛就表现的十分低调。他在政坛不结党,不营私,表现得很中立,在兄弟中还能团结兄弟,能与胤祉、胤禩等兄弟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而且胤禛当时为了表现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他还表现出对道教的崇信,他一面信佛又一面信道,还痴迷于道教的丹药之术。

但是每当康熙交代给胤禛的差事他都能尽心尽力去办,最后出色地完成。并且胤禛还十分会揣摩康熙的心意,他总能投其所好,喜康熙之所喜,厌康熙之所厌。

康熙最初曾经十分喜欢能力卓越还深得人心的胤禩,于是那时期胤禛与胤禩的兄弟关系一度十分亲密,两人比邻而居,但一废太子之后胤禩过于活跃的争储表现失去了康熙的喜爱,于是胤禛又顺着康熙的心思,与胤禩的关系逐渐疏远并冷淡。


所以胤禛这么一副没有政治野心,能团结兄弟,能尽心尽力去办事,还能懂得投其所好的儿子,很快就获得了父亲康熙的喜爱。

胤禛也成了康熙晚年最喜爱的儿子之一,康熙晚年最喜爱的共有四个儿子,除了胤禛之外就是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慷慨豪迈的老九胤禟以及颇有军事才能的老十四胤禵,康熙晚年在外出巡幸时,都会让胤祉、胤禛、胤禟、胤禵四人留守京城,四人轮流监国,可见康熙对他们四人的喜爱和器重。

康熙在圆明园见到幼年的弘历之后,就把他接进了皇宫中抚育,而在此之前,胤禟的儿子弘晸和胤禵的儿子弘春都已经早就被康熙接入宫中抚育,甚至由于康熙晚年对胤禟和胤禵的喜爱,连带对与他们关系亲密的胤禩的父子关系都修复了一些,康熙也曾将胤禩的儿子弘旺接入皇宫抚育,除了胤祉的儿子弘晟由于年纪太大了(弘晟比弘历大了13岁)已经成年结婚,所以才没有被接入皇宫,可以说康熙晚年比较受宠爱的受康熙喜爱的这几个皇子的儿子都被接入了皇宫中抚育,不单单只有弘历一人。

而康熙接弘历入宫这一年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已经是康熙人生中的倒数第二年了,当时皇子之间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老三胤祉之前一直和胤禛一样表现的低调内敛没野心,但是在太子胤礽彻底被废之后,随着康熙对胤祉也颇为喜爱和倚重,胤祉开始飘起来了,他认为老大老二完蛋了,皇位轮也该轮到他老三了,于是他私下里就以太子自居,这事后来连胤禛都调查出来了,胤祉才会在最后被继位的雍正下旨圈禁至死,所以康熙能不知道胤祉在后来得意忘形的情况嘛,因此胤祉在康熙心目中也就逐渐被淘汰出局了。

胤禟和胤禵再加上老十胤誐三人都与胤禩关系亲密,最初都是支持胤禩争位的人,只是在胤禩失去康熙喜爱之后,二人才逐渐出来争位。胤禟为人慷慨豪迈,他不想与同党的胤禵争位,所以虽然他后来也获得康熙喜爱,但却主动地表现出愿意辅佐胤禵的态度。


胤禵算是胤禛最强力的竞争对手,他当时正率兵在西北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胤禵统兵在外,京城内都是胤禩和胤禟负责与他通气联络,胤禵立有军功,有很大概率会成为康熙的继承人。

但是胤禛却玩了一个两面派手段,他一面与胤禩、胤禟保持良好的关系,让胤禩和胤禟都认为他没有太大的野心,迷惑住了胤禩和胤禟,他一面又借着康熙对他的满意和好感,经常邀请康熙到圆明园休憩一下,父子二人单独拉拉家常,增进了父子感情,也更加提升了康熙对他的好感。

因此如果说康熙在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派去西北前线平叛时,他内心是比较倾向于选择胤禵当继承人的,但是随着后来胤禵常年待在西北,胤禛经常表现和讨好康熙,久而久之康熙的内心也就逐渐倾向于胤禛了。


胤禛当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三子弘时、四子弘历和五子弘昼,弘时为人直率没有城府,自幼并不受胤禛喜爱,加上他比较年长,当时已经成家结婚。弘昼与弘历同岁,只是生日小一些,弘昼自幼就不及弘历优秀,因此这一年胤禛故意让自己最优秀且年幼的儿子弘历在康熙面前好好表现一把,好能给自己加分。

而康熙下旨把弘历接入皇宫抚育,也是代表着康熙对胤禛的认可,当然,幼年的弘历也确实表现出来优秀的潜力,所以康熙是在认可了胤禛的前提下,才会对也比较优秀的弘历颇为喜爱并接入皇宫抚育,这就是爱屋及乌的表现。

乾隆并不是康熙最喜爱的孙子

弘历后来继位成为乾隆皇帝之后,他经常对朝臣吹嘘自己幼年多么受祖父康熙的喜爱,似乎康熙是因为看中了他,想隔辈传位,最终才选择把皇位传给了他老爹雍正一样。


其实想一想,从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再到康熙去世,爷孙俩总共就相处一年多的时间,康熙能有多喜爱乾隆,会想着隔辈传位。

康熙确实是想隔辈传位,但这个人并不是乾隆,而是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而弘晳也是康熙一生最喜爱和牵挂的孙子。

弘晳其实是胤礽的次子,但由于胤礽长子夭折,因此他就成了长子。弘晳出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他比乾隆大了整整17岁,弘晳出生之后由于是康熙的嫡子长孙的原因,所以自幼就受到康熙的宠爱,一直居住于皇宫之中,并由康熙亲自抚育,康熙还经常亲自教导弘晳读书。


一直到胤礽被废,弘晳都没有受到牵连,始终居住于皇宫中,并且每年康熙都要亲自给这位嫡子长孙过生日,一直到康熙去世时,他已经给弘晳过了28个生日了,而乾隆只在被接入皇宫的第二年才在避暑山庄受到了康熙亲自给他过生日的待遇,能让康熙亲自给庆贺生日的皇孙几乎没有,只有弘晳是例外。

在二废太子胤礽前夕,康熙确实曾经想效仿明成祖朱棣册立孙子朱瞻基为皇太孙,传位给儿子明仁宗朱高炽那样隔辈传位,考虑不废掉胤礽,让他当工具人隔辈传位给弘晳。

所以当时朝鲜史书记载康熙曾对朝鲜使者说过这件事,称“弘皙颇贤,难于废立胤礽。”也就是说康熙认为弘晳很贤能,都让他难以抉择是否废掉胤礽了。

但是康熙想到自己的儿子个个都不是善茬,所以他最终才打消了隔辈传位的想法。同时康熙担心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废,弘晳的嫡长皇孙身份敏感,如果自己去世了,弘晳的身份会引人猜忌,于是康熙决定让弘晳远离权力中心京城,他在临终前特意下旨命人在京郊的郑家庄给弘晳修建了府邸。


康熙临终前在遗诏中一再叮嘱要善待胤礽和弘晳父子,可将弘晳册封为王爵,康熙一直到死心中最牵挂的孙子就是弘晳,也说明了弘晳才是康熙最喜爱的孙子。

胤禛继位成雍正皇帝之后,他确实遵照康熙遗嘱,册封侄子弘晳为理郡王,弘晳也是康熙皇孙中第一位封王的人。在胤礽去世后,雍正又加封弘晳为理亲王。

在雍正一朝,雍正与弘晳以父子相称,虽然弘晳居住在京郊的郑家庄,但是雍正还时常让他进宫多看看自己,并且雍正曾对朝臣称赞过弘晳颇有节俭之风,与自己很像。


不过乾隆继位之后弘晳就惨了,由于弘晳的身份敏感,加之还曾深受康熙喜爱,因此在乾隆四年(1739年)时,乾隆以弘晳与康熙第十六子庄亲王胤禄交往过密,由于胤禄是雍正临终时留给乾隆的顾命大臣,当时权力很大,乾隆认定二人图谋不轨,把弘晳和胤禄这两个对皇位有潜在威胁的人全都收拾了起来。

在没有实质证据的情况下,乾隆下旨把弘晳与胤禄谋逆定成了铁案,史称弘晳逆案,在这次事件中,胤禄被罢免了一切权力居家反省,弘晳则很惨,被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并改名为四十六(是时年46岁的意思)圈禁于景山,弘晳被圈禁三年后于乾隆七年(1742年)在圈禁之所抑郁去世,终年49岁。

弘晳的死算是九子夺嫡的后续,他的身份过于敏感才引起了乾隆猜忌,而且乾隆还给弘晳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名,本来在康熙时期弘晳被评价为颇为贤能,雍正还曾夸他有勤俭之风,结果到了乾隆这弘晳的风评就完全变了,变成了纵欲败度。


乾隆曾在圣旨中称:允礽幸而无过,竟承大统,亦不过享国二年,其长子弘皙纵欲败度不克,使相继嗣立,不断年间,连遭变故,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

这意思就是胤礽即便没有被废继承皇位,按照胤礽的寿命当两年皇帝就去世,而弘晳也早就继承皇位了,但是弘晳是个纵欲的败家子,这种人继承皇位岂是天下百姓之福。乾隆这言外之意就是自己比弘晳更优秀,更适合当皇帝。

所以乾隆经常对外宣称康熙如何如何喜爱自己,又夸大诋毁弘晳,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对外强调自己是天命所归,是圣祖皇帝康熙所选,而实际上康熙最喜爱的孙子弘晳早被他玩死了。


写在最后

所以康熙在乾隆11岁时第一次见到他就“见而钟爱”实际上是出于对他老爹雍正的认可,如果康熙不认可雍正的话,估计也就不会见到乾隆了。

不可否认皇孙确实是可以影响康熙传位的想法,但绝不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康熙首先是先认可了雍正,其次才会考察雍正的儿子,而自幼就比较优秀的乾隆自然顺利的获得了祖父康熙的喜爱,不过康熙对乾隆的喜爱对于雍正继位也只是加分项而已。

如果康熙真是像乾隆对外说的那样十分钟爱他,有隔辈传位的想法,那乾隆又不是康熙最喜爱的孙子,康熙还不如直接选择保胤礽的太子之位,然后隔辈传位给自己最喜爱的孙子弘晳呢。

因此乾隆后来一再对外强调康熙如何如何喜爱自己,无非是他强调自己是天命所归的自高自大表现而已。

弘历因为会背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康熙的晚年,儿子们斗争得凶狠,闹得他心里很烦闷,所以康熙也出现了“隔代亲”的心态,对儿子们已经没有办法管顾了,反而对年幼的孙子们,有着不一样的宠爱。


废太子胤礽,在第二次被废后,彻底被康熙关押,但是胤礽的儿子弘皙却是被康熙从小带到大,丝毫不减恩宠,养到快三十岁了,还宝贝得很。

同样的,在立储的问题上,康熙直到康熙六十年都还在放着朦朦胧胧的烟雾弹,不过他却频繁地前往四阿哥胤禛(雍正)的府邸,更多是为了公事,而胤禛很敏锐地感受到康熙的另一层深意,某一次,他把他两个都满十岁的儿子带了出来,一个是弘历,一个是弘昼。

弘历和弘昼都诞生于1711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年,这两个孩子在雍正看来,没有太大的差别,毕竟是当爹的,面对两个同岁的庶子,偏心不到哪里去,但在康熙看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都说眼缘重要,这是事实,康熙一眼就看好弘历,不是帅,也不是眉清目秀,就是单纯地觉得顺心,正如隔代亲这种东西,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康熙随后又考了一考两兄弟的背书情况,大清的皇族子嗣,几乎都要在六岁开蒙受教育,弘历、弘昼都是五更之时起床读书的好孩子,自然懂,不过背书的过程中,弘昼断断续续,表现的不好,弘历正常发挥。


这个历史的细节,改变了二人命运,弘历表现非凡,因此被康熙带走,离开了雍正身边,弘历得到了和堂哥弘皙一样的待遇:

“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锺爱,令读书宫中,受学於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

康熙的孙子并不少,接近一百之数,但康熙能个个都钟爱吗?

显然是不可以的,即便是康熙的儿子,康熙都难以个个都钟爱,雨露均沾是理想化的,偌大个帝国,而且在他的晚年暴露出了缕缕伤痕,康熙的心中,天伦之乐不是想要做的事情的第一序列,做什么,说什么,都是有深意的,都是有关政治的。

乾隆晚年经常回忆祖父康熙对他的喜爱,他觉得他是幸运的,当然也是优秀的,不然的话,康熙怎么一下子就把他带在身边培养呢,不然的话,为什么不选择他的兄弟弘昼呢?

这样想,肯定不能说是错的,可关于乾隆被疼爱,就是一个“二分之一”的事情,乾隆的竞争对象不是他的那些所有兄弟、堂兄弟,就是当天被一同带到康熙面前的弘昼而已。

为什么呢?

因为康熙接见雍正的儿子,本身就是个信号。

康熙五十八年起,“立储”便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康熙不能确立某一个皇子当储君,因为那样做了,马上有人会撂挑子不干,比如胤禩,比如胤禵。


但一直拖着,不进行工作交接,那也是不行的,康熙在位多年,康熙后期时,国家的陈病很多都暴露出来了,比如官场贪腐无度,比如户部连年上书的天灾人祸,再比如兵部频频传来的西北之乱,康熙很闹心。

要说解决,康熙有办法,可问题是,是个人就会有感情,相处久了,有的人就会利用“感情”来绑架康熙,比如江宁织造曹家,曹家女主人曾是康熙的乳母,曹寅又是康熙的发小,在康熙多次下江南的时候,都由曹家来接待,这里面涉及了巨额的开销,光是俸禄,是远远不及的。

所以江宁织造就要贪,而且不是一般的贪,这样才满足他们及他们的欲望、招待康熙的开销,事实上后来江宁织造贪污了天文数字补不上窟窿,多地总督巡抚一同上书弹劾,都完全不顾康熙的面子了,可见闹得多严重。

而康熙也只能是缓兵之计,一方面给曹家争取时间筹钱,填上数百万两的窟窿,一边又给朝廷臣子打太极,说正在调查,一旦属实,必须严惩。

光是这一例,就给大清的朝政造成很大的危机,且这种类似的事情并不少,康熙想解决,但不能由他来完成了,一旦做了这个事情,康熙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又当又立”的人,因为享受是他,翻脸也是他,文人会把康熙骂死。

这个恶人,只能由康熙的儿子去做。

因此四阿哥胤禛即位,这里面就是康熙真正授意的,胤禛当皇子那么多年,和胤礽、胤禩等人拉拢朝臣的手段不同,后来胤禛登基主要倚靠的两个人:隆科多和年羹尧,这都是跟胤禛有“亲戚关系”的,胤禛很少拉拢朝臣,这注定了胤禛在反贪这件事情上,有着巨大优势。


胤礽被废,有很多臣子帮忙求情,这就是“人情”了,如果胤礽登基,这份人情要不要还?

人情到了朝堂,会不会又是“官官相护”?

那么胤礽反贪是不是又得大打折扣,甚至走上康熙的老路。

同样的,胤禩也是这个道理,而且胤禩比起胤礽,这种人际关系只会是更泛滥,不会更少,胤礽第一次、第二次被废,都有大量的臣子出面力挺胤禩,“八爷党”规模都吓到了康熙,这笔人情债,胤禩起码要分出小半个天下才还得清。

格局和环境,注定了胤禛最后的胜利,可能胤禛明确感受到,也可能只是朦胧地感受到,但康熙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他也只能相对暗示,对于胤禛,这属于是康熙的最好方案,如果事情忽然有变,康熙“改变主意”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那么话说到这里,有的人就纳闷了,这到底和乾隆受宠爱有什么关联?

其实乾隆,就是一个信号,胤禛和康熙父子达成默契的媒介。

康熙六十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多次前往“圆明园”(当时胤禛的林园),父子二人聊了什么,讨论什么,没人知道,而胤禛一开始没有让他的儿子们出来拜见康熙,在最后的几次才让弘历、弘昼出来,很有可能是康熙示意的。


作为一个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人,即便是隔代亲,也不至于达到“一眼宠爱”的程度,康熙亲自抚养了嫡孙弘皙,对这种感觉并不稀奇,其次,以前康熙那么疼爱胤礽,恨不得把世界都给他,后来说废就废,这表明了康熙并不是纯粹的感性人物。

所以乾隆后来自述,他的祖父康熙看到他的时候,惊得连就被都放下了,这的确是有些过头了。

选择乾隆,是由于康熙要选择胤禛的孩子,用这个孩子表明,康熙最后的立储态度,而回到前头,两个孩子选一个,那就看谁更优秀了,只要乾隆比弟弟弘昼表现得更好,那乾隆就能出头了。

不过即便是把乾隆带在身边,康熙也没有做出什么承诺。

乾隆跟在康熙身边这一年,就是换了个环境读书、、练枪、狩猎:

“复学射於贝勒允禧,学火器於庄亲王允禄。木兰从狝,命侍卫引射熊”。

对于把乾隆带在身边抚养,康熙又表露得很“隐晦”,他想表示给大家看,这是他一时兴起,又隐隐暗示,准备立储胤禛,可大家都习惯了康熙的烟雾弹,真正能感到不同的,只有胤禛本人。


只是这一年的岁月,给了乾隆很大的触动,他跟着爷爷过了他爷爷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他爷爷给他赐黄马褂,教他读书,或许乾隆才是那个“隔代亲”感情最真挚的人,也是这短短的一年,给乾隆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康熙驾崩,在临终前,康熙不断嘱咐他人一定要厚待他的一个孙子。

以为说的是乾隆?

并不是,乃是弘皙。

康熙奄奄一息了,仍旧在交代弘皙以后怎么安排,首先康熙说了弘皙很冤枉,受他父亲的影响,混到了如此地步:

“弘皙颇贤,难于废立允礽”

随后又定了个基调,胤禛登基后,胤礽你可以一直囚禁,但是弘皙,一定要厚待,必须要封为亲王,关于这个旨意,康熙很聪明,还留了一手,他让朝鲜的使臣也回国“同步”,这里面的意义耐人寻味:

“废太子允礽、皇长子允禔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允礽的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

而关于带在身边抚养了一年的乾隆,康熙没有任何表态,既没有说把这孩子隔代“立储”,也没有说让胤禛登基后立马给他封爵,这一切都交给胤禛自己定夺。

那么乾隆在康熙驾崩后,看起来像什么?

对的,像极了一个被利用完的棋子,虽然没有那么残酷,但的的确确的,康熙最后一刻,都没有太把乾隆放在心上,后来乾隆被“秘密立储”之前,还和他哥哥“弘时”有过一定的争斗,所幸弘时自己作死,才让乾隆没有了悬念。

“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扁额上”。

最后再总结提炼,那么康熙到底喜欢乾隆什么呢?

或许我们只能说,在一个适合的时间里、适合的地点,乾隆做了一件适合的事情,才成为了那个适合的人,他和康熙的初见,并没有那么纯粹,不是一个颐养天年的爷爷带着宝贝孙子走南闯北的温馨故事,这背后,还有着大量的漩涡暗流。

不过乾隆不觉得,他一直认为,他能被立储,跟他爷爷抚养过他有关,甚至他觉得,就是他爷爷要立他为储君的,对于乾隆的“猜想”,历史并没有什么好答案给出来,只能说这是一个孙子对爷爷的不尽崇拜所造成的自以为是罢了。


作为一个“媒介”,乾隆最后登上皇位,这个报酬也是不低的了,他一生崇拜他的爷爷,事事也模仿爷爷,也是在成全他自己的“孝”之名,乾隆后来的自述里,又怎么能保证,他没有他的“深意”和心机在里面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乾隆   雍正   康熙   圆明园   孙子   皇位   皇宫   太子   喜爱   儿子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