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造谣计划生育政策?强制并非强迫,警惕挑拨是非,需保持理智

曾经,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基本国策。

1971年,我国开始全民展开计划生育,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1982年,将计划生育政策写进了宪法。

这其实是和当时我国的国情有着很大关系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过快的人口增长,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素质。

《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宪法》第49条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婚姻法》也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归根结底,这是国家为了满足大家对生活水平提升的需求,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快速提高,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人口素质,符合我国阶段性发展需要的政策。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政策,但任何政策的实施,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其实也是有预见性的,正所谓是药三分毒,我们要从国家大局出发。

近日,一些发表于2004年的有关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文章被扒了出来,其中,《扬子晚报》在2004年7月16日发表了一篇名为《计生委:中国计划生育没有强迫性》的文章。

文中提到,时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的赵白鸽女士在北京英文发布会中指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强迫性的,人们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实施计划生育的。

同年的7月21日,《华夏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员表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强迫性》的文章,文章核心观点的阐述和《扬子晚报》如出一辙。

先不说这句话是不是赵主任说的,或者说赵主任说没说过这样的话,这句话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攻击性。

这明显是在混淆视听、咬文嚼字,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政策,每一个政策都是符合自己当下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所需要才颁布实施的。

就像美国某些州是允许合法持枪的,甚至大麻(毒品)合法化,但在我们国家,是不允许普通百姓拥有枪支的,也不允许吸食大麻等毒品。

从某些角度看似不合理的一些政策,其实都是迎合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需要的,造谣赵主任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强迫性的,其实就是落入到了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圈套。

我想,大家肯定也能联想到究竟是什么圈套,那就是所谓的“西方人权”。要真的说人权,让普通人拥有枪支难道就是人权?美国因此每年有多少人因枪支死亡的案例?这对没有枪支的人难道不是巨大的威胁吗?

实际上,有关于这个说法的出处,其实是在2004年7月15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中,从赵主任回答合众国际记者提问时所说的一段话中自我加工出来的。

记者的问题是:国际上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批评声音,认为有侵犯人权的意向。计划生育政策是自愿还是强迫的还是义务性的?城市、农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分别是怎么实施的?

赵主任的回答也是非常巧妙,她表示,我国有2.4亿育龄妇女,83%的人选择使用避孕方法,相当于2亿多,这通过强迫命令是很难实现的。

赵主任用育龄妇女选择避孕的数据,来解读了我们的国民在配合国家政策方面的积极性,这也体现人民和国家共发展共进步共辉煌的境界。

随后,赵主任又介绍了大家避孕采用的方式有什么,大概是个什么比例等问题。可以说,赵主任的回答非常巧妙地避开了提问记者挖的坑,这是语言艺术,也是外交能力,不接招又能拆招,了不起。

因为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已经是写进我们的《宪法》里的,这就是受法律保护的,根本不能用“强迫”一词来形容,只有是否贯彻实施了国家政策一说,说法不同,意义差别也很大。

虽然计划生育对我国目前老龄化严重的现状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在方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对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人口保障,这绝对是造福当今,惠及后代的重要国策。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现在的独生子女压力、老龄化等,的确与计划生育有一定的关系,倘若没有当初的计划生育,我国现如今的发展水平,恐怕还要停留在十几二十几年前。

没有一帆风顺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矛盾和困难,如今我们老龄化严重,新生儿出生率不高,独生子女家庭压力大等的确都是现实问题。

但国家也在有条不紊地一步一步去改善和缓解,我们必须要保持理智,不能让别有用心之人甚至是外部势力恶意挑起我们对祖国的不满和恨。

既然计划生育政策当初进入了《宪法》,宪法本身就具有强制性,所有公民就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这里需要区分“强制性”和“强迫性”的关系。

“强制”是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迫”则是违法行为,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用违法的行为来质疑合法的行为,这险恶的用意自然是一目了然。

作为国家的公民,在依法依规的执行国家的基本政策之余,更应该抵制那些污蔑、诋毁、造谣的声音,谁不想别人说自己的家乡美,谁不想别人说自己的国家好。

对于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想要不良换柱的诋毁我们,我们更应该权力的揭发和抵制,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对于这次对概念的头梁换柱,居然是我们自己的媒体造成的。

这些媒体为什么要发表这样的言论?为什么在我们的赵主任没有说出这样的话的情况下,还编造出了这种极具煽动性的言论,御姐认为,博眼球的概率最大。

现在仿佛突然明白了张雪峰老师为什么建议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要学新闻学,这些响当当的大媒体在宣传这么重要的发布会时,居然都会偷梁换柱,煽动舆论,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令人质疑!

近日,央视知名主持人水均益的女儿代表央视报道大运会的消息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而《环球时报》的主编胡锡进的女儿也成为了《环球时报》的记者,同样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张雪峰老师并不是说新文学不好,而是说如果达不到985层面,找到一份不错的与新闻学相关的工作会比较困难,现在看来,有好的人脉和资源更重要。

相比较在近20年之前的那些报道,又是谁在将近20年之后又把曾经的新闻翻出来继续炒作,无非就两种可能,一个是外部势力,一个是无良的自媒体。

要知道,流量当道的当下,的确有一些媒体人,尤其是自媒体人,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很多人也好似掌握了流量密码,知道什么样的新闻和言论能够博眼球。

计划生育就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政策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如今随着老龄化的发展,以及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国家早就想到了对策,如今三胎都已经放开了。

但很多人会说,即使放开了大家也生不起,其实有关于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的问题,或者说年轻人不愿意多生孩子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压力。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追求个人的生活品质,同时也都在努力的打拼自己的事业,这其实都与生小孩儿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或矛盾,此外,大家的工作都很忙,看孩子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现在不同于以往,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使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大家抚养孩子的方式大部分还是采取的散养,可这种方式在现在行不通,父母工作没时间,很多爷爷辈的也在工作。

这其实也造成了父母生育的压力,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国家在鼓励年轻人生孩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急活儿,而是需要一个过程。

计划生育早就成为了过去式,无论媒体上怎么炒作,都不能抹黑计划生育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当初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60后、70后、80后以及部分的90后来说,的确也造成了现实的压力。这几代人当中,有的是自己只有独生子女,有的是自己就是独生子女。

这种情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将要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如果夫妻双方军事独生子女,就要面临两人抚养四个老人以及生下孩子的压力。

国家其实早就发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多年之前就开始给独生子女家庭发放独生子女补助金,虽然金额并不多,但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并不少,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总数上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现在国家在生育问题的政策上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修订宪法之后,每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对于很多羡慕有兄弟姐妹的人来说,正好是一个机会。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夫妻的经济条件的确会影响到他们是否选择生二胎或三胎,但这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人,很多选择生二胎或三胎的,并不是家里有钱,家庭条件不错的,很多也都没有选择生二胎或三胎。

御姐认为,相比较于抚养孩子的成本,父母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生活品质需求、观念的转变等因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御姐就有一个经济条件特别好的闺蜜,在国家当初放开二胎政策的时候,她的公公婆婆和自己的父母都劝她赶紧要个二胎,也都承诺着会帮他看孩子,在钱的方面更是没有任何负担。

但御姐的这个闺蜜却坚决不生,他的理由看似也无懈可击,由于她的头胎是剖腹产,而且产后还患上了一阵产后忧虑症,这让他对生孩子产生了比较重的抗拒心理,用她自己的话说,为了保全自己。

虽然这样的话,看起来有些自私,但他接下来的理由却让人无法反驳。她表示,想不想生孩子的主动权在于她和老公。

而她和老公都不是特别想要二胎,二人甚至还因为要不要生二胎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坚决不要二胎,为什么是坚决不要,其实他也说不出什么理由。

这其实也是很多年轻的父母的一个常态,大家在关于是否多生孩子的问题上,一旦和另一半儿达成了一个共识,总会拿出一些理由搪塞别人的质疑,但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并没有什么理由。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真的是,大家的格局还没有提升。记得在今年的高考季,河南驻马店的一位妈妈曾经说过,如果孩子有大才,就送给国家,如果孩子一般,就承欢膝下。简单的一句话,却体现出了这位平凡的妈妈不平凡的格局。

对于现在的年轻父母来说,其实可以找出很多不生孩子或者不想多生孩子的理由,但如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来看来,在我们小的时候,很多人都立志报效祖国,现在国家需要我们多生孩子了,报效祖国的机会也就来了。

这其实还真的是体现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的问题,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母亲先后把自己的5个儿子都送上了战场,结果没有一个儿子平安归来。

当有老乡询问他是否后悔自己做的这个决定时,这位内心早已悲痛欲绝的母亲,却异常坚定的表示,从不后悔!她说,没有国家哪来的小家,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人生其实会面临很多的选择,很多有选择障碍症的人,在每一个分叉路口都会犹豫不决,实际上,当大家在做每一次选择之前,都把责任和担当作为参考依据的话,相信也就不难做出选择。

在自然灾害面前,在疫情严峻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今国家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这也正是体现我们的责任和担当的时候。

狼牙山五壮士、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沂蒙山区的军嫂、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等革命先辈,没有他们的担当和牺牲,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中国人其实是最有信仰的一个民族,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只有中华民族延续至今,如果没有这份担当和责任感,也不会有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辉煌历史。

计划生育政策也好,二胎三胎政策也罢,这其实都是顺应时代发展,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产物,而且现在的二胎三胎政策也并非是强制性的,其实也是给了大家提升格局、勇于担当的机会。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再发生战争的话,大家愿不愿意为国出战?选择为国出战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的理由也特别的令人感动。

“有国才有家”、“为国出战义不容辞”、“若有战、招必回”、“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可见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大家的觉悟还是非常高的,就像某抗战老兵所说的那样,虽然他的年龄大了,但如果再有外国人来欺负我们,他拼了老命也要和对方战斗到底。

感谢祖国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如果可以的话,也希望大家能够为祖国分担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计划生育   政策   强迫性   枪支   独生子女   宪法   是非   祖国   理智   主任   父母   压力   理由   孩子   我国   媒体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